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谈语文教育教学

标签:
于永正 |
分类: 非常阅读 |

一、老师要在上课铃声未落之前到达教室门口。
铃声落了,教室里的多数人如果对你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乱哄哄的(低年级 的小朋友尤甚),你不要发脾气,而是要静静地观察每个人,目光不要严厉,但要犀利、灵活、有神。一般情况下,片刻之后,多数学生会安静下来。此时,你一定 要及时给学生们一个满意的表情,表扬表现好的人,表扬要具体,指出哪一排、哪一组的同学安静,哪些学生坐得端正。
如果还有人在说话,甚至打 闹,则用一种期待的目光“盯”住他。无效,则点名某一排某一组某一人仍在做影响大家上课的事,因为你不可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再无效,则迅速地走到他们眼 前,请他们站起来,严肃但措词文明地告诉他,之所以请他们站起来,是因为他们无视课堂纪律,影响了别人学习。
必要时,则请他们把名字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一句:“噢,我知道了,你叫李勇,你叫王强。”(心中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不要指责更不要挖苦,特别是高年级的孩子,他们会知道老师这样 做、这样说的意思。这叫给他们个“下马威”,也叫“杀鸡给猴看”——这样说有些不好听,我表达的只是我们的目的。这一招儿肯定有效。
千万不要不管班级里怎么样乱七八糟,傻乎乎地走进教室。否则,你很难把课上下去。
真的,有些小朋友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爱。儿童的天性是好动、好 说、好问,有人一刻也坐不住。低年级的儿童不懂什么叫“权威”,什么叫“尊重”,什么叫“民主”。所以一定要给他们立规矩。是规矩,就带有强制性、约束 性。开始,就要和学生约法三章——上课应该怎样做,不能怎样做,违反了,老师要怎样处分。
二、一旦进入课堂,就要像京剧演员一样,精气神十足。
走进课堂,要把90%的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10%的注意力用在教学方案的实施上。
要善于用眼睛表达你的满意、生气和愤怒。尽量不要吼叫。训斥 只可偶尔为之。目光要经常瞥向那些神不守舍、好动、好说的学生。可以请他们做点事——比如读书、读单词、表演、到黑板上默写等。这叫“以动 治动”。 最要紧的是不断地鼓励、表扬、提醒学生。但话要简洁明了,忌婆婆妈妈式的唠叨。
这样的表扬会更有效:
“第二组同学 坐的最端正。”——如果班级里某一角落出现“骚动”。
“李勇的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如果李勇的同桌走神了,或者在做小动作。
“小强同学善于思考。”——如果小强的同桌读书心不在焉。
要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必要时,把个别学生座位调动一下。“请小勇和李丽 对调一下座位。”最好把个别自觉性差的学生调到离老师近的位置。对此类问题,处理要果断,快刀斩乱麻,不必说为什么。
最不得以的手段是惩罚——如罚他停课。但最好不要在上课时请他到办公室去,那样做,容易闹僵;碍于面子,他硬是不去,你会很尴尬的。最好当众说:“孙浩同学,下节语文课你必须 到办公室去,因为你太影响大家了,这是老师迫不得已做出的决定。”课间休息时,把他请到办公室去。
惩罚尽量少用。千万不要体罚,切记。宁肯 教育失败一次,也不要因体罚而造成更大的失败。这种失败是不可挽回的。
三、要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首先记住表现好的和表现差的学生的名字。
直呼其名地表扬胜于不指名道姓的表扬,指名道姓地批评、提醒,有时效果更好。
把所授班级的学生座次表写出来,上课时放在讲桌上,这样 做,有助于记住学生的名字,尽快地了解每个学生及其家庭的情况。
四、要注意教育形式、手段的变化。低年级的学生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
如果第一个词是老师领读,第二个词也是,那么第三个就要请优秀的学生当回老师了。
第一遍读课文是齐读,第二三遍最好自由读,或者同桌之间 互相读。
读书、读词不要让学生扯着嗓子读(低年级易犯这个毛病)。如果要求全班学生读单词,能不能声音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那一定是很有趣、 很有意境的。
板书“大”和“小”,故意把“大”写的大大的,把 “小”写得小小的;板书课题《骆驼和羊》,故意把前者写大,后者写小;板书课题《鲸》,则特意把这个字写得斗大,如此,学生一定发出会心的微笑。这也是变 化。
第一次分角色朗读,全由学生参与,第二次你如果参与进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有精神。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那个词请他以动作表 示;这个词请学生用它说句话——在应用中理解,那个词则请他们查查词典。
讲翠鸟、燕子的外形画简笔画;讲鲸,则让学生看图片。
学习《劈山救母》让学生讲故事,学习《桂林山水》则让他们看桂林山水的课件,并背诵……
这都叫“变化”。没有变化,学生会生厌;没有变化,也 就没有教学艺术。
五、要细心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倾听学生的谈话。
如果你在适当时机和场合,不经意地说出某一个学生的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或值 得称道的一种表现,他不仅会感到吃惊,而且爱到的鼓舞也会特别大。表扬要有实指性,忌空泛 。
“你做作业总是那么细心,很少有 错误。”“你回答问题不但对,而且口齿清楚。”——这样说就具体了。
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如扶肩、握手、贴贴学生的脸蛋等。
六、教低年级,可把全班分为几个组(如四个组)。
上课时,不论哪个同学在哪些方面表现好,都在他所在的组上画 一面红旗或一只苹果;有人表现不好则擦掉一面红旗或一个一个苹果。下课时,表扬表现特别好的组。这个办法对维持课堂纪律很有效。
七、 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
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 经过思考方能举手。老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难度,要有价值。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我不喜欢问题一提出来就举手的人,喜欢想一想,想好了再说的人。
可不要把孩子教浮躁了。宁静是心无杂念、专心思考、刻苦钻研的意思。有的学生很优秀,也喜欢举手,你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知道你很优秀,当 别人说不出、读不好、写不好时,再请你出马,怎么样?”不能让少数学生“独占课堂”。
八、课间尽可能多和学生一起玩。
如果和他们一起做游戏,要 遵守“游戏规则”。倘若你犯规,同样要接受相应的处罚。这样,学生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你是他们中的一员,你和他们一样。老师要和学生相似,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
九、上好第一节课。
精心备课,把握教材,把教材装在心里。准备好教具。组织好教学。一旦学生 安静下来,要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如果——
开头的一段话热情洋溢。
充满爱意的一次
扶摸让学生感到亲切;
如果这样,而且今 后也不懈怠,我敢说,你绝对成功了。 以上说的几个方面能做到一半,也会成功,要有信心。哪一方面不足,就努力去修炼。
十、肚子里要有几个笑话,找机会说给学生听。
老师讲的故事,学生会终生不忘。忘不了故事,就忘不了你这位老师。讲故事能让调皮的学生亲近你。当好动的学生拉着你讲故事时,你不 要趁机给他提要求,更不要批评他,否则他会难堪。你可以这样说:“没想到你喜欢听我讲的故事!以后肯定会有机会。”要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进行交流。

十一、我还是担心你驾驭不了课堂——组织不了课堂教学。
必须这样对影响大家学习的学生说:“这个班不是只有你一个人,而是几十人。你做任何一 件事都得先考虑:会不会影响大家。利己,但不能损人。损人利己是大家所不容的。”
对低年级小朋友可以把话说浅一些:“你一说话,就会影响别 人听讲、做作业,所以请你不要随便讲话。”
课堂上,教低年级的老师说的最多的话是组织教学的话。“苦口婆心”这个成语,是教低年级老师的真 实写照。
十二、要经常读——注意,我说的是经常读——关于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等方面的著作,要养成翻阅各种教育杂志的习惯。
读书要跟自己 的实际联系起来,要把读书所得运用到工作中去。建议你做读书笔记,把名言名句记下来。
十三、如果你犯了错误——比如问题处理不当,说话欠妥,甚至体罚了学生(我担心你会忍耐不住),一定要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认错,向学生道歉。老师向学生认错、道歉,错误就成了一种教育资源。
十四、讲到重点部分,或者讲关键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组织教学,给注意力不集中的人提个醒儿。否则,学困生的队伍不断扩大将是不可避免的。
十五、品学兼优的学生谁都喜欢,但切不可让学生看出老师的偏爱。
偏爱是当老师的大忌之一。你和孩子相处时间长了,会感到每个孩子都有可爱的地方,即使长得丑的学 生,慢慢也会看顺眼,更应当关心那些学困生。要学会赏识孩子。让学生感到你赏识他的办法很简单——主动地和他们说说话;夸夸他们的某一长处;拍拍他们的 肩;和他们一起玩,如扳手腕;请他们替老师做点事——如收作业本等。如果扳手腕你让着他们点,而且让学生赢一次,他一定会兴高采烈,念念不忘:“哇,我战 胜老师了。”
十六、最好当班主任。
当班主任,才能真正感受到当老师的甘苦,才能锻炼自己,如果当了班主任,别忘了搞活动。想一 想,你童年时代最喜欢什么活动,那时你希望老师搞什么活动。搞活动最明显的作用是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和班集体的凝聚力。
十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但不要太厉害。
清代的冯班说:“师太严,弟子多不令。柔弱者必愚,强怼而严,鞭扑叱咄之下,使人不生好念也。”意思是说,老师如果太厉害 了,懦弱的孩子会被教愚笨,个性强的孩子变得暴戾。什么事过了头,都会走向反面。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如果你今天狠批了张三一顿,明天一定找个理由表扬他。至少要主动和他说话,好像昨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
十八、对所有学生都要以礼相待。
不要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同学都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罗森塔尔效应”同样适用于学生家长。
尽量不要请家长到学校来 ,而应该主动到学生家去。老师踏进学生家门,而且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地和家长交谈 ,学生和家长该是一种什么感觉、一种什么心情!在这种情况下,我想,无论谈什么,学生和家长都会接受的。
十九、记得京剧大师梅兰芳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演戏如此,教学也如此。我实习的时候,就是先听别的老师上课。至今还记得徐师附小李孝珍老师上课的情景。看优秀 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你走向讲台前以及走向讲台后务必抽时间听听别人的课。我要不是听了李孝珍、斯霞、王 兰、李梦钤、左友仁、李吉林、张光缨、贾志敏、支玉恒、靳家彦、张树林等众多优秀老师的课,恐怕是不会把课上好的。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 好自己的课。”
二十、请你记住古人的这两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虽然此话只有八个字,但它把怎样当一个好老师讲全了。若干年后,当你把这两句话读“厚”了,读成一本书了,你就是个很优秀的老师了。

于永正:五重教学法,教你如何上好一堂课
1
第一重:重情趣
0
于永正:上课要有情。
“有情”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关注教材,二是关注学生。课堂教学,首先是生活,其次才是教学。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老师要和教材“对话”,把教材读懂,掌握好,把文章所表达的意思、感情体会出来,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这一环是关键。进入课堂,则是三者对话,更多的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让学生和教材对话。这时,关注得最多的不再是教材、教案,而是学生。教学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
有人说,老师走进课堂之前,要准备一百顶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的头上。而于老师对学生的情是通过“戴高帽子”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解惑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耐心与激励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期待、鼓励的眼神传递给学生的,是通过抚摸与微笑传递给学生的……于老师喜欢“把芝麻说成西瓜”,也常常反话正说,于老师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在他们的眼里,老师的一份宽容和善待,一声同情和慰劝便是伟大。它是老师心中藏着的爱意和善意的自然流露,这种流露便是一种非常简洁的教学风格和令学生感动的教学艺术。
当然,对于严重影响别人学习的行为,对于那些视学习为儿戏、经常拖拉作业的学生,是要严肃批评的。但有一道界线不能逾越,那就是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于老师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和蔼可亲,更注重理解并尽力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生活上的内在需要。在教学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理解、同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
0
于永正:上课要有趣。
“有趣”就是课要上的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并且乐此不疲。但有趣不是哗众取宠,不是把肤浅的刺激当作趣味。
那么,怎样才有趣呢?首先要钻研好教材。
我每次备课都是先埋头读课文,读呀,想呀,读呀,什么时候读出门道来了,什么时候兴奋起来了,什么时候才肯罢休。而读到这种程度,即使不写都教案,他也能把课上得有滋有味。读懂、读出文章的妙处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要读出感情来。老师绘声绘色的朗读也会使语文教学富有趣味性。于老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声情并茂的朗读会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他们产生学习、探究的需要和兴趣。
此外,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使其有新异性。一节课哪怕只有一点、两点,哪怕是一个精当有意思的提问。只要出其不意,就会使学生感到有趣味。“文如看山不喜平”,上课也是如此。
第二重:重感悟
什么是重感悟?说白了,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去领会。它是对繁琐分析、老师讲学生听、一问到底的教学传统的否定。它的指导思想是尊重学生的主人公地位,尊重语文学习的规律。
悟什么?首先悟其义,课文内容要读懂,至少要粗知大意。还要悟其情,悟其法,即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是基本要求。怎样悟?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既然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个“读”字,那么在教学中是怎样做的呢?
1.备课先备“读”。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
2.课堂上,第一件事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做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上,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处,等等。接下来做的第三件事是要求学生把精彩之处熟读成诵(但不一定课课背诵)。
任何感悟都是有度的,是在不经意中的,因人而异的。感悟到的东西,有时是说不出来的,也不一定要求学生说出来,意会就行了。我们应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感觉,不应该也不可能只有一个答案,一个结论。
第三重: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
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
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的过程。于老师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
0
第一,语言的积累
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老师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
0
第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
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于老师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
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更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第四重:重迁移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
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和“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用”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
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
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一旦学生得到益处,被书“迷”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
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
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读书的人。
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应该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于老师的经验是,他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有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在教学中,于老师“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很低。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写出童真来。
第五重:重习惯
“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
学习习惯主要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圈点点,作批注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和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等。
关于运用语言的习惯,吕叔湘老师有过论述,他说:“在语文教学上,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因为运用语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运用语言的习惯怎样养成?“要通过反复的练习和实践”,而“不能过分依赖老师的分析和讲解”。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习”什么意思?就是练习和实践。“学”就要“习”,只有“习”才能“惯”。
当然,这需要老师的引导、启发、鼓励。对个别学生来说,好习惯的形成很不容易,开始往往带有“强制性”。宁可采用些强制手段,叫学生暂时有些抵触情绪,也要让学生养成好习惯。还有一点,习惯的养成不可忽视老师的影响。这里谈的“影响”就是“身教”。这么多年来,一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也正是于老师教学成功的“法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