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凝风霜 旧貌变新颜—走进杭州孔庙(3)

标签:
迎万柳清风杭州孔庙碑林绘画碑儒学碑宗教碑御书碑文昌阁孔子诞辰 |
分类: 杭州记录 |
岁月凝风霜 旧貌变新颜—走进杭州孔庙(3)
绘画碑廊
绘画碑廊位于水庭的东面,最具代表的是《孔子及七十二弟子像赞刻石》,刻于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由北宋李公麟画像,南宋高宗赵构撰文并书。圣贤画像均用单线勾勒,线条概括洗炼,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气韵生动,是我国古代绘画中的精品;而且每一块圣贤画像刻石上均有宋高宗御题圣贤图赞,犹显珍贵。
在亭阁下的巨碑为“梅石碑”。清代刻石,碑作四面刻,碑阳刻明代画家孙驮和蓝瑛合作之梅石图,图之右旁刻乾隆御题梅石碑诗一首。碑阴亦诗一首。碑之两侧刻乾隆御题梅石碑对联一幅。《梅石碑》梅老石苍,奇傲古拙,是石刻线画梅花题材中的上品。
康熙谕旨碑
《康熙谕旨碑》高480厘米,宽160厘米,厚41厘米,是杭州孔庙最大的碑石。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立石,是户部奉康熙皇帝圣谕而立。碑文大意是免去康熙四十四年浙江全省除漕粮外的其他赋税。
儒学碑廊
儒学碑廊位于水庭的西面。杭州至少在唐代就已有儒学,南宋时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元、明、清杭州儒学在全国也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儒学类碑刻,有文有画,内容涉及南宋太学、杭州府学、仁和县学、西湖书院等,是今天研究南宋以来杭州一地儒学荣辱兴衰的重要物证。
宗教碑廊
宗教碑廊位于水庭的东南。杭州湖山秀美,号称东南形胜,众多传道者看中了这块胜景觉场,纷至沓来,结庐传教。各类宗教在杭州的发展几乎没有中断,寺观教堂遍布全市各地。孔庙内的碑刻以道教和佛教为主,主要有镌刻宗教经文的碑石,反映寺观等宗教建筑创立、重修的碑石,反映神祗及宗教界人士生平事迹的碑石等,是研究杭州宗教发展的重要实证。
文昌阁
文昌阁与星象馆隔水相望,原是孔庙内专门供奉文昌帝君的建筑。文昌帝君为主宰人问功名、文运、禄位之神,多为读书人所崇祀。杭州孔庙的文昌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二层重檐歇山顶建筑。阁内居中陈设4米高的圣因寺十六罗汉像柱,二楼四周设有回廊。登阁远眺,孔庙东区景色一览无余。
十六罗汉像刻石
十六罗汉像乃是五代名僧禅月大师贯休所画,是石刻线画中的奇珍之作。碑石原藏于杭州孤山的圣因寺罗汉堂内。清乾隆皇帝在第二次南巡时,见圣因寺行宫内所藏《宣和画谱》中贯休的十六罗汉像后,赞不绝口,根据梵经亲笔修改了画上原题的罗汉名,并题写赞文。后来圣因寺将这十六罗汉像石刻嵌于塔身之上,西方人称之为“圣因寺十六罗汉柱”。
御书碑廊
御书碑廊在文昌阁西侧。杭州曾为吴越国、南宋皇朝都城,清代康熙、乾隆亦多次南巡,驻跸杭州。历代皇帝在此留下了众多墨宝,如《宋理宗御书大成之殿》、《宋理宗御书圣贤赞》、《宋高宗书千字文》、《康熙临董书》、
宋理宗御书圣贤赞
碑石原立于南宋太学石经之末,明正德十三年(1 5 1 8年)移存杭州府学,宋理宗撰并书,淳祜元年(1241年)刻。初刻16石,其中13石为圣贤赞,上起伏羲,下迄孟子,3石为序。今存15石,缺《伏羲》、《禹》2石,但《文王》刻石有2石,其中一石为清光绪年重刻。圣贤赞每石首刻圣贤之名,继之刻赞2列,列4行,行4字。
双面碑
碑阳与碑阴均为摹刻图文的碑石一般被称之为双面碑。杭州孔庙珍藏许多不同碑类的双面碑。此处展示的法帖类双面碑以晚清的《古今楹联汇刻》为主,其他还有《快雪堂法书》《御赐三希堂法帖模本》等。
《古今楹联汇刻》碑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 900年)尽数十年之功,将其搜集的名人楹联真迹,采用当时刚传入我国的摄影技术缩摹刻成的。碑石现存24石,共计收录明清书家二百九十六人,楹联三百多副。因碑文为名人所撰、名人所书、名人所刻,故被誉为“三绝碑”。它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楹联汇刻碑石,是我国碑刻中的珍品。
庭园景色之二
园区内的建筑形式是多样化的,散落于周边的个体建筑,星象馆、文昌阁等均以水庭为布局核心。建筑物在假山池水间参差错落,曲折绵长的回廊则将它们有机地串联在一起,步移景移,徜徉其问,使人在近距离感受石质翰墨的同时,也拥有一份闲适安逸的心情。
今天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纪念日,为纪念这位至圣先师,在有着970年历史的杭州孔庙内,再现了这一在杭州沉寂多年的古老祭祀大典。
值此孔子诞辰日,特撰本博文以纪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