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的国培教育叙事

标签:
国培心得 |
分类: 教研札记 |
第一次成为国培学员的时候, 上网 、注册、进入学科主页、登录,一切是那么的新鲜,一切是那么的有趣。我感觉国培资源真是不错,贴近老师的实际教学生活,知道老师的需求,减少了外出聆听专家讲座所耗费的时间和经费。
空课的时候,我打开国培的网页,进去倾听专家的讲座,晚上空闲的时候,我照样打开国培的网页,浏览同行的日志。讲座、课例、交流、互动等新颖丰富的形式,为参加“国培”的学员打开了语文学科理念、理论、实践活动的门窗。不经意间,专家讲座中的新元素不期而遇涌进了我的思维,加入我的教学实践。不到半个月差不多看完了所有讲座视频。 那时,杜郎口经验正风行全国,几乎让老师们失去了对教与学的客观评判。让我欣慰:国培给我注入的教学新元素,让我对课堂改革有了更多的思考 。
“国培”给我补了元气、添了灵气,焕发出无限生机。2016年12月28日,在宁国市语文教研员黄秀玲老师、宣城市教研室金贤芬教研员的支持下,在安徽省教科院吴福雷研究院的指导下,我在徽派语文网络做了《立足“慢美”课堂,回归“慢美”语文》主题交流活动。
讲座中,我一度忐忑不安,我从“慢”和“美”两个方面的认识谈起,再从“慢美”大背景下的简约观、灵动观和知行观三个板块进行了解读。以多个通俗易懂的案例阐释了慢美的内涵,将多年的观课议课中发现的问题与语文教育的特点、儿童教育的规律进行碰撞,提出了实现慢美语文的构想。我认为,简约是实现慢美的基础,快与慢,是一对辩证关系,慢是简约与精致的统一。“慢促精致”是语文课堂效率的保证。“问题”是“慢促精致”的理由;“错误”是“慢促精致”的资源;“重难点”是“慢促精致”必然;“目标落位”是“慢促精致”的需要。语文课堂的特点应是“活”而不乱,要将“灵动”视为慢美的智慧和艺术的体现。主张轻模式、创课型、重板块(模块)、强个性。希望语文课堂能够慢下来,语文课堂能够活起来,语文课堂能够美起来,语文学科固有的美的元素能够在课堂上流淌,从而为培养孩子良好的书写素养、书面表达素养、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提供更有力的帮助。慢慢的,伴随着专家行家的鼓励,我变得坦然起来。我知道,我的语文教研之旅又有了新的起点。
2017年10月,新的一轮国培开始了。可是这一轮国培不同于以往的上网听讲座做学习日志了。11月6日,我接到我们片区的一个通知,让我11月7日参加宁国市国培计划(2017)送教下乡活动,地点是宁墩小学。那天,我正在主持一个活动,国培讲座的准备时间只有放在放学后开始。
乡下放学时间比城里早,放学后,学校便安静下来,我不停的绕着操场行走着,希望能厘清讲座的思路。我回忆着上一轮国培中专家讲述的课堂教学诊断方式,回忆着专家们要求教师在信息化背景下的资源运用。我清晰了,我回到办公室,将主题确定为《基于统编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思考》。
2017年,小学语文教材各省市由省编、部编走向了统编,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这在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上会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于是我从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陈先云先生的“增强六个意识,教好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和中小学语文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先生的“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讲起。然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将新教材中“立德树人”的理念和关注文体、关注课型作为讲座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撰写讲稿。一直忙到半夜。一大早起来,我又忙于课件的制作,直到参训的同伴在外催促,我才背上电脑奔向活动地点。
http://s15/mw690/001N1de3zy7fFECsQhM5e&690<wbr>------兼谈慢美语文" NAME="image_operate_46961522582216559" TITLE="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的国培教育叙事" />
那天的活动内容很丰富,上午是听课,下午才是我的讲座。因为我讲座的主题是《基于统编大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诊断的思考》,为了贴近教师的需要,提高讲座的效果。我不得不边听边结合课堂实际给出诊断评价,一边修改着讲座课件。下午讲座开讲前,一位同行笑着说,只要您站着给大家讲,我们一定认真听。站着讲,意味着不能照本宣科,必须熟练文稿。好在我讲座中提到的都是平常积累的案例,加上上午听课的记忆,我微笑着告诉同行,我努力做到。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在老师的眼神中,在沙沙记录的行动中,在最后的掌声中,我感觉到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在此次“国培”学习过程中, 不仅实现了乡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的交流、互动,实现了“优质资源”的共享,实现了与教育行家和同行的交流,也使我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又有了进步。我深深地被一线乡土教师对教育教学中的许多精辟见解所折服, 更被学员们参加培训的热情所感染。收获与思考背后,我感到更多的是责任,是压力,真正感到国培是知与行的合一,教育是充满智慧的事业。
桌子上放着肖川主编的教师心灵读本《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我想就以此名作为本文的标题,作为我参与宁国市“国培”活动的一声呐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