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三月婺源——我的梦里江南(彩虹桥篇)

标签:
婺源彩虹桥磴步桥中国第一廊桥清华镇 |
分类: 走四方 |

第一夜宿在清华镇的彩虹桥旁。清华镇是婺源旅游北线的交点,理坑、石城、严田及思溪等方向都要经过这儿。我们从理坑回到清华时遭严重堵车,只好叫客栈主人来接我等。当晚,有大批游客滞留清华,旅店爆满。夜深时还有人在求宿,我们住的客栈就有人睡在客厅沙发上。

清晨即起,早餐前,赶在团客涌来前,走近彩虹桥景区。整个景点静悄悄的,只听到河水的流淌声。

清华镇最具看点的景物是彩虹桥

彩虹桥,建于南宋,已有八百年,是古徽州最古老、最长的廊桥。长廊式人行桥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每墩上建一个亭,墩之间的跨度部分称为廊,因此,也叫廊亭桥。

历经八百多年,依然完整、古朴、厚重、积淀感强。

彩虹桥景区是摄友、画家、影视人和驴友必到之处。

磴步桥

这是古代桥梁中现存最原始形式的桥,称石磴桥。也称磴步桥,讹音称“丁步桥”。这种桥建造与用材都十分简便,通常设置在常年水位低浅的溪流上。具体做法是把一定规格(可立双足)和高过水位的石块,按步距依次植置于河床上,供行人跨踏而渡。

千年的水碓作坊,利用水能带动水车舂米、磨粉。


以彩虹取名,并不指桥体的外形,桥名是在将要竣工的清晨,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彩虹。彩虹、廊桥倒映在水中,构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村人见此情景,认为这是吉兆,即取名彩虹桥。彩虹是吉祥、美丽的象征。

彩虹桥最大的特点:设计非常科学,其一、桥墩呈流线形,起到分解洪水对桥墩的冲击力。历史上曾记载,最大水位接近桥面,当时洪水汹涌,假如墩头是平面的,桥早已被洪水冲毁。
其二、桥墩之间距离不等。墩距的最大跨度为十二米八,最小的为九米八,相差三米。这种设计,是根据汛期洪水的走向确定的。主流量经过的地方墩距较大,有利于行洪,桥墩受到的冲击也小;水流平缓的地方,墩距较小,受到洪水的冲击力相对小些。

其三、条石之间砌法讲究。桥墩是用长短大小不一的条石相钳在一起,缝隙小,结合的非常牢固。这是因为桥墩内部是用砂石填充的,一但条石出现缝隙,长年被洪水冲击,很容易拉大口子,砂石被淘空,桥墩就会倒塌。要修复一个桥墩难度大,桥墩的最大水深有四至五米,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要清到岩基,将上百斤或成吨的石块砌好,难度很大,就光排水一项,要用十多台农用水车,昼夜不停抽水,方能清到岩石砌条石。因此,当初的建造者,想把桥墩做好后,永远不再重修,做到一劳永逸。桥墩是整座古桥的最精美部分。

整座桥,为了便于维修,化整为零,每个亭、廊都是独立的,这样做不会因为一处坏而影响到整座桥。桥梁是用百年以上的四根老松树加工而成,上面铺上木板供人行走。桥面的木质部分,一般只能保存上百年,所以,彩虹桥历代都维修过。解放后,最近的一次维修是1985年。

在中间的亭廊中部设立了一个神龛,供奉着3个人物,中间是治水的大禹,右侧是为建桥募集钱款的和尚胡济祥,左侧是为造桥策划设计的工匠胡永班,人们礼奉禹王,镇住洪水,纪念建桥前辈,永世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