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佛国聆梵音——又入普陀(3)

标签:
普陀山紫竹林庵潮音洞不肯去观音院落日 |
分类: 江南游 |

离南海观音立像没几步路就是紫竹林景区,这里也是普陀山的一个热点。地方不大,集合了三个景点:紫竹林禅院、潮音洞和不肯去观音院。
路上磕长头的僧人
佛教旗由蓝、黄、红、白、橙五彩色条组成,五色条在旗杆一侧纵向延伸,在另一侧横向延伸。其中蓝色代表慈悲,和平;黄色代表中道了义,离于空有,究竟彻底;红色代表成就福慧,庄严吉祥;白色代表清净解脱,法尔如是;橙色代表佛法的本质,是从智慧庄严而成。
紫竹林禅院,传说这里为观音菩萨修道居住处。背山面海,古朴典雅,原为不肯去观音院旧址,旧称“听潮庵”,为聆听潮音洞潮音最佳去处。吴承恩的《西游记》中就曾多次写到南海紫竹林中的观世音菩萨。后紫竹林遭毁,此庵一度衰败,今在原处新植紫竹约3000余,重现了紫竹的繁茂古景。
庵额“补袒紫竹林”字为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康有为亲笔所题
潮音洞位于普陀山岛东南紫竹林庵前,龙湾之麓。洞半浸海中,纵深30米左右,崖至洞底深约10余米,洞内怪石交错,犬齿森然,不可容足。此处海岸曲折往复,巉岩峭壁,怪石层层叠叠。洞底通海,顶有两处缝隙,称为天窗。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御书“潮音洞”刻于洞壁。
潮音洞口朝大海,呈张口状。日夜为海浪所击拍,潮水奔腾入洞口,势如飞龙,声若雷鸣,故名潮音洞。涨潮时倚岩俯视,仿若蛟腾足下,险怪百出。若遇大风天气,浪花飞溅,浪沫直冲“天窗”之上。如是晴天,洞内七彩虹霓幻现,叹为奇观。
石崖上刻有"现身处"三大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现身赐福。香客中常有纵身跃下山崖,舍身离世,藉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清时,如此“舍身”现象愈演愈烈,于是定海县令缨燧在岸上建亭,并亲书《舍身戒》立碑以禁舍身。现在亭已毁坏,碑犹在。
沿着紫竹长廊,又穿过杏黄色回廊,拾台阶而下,在大海边找到了被视为普陀山第一庵的“不肯去观音院”。
“不肯去观音院”是由一堵黄色矮墙围着三间质朴的佛堂,是按唐代寺庙风格建筑的。相传,在唐咸通四年,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佛像泛舟回国,行至莲花洋新罗礁附近,因起风浪,舟不能行,慧锷大师便向佛像祷告“若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从所向建立精蓝”。船终于在潮音洞旁泊岸,当地一个姓张的渔民看到后,将自己的茅屋献出供奉佛像,这就是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也是“佛选名山”———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的开始,故历来被视作普陀第一庵,香火兴旺,不同寻常。这里终日游客如云,香烟缭绕,为揽胜者必到之处。
如果有机会,我还会来“南天佛国”目睹“五朝恩赐无双地,四海推崇第一山”的美妙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