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如果您喜欢历史,喜欢艺术,喜欢马,在读此篇前,可先看下上一篇记述昭陵六骏中“特勒骠”文章 →_→
陕西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一位在中华历史上书写过浓墨篇章的皇帝沉睡于此。
今天要说的“青骓”,是一匹用石刻的形式,与王共眠的骏马。
得主如此,夫复何求?
一、白马,从小就是的白色的马吗?
讲“青骓”之前,咱先说说“白马”。 (敲黑板,要介绍马的知识啦!)
一提白马,估计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王子”,再者也会想到唐僧(玄奘),思想再复杂点的,会想到那句说的很在理的话“骑白马的未必都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当然,有点历史背景的,或喜欢读三国的,会想到赵云和他的“玉兰白龙驹”;再显得有文化的,还会提到那个三千骑兵全歼二十万骑兵的“白马银枪陈庆之”。
那么,问题来了,白马,从小就天生丽质白如雪吗?
非也,非也。
白马又被称为”七青八白“。
通常情况下,没有生下来就是白色的马!那些将来可能长成白色的马,小时候有的是青色的,有的是灰色的,有的甚至有点棕黄色。在它们成长过程中,其他颜色的毛慢慢褪去,大概二三岁后,它们就变成了我们经常说的“青马”,八岁之后,这些马的毛色才会彻底变为白色。
上面这段话如果您很难理解,请直接看我翻译过来的意思:白马出生后不是白色的,在它们长到8岁后,就会变成纯白色的马了。换而言之,纯白色的马,年龄基本不会低于8岁。
下面,我们进入正题,今天要讲的主人公,一个足可以名垂马史(当然,人的历史中也有它难以磨灭的痕迹),它的名字叫——青骓。
“哦,原来青骓不到八岁”,看,大家都会抢答了。但很负责任地说,青骓多大年纪上的战场确实算不出来,但至少证明青骓是匹青马,或者说它长大之后将是一匹白马。
二、青骓的故事
唐朝的文人骚客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夸张。说到这里,大家可以脑补下李白。其实,不仅仅是李白,就连唐太宗也喜欢夸大自己的心爱之物。
太宗世民兄曾写过这样的诗句:"足轻电影,神发天机,策兹飞练,定我戎衣。"咱们今天不学文言文,我就把大意说下吧,前三句形容被描述对象,也就是今天的主人公——青骓的矫捷轻快,后一句道出了世民兄经历的一场重要且关键性的战役。
"青骓"是苍白且带有杂色的一匹马(又说是匹通体雪白的马,但无奈当时没有视频和图片记载,真是没法查证啊),是武德四年也就是公元621年,李世民与窦建德在虎牢关外激战时的骑乘。
被世民兄称为“定我戎衣”的马和战役,一定不是浪得虚名的。我们无从考究当时战争的激烈,但从世民的昭陵六骏石刻“青骓”的造型上,我们仿佛回到了那个箭雨腥风的战场。
石雕中的骏马作疾驰状,表现了冲锋陷阵的情景。马的身上中了五箭,前面一箭后面四箭,这些箭都是在李世民骑马冲锋时被迎面射中的。
大家可能奇怪,迎面射中,咋还在马身后部中箭呢,哈,没啥稀奇的,这不恰恰说明骏马飞奔的速度有多么多么的快吗。
说完马,最后还得吐槽下窦建德。
这个窦某人原来是隋军的将领,据说跟李世民沾亲带故,是个什么“母舅”,但权力的欲望,让窦老哥乘乱自称为夏国王。这对想大统天下且意气风华的李世民而言,怎能听之任之,于是乎,世民同志率领唐军扼守虎牢关,占据了有利地形,还趁敌方列阵已久,饥饿疲倦的时候,下令全面反攻。小李同志亲自带兵突入了敌阵,一举擒获了母舅窦建德,最后,窦舅舅被唐高祖,也就是世民他爹处死在长安。
写到这里,我想,窦舅舅和唐高祖是什么关系呢?“担挑”?
三、用雕塑来讲述青骓的故事
2005年,当代马雕塑家夏阳以《昭陵六骏》浮雕为蓝本,创作了一套写实的三维立体雕塑《唐太宗六骏》。
1、受伤的青骓
从历史文献以及浮雕中可以看出青骓身中了五箭,其中前胸一箭马后身四箭。我想象不出来当时坐在马背上的世民兄是否因身披盔甲而丝毫无恙,但仅从马身上,就足以看出战争的惨烈。
2、尾巴为何立起?
这里要普及一下马匹跑动时候尾巴的状态。
通常在马匹跑动过程中,马的尾巴不是翘起来的,而是向下;马只有在撒欢跑动的时候,或者是快步走的时候,尾巴会翘起来。
昭陵六骏和写实马雕塑的青骓的尾巴都是立起来,这是什么情况呢?
原来,是因为青骓前胸中箭,但马仍处在腾空向前奔跑的状态。通过尾巴翘立的动作,可以看出马在向前冲锋奔腾以及在腾跨障碍。
关于青骓“三花”的头型自己马尾扎起等内容,请戳上一篇文章,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再累述。
四、后记
1、青骓残片
话说昭陵六骏经历了千年的沉睡以及后续被砸碎、盗卖等一系列的沧桑,大家可以看到现存的六骏已经有所缺失了。
在2003年,昭陵六骏却给了我们意外的惊喜,继续续写了他们的传奇。
那年,在一处规模宏大的昭陵建筑群遗址出土了唐代及明清两代大量的建筑构件,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唐代和清代曾经摆放“昭陵六骏”的两处基座。
在台基上边的土层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三块“昭陵六骏”的残片。这三方石块并没有明显的风化情况,从石质看,要比流传至今的“昭陵六骏”主体,完好许多。
经过研究比对,这些残片分别是“昭陵六骏”中青骓马的后腿和什伐赤马前腿蹄腕部分的构件,另一块残片,是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里的“拳毛騧”马鞍断裂部分。
2、昭陵六骏的历史意义
我觉得,对艺术而言,完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判别的内容不同,历史年代不同,国家不同,个人的标准也不同。
“昭陵六骏”特有的表现手法,开创了陵墓雕刻的一代新风,为以后历代陵墓雕刻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六具石雕骏马,是在平面上起图样,雕出人马形状的半面及细部,并使用高内突起的浮雕手法,这种表现手法本出于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艺术,后来我国在佛教艺术中也大量使用(如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中的佛雕像,此手法屡见不鲜),但用作大型陵墓石刻,是从“六骏”开始的。
用艺术的眼光看历史,用历史的过往了解现在。今天就说到这里了。如果您喜欢,请继续关注韩冰说马之艺术篇《重忆大唐峥嵘岁月稠——写实雕塑《唐太宗六骏》之三什伐赤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