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争论数日的“扶老人事件”前日有了最终结论,安徽淮南警方发布通报称,经警方多方调查取证,认定这是一起交通事故,女大学生袁某骑车经过老人桂某某时相互有接触,女大学生承担主要责任,老人承担次要责任。
结论出来后不久,当事人小袁,更新了自己的微博,她这样写道:“当回头看到一位老人摔倒了,我停下车去扶,我做错了吗?当围观的群众问是不是我撞的时候,我没有完全推卸责任,说不太清楚,我做错了吗?当向老人儿媳解释老人有可能自己摔倒或者被不平的路面绊倒,对方坚持老人不可能自己摔倒,一口咬定是我撞的时候,我选择报警,我做错了吗?当监控录像出现死角,我发博寻求目击证人,还原事情真相,我做错了吗?当几位目击证人联系我说当时在现场,看到我没有跟老人有碰撞,并愿意为我去警局作证时,我打消了对自己的怀疑,我做错了吗?这是所谓的做错事不承认吗?
可是,第二天,新闻的标题是“安徽大学生扶老人被讹”,多么刺眼的标题!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换谁谁都会很气愤。再看看微博,底下几乎都是对老人及其家属的谩骂,请问这是我能控制的吗?紧随其后的,是无数媒体记者打电话,私信,发信息要采访我,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拒绝,我很真诚地讲述了事发的所有,可是,最后报道了什么?你们看到了什么?双方当事人尖锐的矛盾,有矛盾才有舆论,不是吗??过了六天,对方家属顶着巨大的压力找来了当地的村民,指正是我撞的时候,媒体又加大报道,于是网络上很多人开始指责我,一句又一句地说我是骗子可耻,你们知道吗?这些话像千千万万支箭,一起射向我,我已经千疮百孔了!无力反驳,我只有选择沉默,我选择身正不怕影儿斜的想法,我选择等待警方调查的结果!但是,最后等来的却是一张我负主要责任的责任认定书,看着白纸黑字,我问了为什么?可是警方的解释让我很诧异——多方取证,我离老人最近,虽然老人身体有病,走路摇晃,但不至于自己摔倒,肯定是有外力,也就是说肯定是我的后车轮接触到了老人,导致其摔倒的。我能做什么?只能被动地在接收栏填上自己的姓名。
事情发生了这么久,这些天我一直在不停地反问自己,是不是当初头也不回地不看老人一眼就没事了?是不是当初把责任推的一干二净就没事了?我今年20岁,我有我引以为傲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并不是你们嘴中的坏学生。谢谢一直在背后支持我,相信我的人,没有你们的支持或许我撑不到今天,我承认我的内心没有那么强大,强大到能容纳下所有的误解与责骂,强大到可以对外界所有的质疑不管不问!
对于警方认定这样的结果,我已经申请了复核,谢谢网友们的关心!经历这件事,我明白了许多,也收获了很多在学校收获不了的东西,一个人在整个社会面前是渺小的,或许这一生要经历更多的曲折,面临更多的黑暗,才能看见不一样的明天!”
小袁的微博读起来让人沉重,连续六个发问“我做错了吗?”更像一把把利剑,刺穿了每一个人的心。本是一场简单的擦碰事件,但是在媒体的一再反转下变得一波三折,扑所迷离,上升到了关乎伦理、道德、传统、良知的社会大拷问,出乎意料又让人始料不及,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也不是一个20岁的女大学生该承受之痛。
即便是小袁撞了老人,她没有骑车逃逸,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将老人送到医院并垫付了医药费,从这一点我们很难判定小袁是不是一个坏人,一个没有良心完全不负责任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对于一个涉世未深的女大学生,在无数版扶老人被讹的惨痛案例中,在“扶不扶”的良心拷问中,她勇敢地站了出来,已经难能可贵,难道她的行为不应该得到肯定。
当一个人20年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为一件事轰然坍塌的那一刻,那一定是这个社会与民族的悲哀。在小袁扶老案中,社会究竟在扮演一种怎样的角色,谁把普通的事件推向高潮,谁又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
首当其责的是媒体,这个已经完全丧失职业操守与道德的群体,如同一泡狗屎,熏臭了狭小的空间,用他们惯有的思维,惯用的伎俩绑架了整个事件,颠覆了公众的正确思维。
其次是我们的民族,我们这个民族怎么了,曾经的传统美德丢的一干二净,曾有的优良品质变得冷漠,无情,当一个大学生因为扶起摔倒的老人却要面临被讹的困惑时,这不得不说是民族的悲哀。
还有我们的法律,法律是解决纷争的最好武器,可为什么我们总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当没有证人,没有摄像头时,谁能还我们清白?和谐社会需要共同创建,但是一个个扶老被讹案为何还换不来相关法律的完善,难道我们的法律体系只是少数富人的法律,而无关其他?没有法律做保障,生活的小心翼翼,毫不开心,人心不古的社会让我们如何有尊严地活着。
最后是我们自己,我们为什么会那么情绪化而缺少理智,为什么从不理性地去看待一个问题,我们的判断呢?我们做人的标准呢?我们的良心呢?
这件事的处理结果俨然已超出了事件本身的性质,正如小袁在微博中说,她明白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在学校收获不到的东西。她收获的也是我们失去的,相信以后的小袁会谨慎地对待摔倒的老人,即便他痛苦,呻吟,而无数人也会像小袁一样,在老者的痛苦声中,默默前行……
这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2015年9月24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