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2012-01-11 17:33:47)
标签:

高尔夫

练习

体育

分类: 高尔夫心得
    检验了20度铁木杆挥杆平面,每次挥杆基本上都在规格范围内(蓝线以内,属于规范的范围内)。20度铁木杆头比1木轻多了,杆身也比较短,每次连续挥40~50杆以上不觉得累,如果放在梯上,即更加轻松一些,俺的感官特点,挥杆时不太在意看不看球,因为我放心的是,球就停在那里,我不打它,它不会跑的,没必要紧盯着它,但是在击球准备时我要把它看得准准的,记住它和我的位置关系,然后就不管它了,挥我的杆就是了,总之,我挥杆的目的是去击它,反正它不会跑掉的,特别是1木,有那么高的梯在那里架着球,又不需要把球从地面摖起来,就更不需要紧盯着了。在给盲人高尔夫比赛作计分员时,看着盲人击球,很受启发,人家压根就看不见,何谈紧盯着?人家都能把球击出去很远,只是距离感需要大脑进行想象,方向就由他们的向导来决定,把杆面对准目标即可。看到盲人的最好成绩是84杆,而自己还经常达不到84杆,差距难道是在紧盯着球吗?肯定不是,由此而设想,如果我们闭上眼睛击球会怎样?于是到练习场,准备击球时看好球,记住球的位置,挥杆击球!刚开始分心,不能集中精力,老怕打不上球,还想睁开眼睛看看,所以就不成,后来死心塌地,只当白费工夫,就一门心思击球,结果,比睁开眼睛时的击球效果还好,方向,距离,飞球弹道都很好,打那以后,挥杆就不在乎看球了(当然下挥杆时还是看到球的,不故意盯着的意思),这样就不会因为过于看球而失去节奏感或打梯或垦地,,,。

    当然我们下场打球时大可不必闭着眼睛开球,练习场上还是可以试验探讨一下的,人的感官系统很微妙,当你具备很好条件时反倒可能会抑制它的发挥,也许是一种副反馈现象,所以,高尔夫挥杆,从另一个角度上讲,也没必要太较劲太纠结,充分高效地发挥自己的感官系统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潜在能力)是很关键的一环,当然职业球员从3岁5岁开始练球,他们的感官系统以及肌肉.神经.内分泌都会配合他们的球技来共同发育和成长,那些从小接受训练的职业选手,击球失误甚至OB时,他们会想到下一个球如何避免同样的失误,会沉着地打算下一步的攻略,不会心跳加快,也不会慌神,而我们处在同样的情况下,比较之下则可能会发慌,也可能心跳加快,后悔刚才那一杆,管理不住自己的心态,这些都是身体客观存在的(神经内分泌的作用),有些也不是依个人高级中枢的意志为转移的。还有,职业球员见到某种特殊球位时,这种球位本身就是一种条件,对球员的一个条件刺激,从小训练出来的职业球员,接受这个条件刺激后,就好像似条件反射一样地采取他的击球方法和挥杆方式,可是,我们如果遇到同样的球位的条件,比较之下很难就像条件反射一样采取挥杆方式,我们就会去想动作,,去想别的很多的东西,想动作就意味着潜在能力被覆盖掉失去节奏感等等,,。

     高尔夫挥杆,到底每个人的身体转体到什么位置是最合理的?从人体运动学上讲可能会有一个大概的标准,这也不奇怪,可是,常常让我想起一个患者,20年前的事,一天门诊部送来一个腰椎间盘脱出的女患者,要临时住到我管辖的病房,我接待了,例行诊疗程序,,检查病理反射及各种体征,结果,让她仰卧伸直双腿,单腿上抬时,她竟然把脚尖抬到了头顶(腰脱的体征最多不超过60度,意思是抬不上去的,如果硬要抬腿就会出现压迫神经性的腰腿疼痛难忍),我断定她没有腰脱,但是拍片看到确实有,会不会片子张冠李戴了?经过确认没有问题,那又为什么不符合体征呢?最后好好询问,才知道她是个芭蕾演员!!,这个诊断标准不适合她!!。还记得实习的时候,见到一个患者,同学们受教授的指示都去叩诊心界(心脏界限),然后写报告,多数人写心界不清,也有少数人写左侧某某位置,老师对写左侧的同学很生气,气的是他们对诊疗结果的态度不严谨。结果那个患者的心脏是在右侧!!(很少见但是有)。如此想到,每个人的身体,虽然不会向右侧心脏那样的相去甚远,虽然不会像芭蕾演员那样的肢体硬度差异,但是每个人的基本体能是不同的,怎么会有完全同样的挥杆呢?(这个插叙纯属闲谈)。

      看看俺家90后的挥杆,在练习场给他讲解了基本技术理论,问他听懂了吗?他说大概明白,那么你就按照基本理论的定量定性定位的要求做出来给我看看,于是,俺家的90后开始做给我看,基本上是符合标准的姿势,但脚底下站不太稳,那是自然的,因为他平时没有做过这个姿势和挥杆动作,那是第一次。后来他跟着我练习场去了几次,肯定不到10次,结果他的脚稳定了许多,带着他下场,就是这个样子(参考图片),7铁打中了170~180码,几乎和我的木杆一样远,看到他的距离,我也有点压力,试图也能够做出他那样的上杆姿势,把上半身扭足了,可是,浑身都扭得痛,还谈什么发力?模仿个姿势,浑身肌肉都别扭呢!大胆地试验过了,结果打地打梯的就是得不到对球的破击力,还要费的九牛二虎的劲儿,打那才知道,青少年能作的动作,我们最多就是个模仿模仿而已,是做不出来的,只能用脚的站立(比如为了下挥杆时容易转体就把左脚尖外开30度等等)和全身动作的协调性来代替那种属于他们才具备的那种扭力,营造一个不费劲也能使得杆头产生一定的速度,保证自己的尽可能远的飞球距离的境界。我们的肌肉纤维的弹力,关节的润滑度,肌腱的伸展能力,骨质的硬度,神经的敏感度,感觉器官(眼,耳)的灵敏度,全身的敏捷度都不一样啊!

      比赛时的一位同组女球员,年龄大概60岁左右,她的上杆和收杆是左右对称的一样的姿势,就是说,她的上杆是左脚尖立地脚跟高抬起,击球时回原位,稍有脚跟翘起的样子,看似一边跳芭蕾一边挥杆,收杆时右脚尖立地脚跟高抬起,她的每一杆都很稳也很准,1木距离220多码,当然这种挥杆只是用在梯台上,,,看到她的挥杆姿势让我想起了一位博友的挥杆照片,记得那是被登在一家高尔夫杂志的封皮上的照片,几乎就是双脚尖站立的样子,印象很是深刻的,可以想象到那位博友的挥杆之流畅和优雅和击球之扎实。这些又让我想到,都说挥杆不能抬脚后跟,不能上杆过度,怕有害于稳定性,可是,针对不同的人体不同的控制力,抬不抬脚后跟或上杆过不过度,对不同人的意义就有所不同,,。

     结论地说,不管他她是抬脚跟也好上杆过度也好,或者转体太夸张(肩超90跨超45)
也好,,,。只要他她能够控制住自己身体的动态平衡达到击球稳定,使得杆头速度快击球力度好并具备最佳飞球弹道的话,他她的挥杆就他本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挥杆,也就是说那个挥杆方式就是最适合他她本人的方式,因为那个挥杆给他她带来了本人最大的击球效果。何乐而不为之??基础技术理论都具有共性和一般性,在此之上发挥个人所具有的个性才是那个人的完美挥杆,因此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挥杆一定是具备挥杆那个人的个性的,,,。也有博友这样留言过,他说,世界大满贯顶级选手的挥杆都带有他本人的个性的,,,。当然这是在共性基础技术的前提下的说法。
     
     人到成年或中年才开始学习高尔夫的,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充分认识自己,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能实现自己身体内部所容许的最大效率的击球效果就可以了,当然想当职业选手的业余球员,那是另外了。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

20度木铁杆U,在球场160码落点上果岭基本停球,主要是需要打出圆滑的相对高一点的弹道(击球手法)
在练习场可以不顾及方向也不必控制距离,落点基本上在170~180码左右。
*-*-*-*-*-*-*-*-*-*-*-*-*-*-*-*-*-*-*-*-*-*-*-*-*-*-*-*-*-*-*-*-*-*-*-*-*-*-*-*-*-*-*-*-

这个1木挥杆的划线监视结果如下,基本上下挥杆时,挥杆平面在规范范围内,没有越格离谱
*-*-*-*-*-*-*-*-*-*-*-*-*-*-*-*-*-*-*-*-*-*-*-*-*-*-*-*-*-*-*-*-*-*-*-*-*-*-*-*-*-*-*-*-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1准备击球(确定挥杆平面的夹角范围)      2,下挥杆时的杆身与蓝线的内侧关系及头位不变
由挥杆检验视频想到高尔夫训练之盲人和少年和中年之闲谈
3收杆后的最终姿势头位基本在1和2的(原位)位置上不变,说明挥杆平面没有越格,不会有太偏激
的飞球弹道出现,也可以保障一定的击球效果,产生一定的距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