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001N1psOty6DNDkVSuUac&690
唐僧取经回到北京才下飞机,京华时报记者就问:“你对三陪小姐有何看法?”唐僧很吃惊:“北京也有三陪小姐?”记者第二天登报《唐僧飞抵北京,开口便问有无三陪》。记者问唐僧:“你对三陪问题持何观点?”唐僧:“不感兴趣!”记者第三天登报《唐僧夜间娱乐要求高,本地三陪小姐遭冷遇》。记者问唐僧:“你对三陪小姐到底有没有看法?”唐僧很生气:“什么三陪四陪五陪的?再这么乱写,我去法院告你!”记者第四天登报《唐僧一怒为三陪》。唐僧气急之下,将记者告到法庭,媒体争相报道《法庭将审理唐僧三陪小姐案》,唐僧看后撞墙而死。唐僧撞墙死后京华时报补充报道《为了三陪而殉情:唐僧的这一生
》。
这是坊间流传的一个笑话,佩服编笑话的人的智慧,也恰好印证了时下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记者的职业操守。
记者在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也是一个光鲜让人羡慕的行业,能当记者的人往往都有善辩的口才与敏锐的思维,他们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观点独特,他们对事件的评判角度不一,往往左右着公众对事件的理解,在事实面前他们有时化身战士,打抱不平、匡扶正义,有时变成恶魔,弄虚作假、混淆视听。
中国记者群体中有一部分人深受国人敬佩,比如战地记者,冒着枪林弹雨深入前线带回第一手资料,这类记者将生命抛掷脑后,用行动捍卫了记者的尊严,再如法制节目的一线记者,跟随公安干警参与实际抓捕行动,生命安危全然不顾,还有诸如各类暗访记者,揭露社会行业黑暗的一面,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还有一部分记者深受国人厌恶,比如某些娱乐杂志跟街头小报记者,为了获得关注制造焦点,不惜捏造杜撰一些假新闻来博取大众眼球,这类记者眼中轰动性永远大于真实性,金钱观大于职业观,道德底线被物质利益所取代。本是一枚完好无损的蛋,却因为某些苍蝇在旁飞舞,我们就错误地认为这只蛋有了裂纹,生了臭味,这类记者,就好似这些苍蝇。
陈永洲事件最近被炒的沸沸扬扬,在陈永洲事件前,黑龙江穆棱“老汉约会儿媳开房”也被证实是记者韦某杜撰所写,两起事件将记者推上了风口浪尖,大批优秀记者无辜蒙冤,饱受牵连,记者的职业操守再次遭受质疑与诟病,如何避免陈永洲事件再次发生,作为记者本身又该怎样做呢?
首先,记者应该走出特定身份笼罩下的光环,回归做人的原则底线,公正、客观、真实、全面去报道新闻,不受利益的诱惑。但是真正做到这样一点其实很难,毕竟记者生活在一个被物质利益链条捆绑的社会,这个社会的任何一个分支都跟利益有关,所以我们只能通过提升记者职业素养的途径来规范记者的个人行为,力争做到如实报道,客观、公正。职业素养的提升也需要一个过程,跟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个人性格息息相关,这项工作工程庞大,需要从娃娃抓起。
其次,将记者工作透明化,公开化,也可以避免记者对新闻事件报道的失实。众所周知,很多新闻事件来自当事人与记者的直接交流,这类交流常常是在私底下偷偷进行,缺少目击证人,还有一些新闻线索人,向记者曝光新闻事件刻意遮掩,避重就轻,只说其一不说其二,记者仅凭故事大意便主观臆断了故事结局,歪曲了事实真相。避免这类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增强记者获取新闻信息途径的透明度,让信息走到阳光下。
第三,缩减记者的职业权力。记者本是个无官的职业,如今权力却不小,凭口舌之能就能将一个家庭搞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一个知名企业一夜之间名声扫地,负载累累。记者成了众人哄抢的香饽饽,也便有了针对记者的大肆行贿。
最后,记者发声媒体应肩负起对记者新闻稿的检查、审核职责,真正做到有稿必查,有错必纠,将公正、客观、真实落实到实处。
记者也是人,不可避免地会犯一些错误,我们只是希望这样的错误,越少越好。
2013年10月29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