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书市一瞥(写于1989-11)
(2023-11-30 13:14:17)| 分类: 陈年旧迹 |
〖写在前面〗现在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发觉距今三十多年的1989年是我的“涂鸦元年”。当年单位里内部小报的编辑H,鼓励和支持我走出“蚊格”留下的精神阴霾。这不是我写下的第一篇,而是变成铅字的第一篇。文中述及的上海、北京,都是一晃数十年前的情景了,许多街景已经不复存在。依托这些旧作,可以回味回味当年罢。
日前走过淮海中路,看到“上海书店”的旧书部已从繁华大街上消失了,搬到了冷僻的长乐路上。目睹此状,心中好不自在。小时候我就知道这儿有一家颇具规模的旧书店;在学校读书时,这儿是我等囊中羞涩之辈的好去处。后来,看着它由盛而衰,市面逐步缩小,直至今日被“逐”出了淮海路,怎不叫人萌生“思古之幽情”呢?
与“上海书店”咫尺之遥的报刊门市部,则越发面目全非了。数月前拆掉了陈列报刊的沿街玻璃橱窗,以半数以上的面积干起了服装买卖。如今此等副业日渐红火,大有喧宾夺主之势:门前、堂内挂满了五彩缤纷的流行服装,相形之下,出售报刊的地盘就更显得灰不溜秋了。即使是这么可怜的一隅,亦被“磁性写字板”夺走了不少光彩。总之,门楣上尚存的五个黄底红色大字“报刊门市部”是越来越刺眼了。
触景生情,使我想起了不久前在北京出差时见到的景象。
我住在东城区的米市大街,由此向北,是东四;往南,是东单,都是有相当规模和名气的商业区。八年前我曾在此小住,所以此次我也能作一些纵向的比较。
更使我意外的是,热闹的东安商场内,时至今日仍然保留着传统的书摊!八年前,我头一回到北京,对百货商场里卖书大感新奇。没想到,经过这几年“全民经商”大潮的冲击,东安商场里的书市竟岿然不动,依然十分兴旺。旧书摊开架售书,人头济济;新书柜以少儿读物居多,但有其独到之处:柜台上高耸一块醒目的书目介绍,并按不同的年龄档次开列出一串书名,使人一目了然,堪称方便。此又为沪上罕见。
在京期间,适逢“第二届全国书市”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面对tian an men广场的正门关闭,从边门、后门入内则要走很长一段没有公共汽车可乘的路。尽管如此,书市仍然十分兴旺,熙熙攘攘,而且有几十个书摊在这公园式的文化宫内安营扎寨,颇为壮观。所有展台一律开架,任君选择。与上海历次书市不同的是,该书市并不另外卖门票,也无须付钱寄包,只要花三分钱买一张文化宫的门票即可。选书购书之余,还可以在公园歇息,真是悠哉悠哉!
我同一位由沪移居北京的长者谈起自己的观感,长者说:“看来上海的商业味的确比北京重得多。”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