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哈姆雷特》故事的源生地——克伦堡宫

标签:
丹麦克伦堡宫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皇冠门 |
分类: 目击欧洲 |


克伦堡位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东北部小城赫尔辛格的海边,素有“皇冠之宫”的美誉,由腓特列二世于1585年开始修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城堡之一。
克伦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是丹麦最著名的古代军事城堡,它在战略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依海而建,地处交通要塞,隔着厄勒海峡,与瑞典的赫尔辛堡遥遥相望。城堡外墙上架着的数门大炮就是最好的见证。此外,城堡除抵御外敌,还用于征收海峡税,对过往其他国家的船只逐一强行进行征税。如今城堡已变成了旅游胜地,不过其对丹麦人来说,仍然有着无法取代的象征意义。俗语“驶向克伦堡”就是“返回丹麦祖国”的意思。在丹麦人眼中,克隆堡是自己民族辉煌历史的象征。
对丹麦之外的外国人来说,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是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堡。丹麦建克隆堡宫的本意是提高丹麦的实力和威望,但英国海员在16世纪90年代关于克隆堡的航海记事,给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剧作家莎士比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以克隆堡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故事为背景,写下著名悲剧《王子复仇记》(又称哈姆雷特)。这儿也是好莱坞电影《王子复仇记》的拍摄地。因而使丹麦王子声名永存,并使赫尔辛格的名字蜚声世界。
由于克伦堡在16-18世纪的北欧史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在17世纪晚期以当时军事建筑的大炮增强了城堡的防御工事,至今仍保存完整。也因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中的场景而使赫尔辛格小城闻名于世,故在2000年登录为世界遗产。

到了1580年,丹麦国王菲特烈二世为了迎娶15岁的表妹苏菲,斥鉅资将克伦堡改建成了文艺复兴式的豪华行宫。
当繁荣到达了极点,衰落必然接踵而至。在此后丹麦与瑞典的长年争战中,克伦堡渐渐地沦为海上的防御工事、军营和监狱,历经数次毁坏,数次重建。
1785年后皇室不再居住于此,并沦为陆军武器库,一直到1924年在嘉士伯啤酒公司的赞助下,才再度恢复昔日光芒。
威严恢宏的城堡就赫然呈现在眼前。有一座小石桥通往城堡最外墙的正门——皇冠门。


走入皇冠门




其实这座城堡是昔时丹麦人与瑞典人交火的处所,因为丹麦和瑞典隔海相望,那时近年交战,这个城堡便成了抵御外敌的要塞。

一排橙色的奴隶房舍在暖阳下显得格外艳丽,沿着整个外墙铺伸开去。现在改为小卖部和酒吧、咖啡吧。

护城河隔开了奴隶房舍和城堡。1793年到19世纪中叶,关奴隶的房舍,属于轻量级的就关在城堡得外面,重量级就被关在城堡里。1772年1月17日至4月30日,乔治三世的妹妹卡罗琳玛蒂尔德女王(卡罗琳公主),也被监禁在此。
教堂,门口的雕像,上方为摩西,下方是戴维王和所罗门,毕竟是国王的城堡,就连雕像选择都以圣经里的领导者为主。
城堡内大庭院


克隆堡外部建筑的看点是文艺复兴风格的山墙、砂岩风格的外饰、高耸的尖塔、宏大的铜屋顶和古典韵味的城门。克隆堡宫殿的整个地基和墙体都是用清一色的岩石砌成。屋顶为铜板制成,受海边湿气和雨水侵蚀,整个屋顶变成了蓝绿色,凸显宫殿的雄伟和气宇不凡。宝绿色的尖顶直冲蔚蓝的天空,巍峨雄伟、气派庄严。


架设在城堡外墙上的卡农炮台,1429年,为了向来往于波罗的海和北海的商船征税,所有过往船只都必须停下,缴纳相当于货物价值2%的"声音税",否则就有被大炮击沉的风险。

从海峡上眺望克隆堡宫,会看到三座塔楼,后面的尖塔名为卡格堡塔,右侧的为王后塔,左侧最高的为号角塔。

整个地下工事可容纳数以千计的士兵。战争时代,士兵在工事内既可练习,又可储兵,并有箭垛,抵御外敌。工事内设有贮存腌鱼咸肉的池子,供士兵食用。在工事一隅有个三角形的死牢。死牢阴晦流湿,专囚政治犯,若干好多年来被囚禁在死牢中的人,除一瑞典牧师外,无一人在世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