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樊升海
樊升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99
  • 关注人气: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升海:“人”字的原始词义和面具起源关系(一)

(2016-06-14 21:14:00)
标签:

唯物史观

历史

文化

樊升海博客

樊升海

分类: 历史文化

樊升海:“人”字的原始词义和面具起源的关系(一)

摘要: “人”(person)最早的词义:是原始聚落首领官衔的称谓,首领的标志还佩戴有面具。由于各种原因,例如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暴力都可能把面具给弄丢了。这就是最早的丢脸、丢面子、丢人。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丢了政治经济地位和自尊。面具是后世一系列权力标志物的源头,例如公权力标志的印章。没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这样的问题可能永远会被历史尘封。

能欣赏多久以前的历史风光,方可领略多久以后的未来美景。

正文:“人”(person)这个词所指的对象,对当代任何人都是清晰无误的,不会被应用于其它有生命的对象。尽管“人”的定义或者作为概念的内涵,从哲学上并不容易回答。然而,这些说法已经是“人”的历史发展结果。

“人”字的内涵也就是人字的词义,比“人”字作为视频符号----眼睛的对象,在人类历史上,使用的时间要早出许多。在当初,并不像今天这样,人字所指的对象是人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而是真对少数的特殊人群的称谓。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多数人,在当初,并不能称作“人”(person)而是称作“民”(people)。人字作为象形文字的符号,其外形已看不出当年起点处的社会内涵。好在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没有被历史的进程完全打断过。“人”字当年的社会内涵,即人字的最原始的词义,仍然保留在语言文化的传承中。我们现在使用的汉语语言中常有这样的语句:“某人没面子、某人丢了面子、某人丢了脸、丢人、丢死人了、拉下这张老脸、拉下脸子、人活脸树活皮”等等不一而足。就是说,“脸面”与“人”所指的对象及人的意义,在当初这些词语形成的时候是有关联的词语,并且多的不胜枚举。

“面子”一词在古汉语中,以及现在的不少地方方言中,就是指那些跳傩舞、祭祀所使用的“脸子”,也称“脸壳”、“假脸”、“象”、“魈头”、“假面”、“代面”、“大面”、“鬼脸”等等,我们现在也称作“面具”、“脸具”以及“假面具”。

 “面具”作为历史的遗物,最早并不是首先出现在舞台、祭祀、法事、祈雨、傩舞等意识形态领域。相反,这些领域里的面具,都是从现实社会物质生产领域迁移而来。

在我们祖先的群体中,当初,有权佩戴面具的个体,才被称为“人”,也就是“有面子”,而其余的个体则是非人,就是“没面子”,则称为“民”1。由于最早面具材料的性质,多于动植物有关,易腐烂变质,时不时要拿出来凉晒,也常常会弄丢失,这就是最早的“丢脸”、“丢面子”,这种凉晒面具的行为,甚至会在以后逐渐演变成固定时间的某种仪式2。当历史的进步,把“脸”的词义和“人”内涵联系起来时,“丢脸”演变为“丢人”就非常合乎历史的逻辑。

后来,由于某种原因,即政治的、经济的、道德等等的原因,丢了“面子”的人,也就是丢了面具的人,实际上是丢了某种被尊重的权力和地位,而不再属于当初的人的范畴。使“丢人”由原来的意义进一步抽象化。丢了面具,就是丢了面具化的人格。古代的所谓“丢人”和现在“丢人”的意义,是一个由具体的意义逐渐转变为抽象的意义过程。

在古希腊也没有现代意义的“人”字,神位众多便是证明。西方只是到了基督文化以后,众神归一,由于倡导众生平等,“人”字的现代意义才普及到普通人3。西文的“Persona(拉丁文-----人),Person,Man(英文-----人)”对应中文的“人”字,所具有含义同样是:面具、装扮、角色等。而西文Mask(面具)是从阿拉伯语迁移来的,对西文而言,是一个没有历史沿革的词汇。

在这一点上,人类初期的进步,东、西方具有共性。

问题是“脸”和“人”,究竟是怎样被历史联系起来的?如果我们对面具的起源、演变、传承不加以具体的说明,“人”字的含义仍然不会和面具清晰地联系起来。

就面具的本源,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学界一直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大多似是而非,有太多的谜团。多数探询者都认为与神秘、诡异、甚至与人类“某种共同的心理需求”联系在一起。不是起源于巫术?就是起源于祭祀?或者原始的傩舞?或者起源于各种不明了了的原始崇拜?更抽象说法,所谓原始人类的“自我意识确证”的需求等等?(《原始面具现象之心理依据的探寻》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潘天波)实际上,当时这几种情况下的面具,都已经是面具发展、存在的成熟形态,不是它的起源处4。

事实上,面具起源的神秘性?并不来源于面具当年来到人间的事实本身,而是来源于后人对这个事实不能清晰理解所致。当年的事实,已经永远的被历史尘封了。长期以来,没有澄清面具发生的历史定位,由于当初没有文字,缺乏记载,使得后来面具的传承演变以及联系不易被发现。对此,我们只能依靠已发见的事实,重新依靠理性建构面具的产生、传承、迁移,以及和“人”字在最初所指对象的历史关系。也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拂去历史的尘埃,求的真相!

那么,为什么当初的当权者要用在今天的眼光看来的“假面目”----面具-----示众呢5?

(待续)

 

注解:

1这些非“人”的名称可能不太容易考证。穷尽《论语》可以从统计上看出端宜。“人”在当年指的是少数有权、有地位的人,而“民”则是普通的多数人。

2这种晾晒面具的仪式,在甘肃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但当地人已经不清楚晾晒面具仪式的所以然,因为现在的面具由于材料性质实在没有必要晾晒。由于年轻人外出务工,不愿意参与这种仪式,无以传承,几已消失,因为仪式的存在除了继承,实在没有现实意义。有人呼吁政府出钱保护,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该消亡的历史遗产,谁也挡不住。

3这种平等不是基督实现的,而是社会物质生产进步实现的。

4傩舞-----当初就是祭祀。“傩”这种跳舞的形式,远比这种形式用“傩”字描述纪录要早的多。这种跳舞形式和形式的名称------语音------是同时产生的。但作为文字符号的“傩”字,显然是文字已经很发达以后的产物,从“傩”字的形态看,是一个会意字,造字时,显然知道这种舞蹈是在干什么,是 “人”,即有面子者的非正常死亡,即遇难而亡,所举办的仪式。

5今天的当权者就一定给您看的是“真面目”吗?实际上,从古到今,是从具体向一般的转化的结果。当初的当权者给老百姓看的是“真的假面”,今天(有些)当权者给老百姓看的是“假的真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