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苏教版) 教学反思
(2014-05-26 14:04:14)
标签:
教育 |
分类: 脚印 |
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都是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上完这节课后,有一下几点体会:
1、认真研读教材,备好学生的生成。
教材中的例2,42人一共乘坐10只船,其中有几只大船、几只小船是要解决的问题。“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求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和步骤,而是鼓励学生选择解决问题的形式,正如“猴子”卡通用画图的方法,“兔子”卡通用列表的方法,丰富思考问题的手段。画图和列表都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前几册教材里已多次教学,这里只要稍加启发,学生能够想到。但是对于学习人教版教材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没有前后知识体系的支撑,很难想到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在教案设计过程中,我对学生的预设存在了侥幸心理,认为总有一两个学生能够想到画图的方法,这是不应该的,必须预设好学生所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并做好相应的应对措施,便于教学的展开。
确实,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生成情况是我所料未及的,学生习惯了解决问题的模式——用算式来解决。而我没有预设好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以至于我很被动。教研组的老师给我提出了建议。建议一:先可以让学生谈谈“策略”是指什么,说说已经学过哪些策略。在此重点强调画图比较直观,是一种非常好的策略,促使学生能用画图的方法来试着解决问题,起好引领作用。建议二:在学生尝试解决问题的时候,可以在巡视中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能够把想的过程用图画或逐一尝试的算式写下来,也可以拿着学生的“半成品”材料,投影展示,让学生一起来讨论、交流。
2、给学生以自由思考、表达的空间,体会假设替换的策略。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交流,体会假设体会策略。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帮助理解。在这个环节,我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的学习,对学生来说,能使其终身受用的,绝不仅仅是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是更重要的。我想这也许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目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