【台湾】“抗日名城”百年风云

标签:
台南亿载金城沈葆桢炮台 |
分类: 探视台湾 |
同安平古堡隔河相望的“亿载金城”是一座抗日名城,俗称“安平炮台”、“大炮台”,又称“二鲲鯓炮台”。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由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所建,以抗击日本的侵略,加强海防。
横跨炮台护城河的桥梁,本来为悬吊式结构的桥板,只要将桥板升起,便可迟滞敌人。因年久失修,于日据时期毁坏,后改为钢筋混凝土桥,沿用至今。
亿载金城正门,是红砖砌筑的矩形城门,中央用圆拱形的隧道式城门洞连通炮台内。城门外上方写有“亿载金城”,城门内上方写有“万流砥柱”,醒目苍劲,都是沈葆桢亲笔题写。






景区内的城堡中央,有一个宽阔的大草坪,大概原本是大池塘,后来填土,作为士兵操练演习场所的空地。

在草坪较中心位置,立有一块一百年周年献言碑,献言碑是民国六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台南市长张丽堂所撰。


亿载金城在台湾炮台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地位。它不仅是台湾第 1 座现代化西洋式炮台,也是全台第1 座配备18000公斤的英国阿姆斯脱朗前膛大炮的炮台!形制完备、规模宏大,加上无穷的炮威,真可说是台湾南北炮台中,划时代的重要里程碑!

亿载金城的创建,原是为了对抗因牡丹社事件而犯台的日本军队;后来,虽因事件及早平息而未派上用场,但台湾的海防军事却因此而跨出迈向近代化的一大步。
炮台除面海方向上设有大炮五尊,其余各面设有小炮六尊,由二百七十二名炮兵配以洋枪队驻守,整个炮台可容纳1500人。
亿载金城未赶牡丹社事件,但在光绪1年台湾割日后,由刘永福率领的台湾军队用此砲台予以日军迎头痛击,让准备接受台湾的日舰创伤惨重,狼狽而逃。虽然台湾人的反抗並未改变日本人统治的历史宿命,但亿载金城发挥的威力,还是证明了沈葆楨的筹办军务的才能与眼光。


经过百年风云,亿载金城护城河仍柔情地包围着城墙四周,护城河的水引自海水,会隨潮汐显现不同的深度,当时军事用途的壕沟,今天,沿岸绿树成荫,成了野鸭、天鹅嬉水的天堂,眼前宁静的午后时光,与惨烈的战争完全无法联想。

随时间推移,海埔新生地逐渐形成,现在的亿载金城已失去了当年的海角中险要位置,成为供人们凭吊的历史遗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