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摄影文化游记原创 |
从趵突泉东门出来,马路对面就有直达大明湖的公交。下了车,远远就能望见古典风格的西南门门楼,雕梁画栋的两层,上层檐下正中悬着一块大红色的匾额,鎏金的“大明湖”三个字,灿烂醒目,听说也是郭沫若先生所书。
其时已是半下午的光景,游客们陆陆续续地从公园里出来了,而我们却恰恰相反地往园中行去。
进入大门,迎面就是一长方形的墨石影壁。基本上,我国古典园林都会有一道这样或那样的影壁,这种“障景法”的运用,就是为了使园中的景物不被一览无余,增加一点曲折和神秘,同时在风水上有阻挡妖魔鬼怪之效。
因为没有导游解说,好奇宝宝们就自行百度了一下,这才知道上面题的是毛泽东同志的一首词《采桑子 •
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今又重阳,岁岁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那龙飞凤舞的字迹笔势,看上去十分霸气磅礴!
再往里走,便是垂柳依依的湖岸了,只是此季的柳叶儿,已微微泛黄,一片片地随风飘落,落到墨绿色的水面上,又顺着水波儿流过小桥下,流向未知的远方……
我们走上弧形的石拱桥,放眼远眺大明湖,只见天高水阔,碧波浩渺,沿岸的柳树围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将城市的车水马龙阻隔在外,使这一方天地显得格外清幽、静谧!
大明湖,地处济南城北部,面积约46万平方米,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此湖历史悠久,其名始于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书中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东西两面则湖”,由济南诸泉汇流而成,出小清河入渤海,有“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特点,素有“中国第一泉水湖”之称。
既为泉水湖,水质定当比别处澄澈!这样一想,我们便缓缓踱步至湖边石栏处,低首俯视——湖中尚有一些残荷,枝枯叶败,零落调散;然而再细细看去,却见湖面平滑如镜,清晰地倒映着荷影,呈现出一种别样宁静、超然的意境,不禁让人联想到白居易那首《衰荷》——白露调花花不残,凉风吹叶叶初干。无人解爱萧条境,更绕衰丛一匝看。
继续往前,就到了游船处。悉数归来的游船,一只连着一只,整整齐齐地排成一线,任是从哪一个角度看过去,远远近近都自成一道风景。
——“雨荷,快别跑了!等等朕吧!”
忽然,一道清脆的女声,伴着一阵答答的脚步声,一齐传入耳中。回头一看,原来是两个年轻的姑娘,相互调笑着在玩角色扮演。看来,琼瑶阿姨《还珠格格》中的那一句:“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又衍生出了某种新的剧情,哈哈……
可不管怎么说,这段杜撰出来的帝王爱情,的确是为大明湖增添了动人的传奇色彩,并在久而久之的流传之中,变得亦真亦假、真假莫辨了,以致于不少人还为此慕名而来!
正遐想间,竟然遇见“乾隆、夏雨荷”——两个萌萌的人偶,着实有趣!
不远处,就是“听荷”苑。
一进入拱门,但见那亭台轩榭、曲径回廊的设置布局,精巧典雅,倒好似回到了江南。
大明湖一带历史建筑原本就多,有“一阁、三园、三楼、四祠、六岛、七桥、十亭”之说,所有建筑皆构造精美,各具特色。眼前就是其中的两座——
一为小沧浪亭,以修筑铁公祠之余料所建成,面山傍水,绕以长廊,借大明湖水景入园。此亭踞园中临湖处,三面荷池,境界清幽。虽则此季荷池已萎,却能想见盛夏花开之时的绝色风华…
另一座,便是小沧浪亭东侧的得月亭,红柱、重檐、八角,与湖山一览楼同建于1929年。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也,此亭既近明湖,得月应是常有之事,倒也叫得合适!
当然,对于我们来说,最喜欢的,还是那道浓墨重彩的长廊,曲曲折折,最能承载女人的婉转情思;若是换上一套古装,漫行于其间,不知该有几多曼妙?
本来还想往前再走一走,不巧却下起雨来,我们不得不立即回返。
诚然,这次到来,并不是大明湖最美的时节,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旅行不单单是为着风景,更重要的,是当下的体验与获得——就算没有夏荷葳蕤,但有天青水碧,亭榭曲深,也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所以,深秋的大明湖,终是不负所期的。
后一篇:做一个有态度的旅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