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藤博士高尔夫挥杆理论体验(同时比较增田理论挥杆练习)


标签:
高尔夫安藤博士挥杆理论时间体验增田理论体育 |
分类: 高尔夫心得 |
学习心得:原来业余球员对大师们的动作分析来分析去并没有得到过大师的直接指点,因而得出很多不该得出的不是动作的动作,然后便刻意地去模仿,去制造那些自以为是动作的动作,其实那不是一个动作,明白了这个,才知道应该有一个真正科学的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不会沿着误解走那么多的弯路。
反思:在练习过程中总能遇到一些问题,每每问老师,老师就说回到基本原理原则上来,那本教科书还是非常详细的,阐述了所有的挥杆技术原理,倒也是,每每回到基本上来就会有一些进步,久而久之,听到看到教科书以外的东西多了,也就摄掠很多模糊概念(误导),渐渐奔着模糊而去,不过也好,见到的更多,知道多了也就便于总结,本来书上没有介绍那些模糊论点,也没有给予澄清,才明白,本来没有的动作,书上当然就不写,还以为书上写的不够呢,通过安藤博士对模糊概念的澄清,才觉得书的纯洁和可贵,即,流传的总不如书上的。
本博客绝无指导他人之意,无参考价值和引用价值(指在别人的博客上进行匿名留言时的恶意引用)。
*-*-*-*-*-*-*-*-*-*-*-*-*-*-*-*-*-*-*-*-*-*-*-*-*-*-*-*-*-*-*-*-*-*-*-*-*-*-*-*-*
增田理论的挥杆练习,挥杆幅度大,所用力度小,发挥大半径,上下杆都是脚尖立地脚跟抬起,无需大扭力,
自我感觉上半身扭力分散到全身,距离200码左右,适合非力量型的女士和中老年男球员,
*-*-*-*-*-*-*-*-*-*-*-*-*-*-*-*-*-*-*-*-*-*-*-*-*-*-*-*-*-*-*-*-*-*-*-*-*-*-*-*-*
增田理论的挥杆练习后结合安藤理论的转体概念,清理击球掀草皮的模糊意思,正常挥杆5铁
落点160~170码暂时忽视其他要素(等待安藤博士的下一个讲义)。自我感觉,不必强调上半身
的扭力,只是用分散到全身的一种扭力即可,挥杆幅度相对较大,但不疲劳,也不觉得给某个
关节肌腱带来大的负担,连续击球不觉得累。适合缺乏体能训练的非力量型的女球员和中年老年球员。
*-*-*-*-*-*-*-*-*-*-*-*-*-*-*-*-*-*-*-*-*-*-*-*-*-*-*-*-*-*-*-*-*-*-*-*-*-*-*-*-*
5铁增田理论挥杆练习,上左脚尖立地,收杆右脚尖立地,无需上半身大扭力,自我感觉把扭力分散到全身。
5铁从梯上打,落点17~180码,身体平衡不在于局部而是在于全身,腰背伸展,关节肌腱无需更大
负担,无需眼睛盯球,无需头脸固定看球,这一点与安藤理论的关于盯住球的解释相符,适合女球员
和中年老年球员。个人看法青少年或职业训练球员无需这样的挥杆。
*-*-*-*-*-*-*-*-*-*-*-*-*-*-*-*-*-*-*-*-*-*-*-*-*-*-*-*-*-*-*-*-*-*-*-*-*-*-*-*-*
P杆90~100码,挥杆应用安藤转体概念和击球掀草皮说法的澄清后的击球练习,感觉击球意识的
正确与否很重要,由于100码以内,自己没有刻意应用新理论,无须大幅度,但扭力还是分散到
全身躯干,这一点还是无形中接受了安藤的转体概念,与从前的上半身扭力的打法有所不同。
*-*-*-*-*-*-*-*-*-*-*-*-*-*-*-*-*-*-*-*-*-*-*-*-*-*-*-*-*-*-*-*-*-*-*-*-*-*-*-*-*
参考资料:增田理论练习挥杆模特图片(图片出处增田哲仁公式网页)

*-*-*-*-*-*-*-*-*-*-*-*-*-*-*-*-*-*-*-*-*-*-*-*-*-*-*-*-*-*-*-*-*-*-*-*-*-*-*-*-*
平常心 体验高尔夫挥杆博士学位获得者的理论,同时结合1年半前探讨过的增田理论挥杆练习
本博客绝无指导他人之意,无参考价值和引用价值(指在别人的博客上进行匿名留言时的恶意引用)。
前一篇:鲜花 青藤 瑞雪 东京
后一篇:与自控专家们打球的乐趣和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