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图谱在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和运用,本文阐述了在多年的音乐课题研究实践中探索和积累的有关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的有效运用问题,从不同类型音乐活动的图谱设计和活动中图谱的不同介入方式两方面进行了表述,旨在与广大的幼儿音乐教育爱好者交流,以共同取得更理想的幼儿音乐教育效果。
[关
键
词]
幼儿音乐活动
图谱设计
图谱介入方式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或是蕴含着一种美好的寓意,或是抒发着一片温馨的心曲,或是衬托出一个美丽的梦幻,或是展现着一场灼热的情怀……要把音乐所表达的种种美好情感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图谱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音乐图谱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材料,能把音乐这个无形的东西转化为有型的物体,使幼儿在单纯听的过程中,把抽象的音乐形象化,从而帮助幼儿形象地掌握音乐的旋律、节奏、曲式结构等特点,强化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提高音乐的记忆效果。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中的图谱设计
音乐图谱设计的好坏对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首乐曲都有其特定的节奏型,教师首先要分析音乐作品的结构,划分出音乐的段落或乐句,要根据乐曲的结构、节奏的特点设计音乐图谱。
一)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与图谱设计的形象性分析
幼儿园的音乐活动主要有唱歌活动、韵律活动、打击乐活动、节奏活动、欣赏活动和游戏活动,要根据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特点设计和选择图谱。一般来说,形象性的图谱更能表现乐曲或歌曲的内容,即更多地运用于歌唱活动和欣赏活动中;符号性的图谱更能表达乐曲的节奏,多用于节奏活动或打击乐活动中。无论是形象性图谱还是符号性图谱,所采用的图象都要简洁明了,不能等同于日常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挂图。
案例1、歌唱活动《小鸟唱歌》
歌唱活动中的图谱主要是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所以,多以能表现歌词内容的形象化图谱为主,基本上是一个乐句一幅图,且要突出每句歌词的重点,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如歌曲《小鸟唱歌》,歌词有五句,相对应的图谱可设计为:
(1)“我看见小鸟唱歌”——一只正在唱歌的小鸟;
(2)“在那小树上”——一棵小树;
(3)“它向我点头唱歌”——小鸟的头部,表现点头的状态;
(4)“猜它在说什么?”——一个大问号;
(5)“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啾。”——八份音符十二个。
附歌曲:
《小鸟唱歌》
0 5 |1 2
3 4
|
5
3 0 |
2 2
1
7 1
|
2 5
|
我
看见 小鸟
唱歌,
在那
小树
上,
0 5 1 2
|3
4 5 4 |
3
2 2 1 |
7 2
1 |3
5 3 5
|
它
向我
点 头 唱
歌,猜它在
说 什么? 啾啾 啾啾
3
5 0 |3
5 3 5
|3
5 0 ║
啾啾
啾啾 啾啾
啾啾。
上述中,用音符的符号形象来表达小鸟“啾啾”的歌唱声,可以起到提醒幼儿看到小音符时就发“啾啾”这个音的作用。这就是利用图谱这种符号化的活动,将某一事物作为另一事物的替代物的过程,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某种理由,运用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音符的符号形象)来反映被替代事物的某种特性(“啾啾”的歌声)。也是表达本首歌的歌词中比较独特的地方。
案例2、节奏活动《瑶族舞曲》
在节奏活动《瑶族舞曲》中,老师设计了四份音符和八份音符两种节奏,分别用拍手和跺脚表示。如下图: 表示四份音符的跺脚节奏,
表示八份音符的拍手节奏。“太阳”符号和“月亮”符号分别代表跺脚和拍手的节奏动作。
从实际的教学活动看,形象性图谱与符号性图谱有时是难以严格区分开来的,相互交融的情况会经常存在。小班的幼儿,将符号转换为相应动作的能力不如中、大班的幼儿,所以在设计图谱时,教师可直接采用形象化的符号。如将上图中的“太阳”换成“脚丫”图案,“月亮”换成“手掌”的图案,给幼儿以更直观的印象,使幼儿一看就明白“脚丫”就是跺脚,“手掌”就是拍手。再如,在打击乐活动中,就可以直接用乐器的形象让幼儿一目了然哪一个地方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特别在轮奏或多声部演奏中运用更广,也更有效。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幼儿能自然地迁移学习经验,在教师使用的各种符号与相应的动作要求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对符号的知觉能力加强,反应速度变快。
二)乐句的工整与否与图谱选择的差异性分析
音乐是流动的音符,音乐欣赏要求幼儿要认真地倾听,而幼儿期又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所以,音乐欣赏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能力。利用一些客观的事物(如音乐图谱中的线条、色块、图形等)作为辅助材料记录声音、音乐情绪或旋律进行感受,可以帮助幼儿延长注意的时间,理解音乐作品的内容,感受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性质,以最终达到能以自己的表达方式进行表现。由此可见,在图谱的设计中要尽量关注其与音乐有关的各种现象。
案例3、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的节奏活动要选择乐句结构工整、节奏富有特点的音乐作品,节奏的提取可以与原音乐作品相符,也可以与原音乐作品相反——即作品的节奏密,选择的伴奏节奏反而疏。以民乐打击活动《快乐女战士》为例:该活动选择了两段音乐,第一段引子部分以无声韵律的形式,设计为用动作表现。由于音乐乐句不工整,所以更适合采用形象化图谱表现;第二段音乐节奏明快、乐句工整,设计以打击乐活动的形式,则采用了符号化的图谱表现。
A、不工整乐句图谱示例:
B、工整乐句图谱示例:
通过观察和阅读图谱,幼儿能很容易发现前十六小节中,每小节都有三顶红军帽,最后一行共有十三顶红军帽。如果一顶红军帽拍一下手,那么每小节就是前三拍拍手,第四拍停止。更换成演奏动作亦然。
为了帮助幼儿很快地掌握整首乐曲的结构特点和乐器的配置情况,在《快乐女战士》这一图谱设计案例中,我将肢体动作、图谱符号、演奏动作三位一体,通过动作和演奏来串连图谱,通过图谱又来串连音乐,将繁杂的乐曲简而化之,形象地表达了音乐,为幼儿对乐曲及演奏乐器的记忆和掌握,以及感受音乐、学习演奏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二、幼儿园音乐活动中图谱的介入方式
音乐教学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须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其愉悦性是审美教育发生情感体验和优化效应的心理机制。当幼儿处于愉悦状态的时候,最有利于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种在学习上变“苦学”为“乐学”的状况,最适于在音乐教学中体现,这也就是“乐(音乐)即是乐(快乐)”的道理。运用图谱的不同介入方式,增强音乐教学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戏化,也能为幼儿营造宽松、愉快的音乐学习和成长环境,使他们对音乐发生浓厚的兴趣,产生持久的音乐学习动力。
一)音乐活动与图谱呈现介入方式的类比性分析
在课题研究中,我运用并总结了图谱的三种呈现介入方式:静态式、动态式、动静交替式。三种介入方式各有特点,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运用得当,可以更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案例4、民乐打击活动《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原是流传于安徽的一首民间歌舞曲,在旧社会就是当时卖唱者的舞歌,现在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我将其中一首欢快活泼,节奏感强,富有感染力,流传深广的乐曲进行剪裁,简化结构,缩短长度,采用湖北、四川一带民间小曲表演的碟子,让幼儿一面学习这种民间节奏乐器简单的演奏技巧,一面以这种清脆的碟声为《凤阳花鼓》曲伴奏,感受我国南北民间音乐的艺术风格,体验表演民间艺术的乐趣。
在《凤阳花鼓》的图谱设计中,我直接采用了碟子的形象,通过颜色的对比,区分两组幼儿的不同演奏节奏。第二段图谱中的贴绒小眼睛,就是运用了动态式图谱呈现的介入方式。是在幼儿已掌握第二段的演奏节奏后,对幼儿提出的更高要求“第四拍要眼睛看手”时展现的,这样可以避免过早介入、过多要求对幼儿学习的无关干扰,以动态的方式介入,让幼儿非常清晰地明确“第四拍的音乐眼睛要看手”
的演奏要求。
案例5、大班节奏活动《小刺猬去旅行》(《挪威舞曲》)
大班节奏活动《小刺猬去旅行》中教师精心设计了图谱功能的挑战性,通过科学运用图谱的不同介入方式,以小步递进的形式对幼儿提出每次观看图谱的不同要求,将教学建立在幼儿原有或刚获得经验的基础上,幼儿的注意力亦从中得到了发展。由于活动中讲究图谱的介入方式,遵循着幼儿的认知规律,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第一次图谱的展示重在看,让幼儿通过读图谱而听音乐——静态式介入;
第二次图谱的展示重在听,引导幼儿在边看边听中对比音乐与故事、游戏情节的相同之处,加深对音乐的印象——动态式介入;
第三次图谱的展示强调的是视听结合,帮助幼儿掌握图谱与演奏方法之间的关系——动静交替式介入。
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有限,在设计《小刺猬去旅行》的图谱时我刻意运用了生动、形象的图形符号来表达音乐。例如:用“脚印”表现A段小刺猬旅行的脚步节奏;用“ ”表示小刺猬缩成团的情景;用“ ”表示提高警惕,认真倾听危险的声音;这些形象的符号,有效地帮助幼儿消化难以掌握的节奏与音型。在肢体动作的设计上,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身体动作,发现与持乐器的演奏动作的共同之处,通过动作来串连图谱,通过图谱来串连音乐,使幼儿快速掌握音乐的整体结构,为协同一致地演奏好乐曲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肢体动作、图谱符号、演奏动作三位一体的串连方式,便于幼儿对音乐及演奏的记忆和掌握,也便于幼儿掌握整首乐曲的结构特点和乐器的配置情况。
附:
二)音乐图谱的呈现方式与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分析
案例6、大班集体舞《绕着圆圈跳个舞》
集体舞教学是幼儿园韵律活动中的一种,是以人体动作为物质材料的表现性的艺术活动。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喜欢这种直观性、可感性强的艺术。让幼儿根据图谱中的动作符号,边听音乐边看着图谱进行集体舞活动,会使整个活动变得轻松、简单、快乐。
在组织集体舞活动《绕着圆圈跳个舞》时,为了让幼儿掌握好基本舞步,学会与同伴的配合,我运用了先静态后动态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
学习基本舞步动作时以静态方式呈现图谱,先将图谱中所有的“黄色小人”遮起来,只展示图谱中左侧的“金黄色小人”,通过让幼儿观察图谱中“金黄色小人”的动作符号,模仿并学习基本舞步动作;
学习与同伴配合时采用动态的呈现方式,即当幼儿学会了“金黄色小人”展示的基本动作后,再揭去遮挡“黄色小人”的纸片,通过对比观察新呈现的“黄色小人”的图谱动作符号与“金黄色小人”的图谱动作符号的不同,发现两个小人同伴的配合要点:眼睛要先对看再各自看外侧。
这样看起来不经意的图谱呈现介入方式,实则蕴含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对于缺少音乐经验,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的幼儿来说,与有着丰富的感性经验、思维水平已发展到较高程度的成人相比,他只能通过外部可见的操作来理解、再加工那些复杂的音乐材料。也就是说,由于借助了两次不同的图谱呈现方式,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幼儿对图谱的观察集中到教师所指向的活动重点和难点中,有效地帮助幼儿阅读和理解了图谱所表达的信息,幼儿对集体舞的基本动作学习和与同伴的协作配合就不再感到困难了。
可见,音乐活动中不同的图谱呈现的介入方式,可以根据教师对活动的不同要求灵活使用。在阅读图谱方面,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客观条件是不同的。如水平不同的孩子、不同性质的音乐、不同类型的音乐活动,因此要做到全面、具体、综合的考虑,以使选择的方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附:
集体舞《绕着圆圈跳个舞》图谱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音乐图谱能使幼儿手、眼、脑、心并用,建立起复杂的神经联系,使大脑变得更加灵敏、聪慧;借助图谱的运用来增强各种类型音乐活动的魅力,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使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其间值得探索和研究的空间还很大。撰写此文,希望能与有志于幼儿音乐教育研究的同行共同探讨,相互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