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要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中的最后一匹战马——白蹄乌。
但跟白蹄乌有关的,不只是它的主人李世民,还有薛仁杲(gǎo)。
http://p4.qhmsg.com/dr/270_500_/t01b2a471ffa13557ad.jpg?size=336x626
割据军阀薛仁杲
与李世民的身世和早期经历有点相似, 薛仁杲同样是为父起兵的好儿子。
隋朝大业末年,薛仁杲他爹薛举在一个饥民成灾,盗贼蜂起的时候,抓住时机起兵,囚禁郡县官员,开仓散粮赈济穷困百姓。随后,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建年号为秦兴,封儿子小杲为齐公,进而又封薛仁杲为齐王直至老薛同志自己在兰州称帝,儿子小杲变成了太子。
这个太子爷也不是个吃喝玩乐的浪荡公子。他很有力气,善于骑射,在军中号称万人敌。但美中不足的是,他生性贪婪残忍、嗜杀成性,特别是经常将俘虏断舌、割鼻、舂斮(把从人身上割下来的肉放到石臼或乳钵里捣)等酷刑。
这边薛家人折腾的同时,那边李家也没闲着。
但自古以来,二虎相争必有一伤。
时逢唐王李渊拥立隋朝代王杨侑为隋帝,入据长安。薛举留兵攻打扶风郡,李渊派遣次子李世民率兵在扶风郡进攻薛仁杲。双方交战,薛仁杲大败。
再后来,就到了著名的公元618元,那时的唐军初占关中,立足不稳,薛举在高墌(现在的陕西长武北)大败唐军,谋取长安时,却病死了。为了土地和权力之争,薛仁杲继续在甘肃以东屯兵威胁唐朝,相峙两月之后,李世民看准战机,以少量兵力正面牵制诱敌,亲率主力直捣敌后,使薛军阵容大乱溃退。
李世民看准战机,连夜调兵谴将,趁机内外夹攻,他骑着"白蹄乌",只带了数名精锐骑兵,率先杀入敌阵,薛军大乱,兵卒向折謶城(今甘肃泾川县东北)溃逃。为彻底消灭敌人,李世民又催动"白蹄乌",带领两千余名骑兵紧紧追赶,一昼夜奔驰二百多里,把薛仁杲败军围定在折慧城内,扼守关口要道,迫使薛仁杲率残部开城投降。浅水塬大战奠定了唐王朝立足关陇的政治经济基础。
没错,这次立了大功的座驾是白蹄乌。
战马白蹄乌
http://ww3/large/61c89f44jw1fasr3tyz24j20qx0b8n1l.jpg
我们知道,李世民喜欢用马的特征来做马的名字,所以白蹄乌就是一匹通体黑色,四个蹄子是白色的马。
但有史学家却认为,作为"天可汗"的世民大兄弟,"白蹄乌"的命名不会是简单的以马的毛色来命名的,因为这不足以说明李世民丰功伟绩。
http://ww3/large/61c89f44jw1fasts9sq6kj20zk0qogoy.jpg
所以,有一种说法是:"白蹄"二字来源于突厥语"bota",意为幼马,是"少汗"之意。"白蹄乌" 应是一匹冠以突厥语"少汗"之意的荣誉性专名的坐骑。而在在立有战功的黑马名称前带有赞美的称衔或加诸各种高贵的官号,其象征意义不仅符合突厥歌颂上层领袖坐骑的习俗,而且也符合唐人颂扬圣皇名君的传统作法。
http://ww4/large/61c89f44jw1fastspzm1wj20zk0qo41m.jpg
所以,突厥语“少汗”
不管怎样,我们已经无法考证或见到当年白蹄乌的英姿,但至少我们从昭陵六骏的白蹄乌石刻和以此为原型,将浮雕二次创作的立体雕塑中,可以多个角度来领略这匹来自突厥汗血马的神姿了。
http://ww1/large/61c89f44jw1faso7p4wz0j20zk0qo77y.jpg
从雕塑中,我们仍能看到它昂首怒目,四蹄腾空,鬃鬣迎风,俨然当年在黄土高原上逐风奔驰之状。也难怪它的主人李世民作诗来称赞它:“倚天长剑,追风骏足;耸辔平陇,回鞍定蜀。"
从白蹄乌的写实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儿四肢修长,头部清秀,马颈有一个自然的弧形弯曲,马尾向上翘起,
非常优雅,犹如翩翩起舞的天鹅
这里其实有个误区,好多人都认为马尾巴翘起的时候,是因为马在奔跑,可事实是,马在的过程中,尾巴是向下的。
通常马尾巴生理性翘起(阿拉伯马之外),通常有如下两种状态:一是马匹呈现出腾跃状态,另一种是马在撒欢时慢步跑起或快步行走时。而根据阎立本创作昭陵六骏石刻中白蹄乌的状态,我们可以得出白蹄乌当时属于一种腾跃的状态。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去比对下很多艺术家创造的马的雕塑、绘画,如果艺术家们描述的马不是阿拉伯马,马尾巴翘起又在奔跑,那你可以很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匹马画错了!
好吧,唐太宗六骏和雕塑今天就介绍完毕了。大家对唐太宗和他的六匹曾出生入死的六匹战马的故事有一个了解了吧。
重忆大唐峥嵘岁月稠——写实马雕塑《唐太宗六骏》之五拳毛騧赏析
用艺术的眼光看历史,用历史的过往了解现在。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如果您喜欢,请继续关注韩冰说马之艺术篇《细说虢国夫人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