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异乡杂谈 |
第一次是刚来新西兰不久,父母来探亲。一天早晨,我妈妈的左眼突然出血,几秒钟的功夫眼睛全红了,我见状急忙开平车送她去医院。到了急诊部,说明症状,有护士给量了血压脉博后就让我们在候诊室里等。候诊室里贴的告示说就诊顺序不是按"先来后到",而是按病情的紧急程度。就这样在候诊室里等了几个小时后终于进到急诊室,进入急诊室有护士给妈妈在手腕上带上身份识别标签,上面有姓名电话住址家庭医生资料等信息一应俱全。护士做了简单检查后让我们继续等,等医生检查诊断处置。等饿了,有免费食物随你吃,包括陪同人员。终于等到了医生,他做了几项检查后说没有大问题就让我们回家了。在急诊室等了8个小时得到医生的检查,让我们初来乍到的移民着实吃惊不小。后来有朋友告诉我们医院急诊部一般不接受没有医生推荐的病人。平时工作日时先要去看家庭医生,如果在周末或节假日或者下班时间则要先去一家24小时开门的私立门诊,如果严重则由那里的医生推荐去医院。再者就是叫救护车可以直接去医院。
有了这些经验后我们对去医院急诊已经很谨慎了。后面几次去医院急诊都有家庭医生推荐,一次是两岁的大女儿呕吐不止,推荐到医院同样经历了6 个小时的等待和检查,最后她睡了一觉醒了口渴要喝水,饮水机只有冰水,结果喝了冰水就不再吐,症状消失就让我们回家了。我们日后开玩笑医院的冰水也治病,关键要在医院等上足够长的时间才行。另一次是一岁的小女儿下巴湿疹不慎感染,医生用药过敏我们带她去了私立门诊被立刻推荐到医院,更是在急诊等了几个小时后得到医生检查并最终收院治疗。还有我自己在怀孕期间被推荐到急诊也同样等待多个小时才得以见医生的面。更常听到别人的经历比如射钉枪把钉子打进手掌也在急诊候诊室里等8个小时才被处置。对于这些不可思议的经历,我们对新西兰医院急诊的印象就是急诊不急。
直到两周前女儿去急诊的经历让我稍微改变了一些看法。周六晚女儿哮喘越来越重并伴有胸痛,我决定送她去看医生,先赶到私立昼夜门诊,看到挂号费要43元,我想起医院门诊候诊室里到处贴着如果有胸痛,呼吸困难或严重疼痛要马上报告,于是决定直接去医院急诊部(这样可以省掉43元私立门诊的费用)。到了医院,我告诉护士女儿有胸痛,护士马上给她测脉搏血压并立即送进急诊室,同时急召医生,不到半个小时,医生做了胸透验血排除了肺炎而是单纯哮喘,作了相应的治疗,女儿呼吸状况得到有效缓解后送我们去观察室观察。这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急诊的效率。进入观察室后就不再享受急诊待遇了,再次开始漫长等待。本说只等一个小时,医生认为可以出院我们就可以回家了,但迟迟等不到医生,结果等了三个小时终于得到医生许可回家。
急诊不急实在是因为新西兰医护人员缺乏,导致除非有生命危险可称为急诊的病人能得到急诊待遇,其他只要没有到死亡边缘就只能等待,急诊有多急?只无奈地急在病人和家属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