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原创)

标签:
教学案例导学案教学策略 |
分类: 教学案例 |
http://s10/mw690/61c77883tdc93f11fc7a9&690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
整理
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做,从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
生:乡下孩子的可爱。
师:古人用诗词的方式来写乡村及孩子的生活,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同走进传说中的猴王的童年,一起读课题《猴王出世》
生:(齐读)猴王出世。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请举手。
生:(全班举手,一生读了八遍)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预习的不错,那我来询问一下同学们初次预习的感受。
生:不太好读。
生:意思不太好理解。
师:是的,因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读起来有些拗口。那课文讲的谁你们知道吗?
生:孙悟空。
师:那你们最初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孙悟空这个人物的?
生:看书。
生:电视剧。
生:动画片。
师:是的,孙悟空这个人物家喻户晓了。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淘气。
生:聪明。
生:胆子大,勇敢。
生:神通广大。
生:厉害。
师:即使不学课文孙悟空这个人物也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孙悟空原来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先来请同学读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读的时候最好给生字组词。
生:(读生字,没有组词)
师:没有听清刚才我的要求,生字离开词语就不容易记忆。
生:读生字并组词(在读第一个生字“遂”字时,该生停顿了较长时间不会组词,师让其跳过,不会组词不好组词的就直接读生字。)
师:我们一起来看“遂”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那句话中,读出来。
生:(齐读句子)
师:这个字在这个句子中什么意思?
生:就是。
生:于是。
师:它的意思是“就”。(板书“镌”这个字)生字中这个字很特殊,知道它的读音和含义吗?
生: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刻”的意思。
师: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拿笔在书旁做笔记,写批注,这样便于我们再读课文时理解意思,更好地读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学习这样的课文呢?课文前面有什么?
生:预习提示。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生: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生:石猴最初什么样的?
生: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相机板书)好,那现在谁来告诉我们石猴从哪里来的?
生: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有补充的吗?
生: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能读懂意思吗?
生:这段说了石头的大小和周围的环境。
师:石猴从哪里来的呢?
生:一块石头,产一石卵。
师:一块什么样的石头?
生: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
师: 怎样就化作一个石猴了呢?
生:(相机出示小黑板)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吗?
生:自开辟以来,每天受到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很久了,就有了灵意。其余不太清楚。
生: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每天受到天地真气,太阳和月亮的精华,就有了灵通之意。
师:很不错,“开辟”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 “盖”这个字就是“大概”的意思。这块石头接受了天上的真气,地上的灵气,日月的精华,所以里面就孕育了一个仙胞。一齐读——
生:齐读“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读了这段话后,能不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很神奇。
师:是的,这都源于作者吴承恩的神奇想象,《西游记》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想象,它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这只石猴最初是什么样的呢?他会做些什么呢?(划出文中的句子)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相机出示小黑板)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发现?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将运用排比的句子读出来。
生: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这四个小短句构成了一个排比,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句子)这几个句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
生:都是三个字的句子,前一个是动作词,后一个词都是事物。
师:说的真好。一齐再读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石猴?
生:活泼可爱。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再读后面的这个排比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石猴的亲戚朋友。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时候在上中与各种动物在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了小猴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再读第三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看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对仗。
师:讲究句式的对仗是我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文中找出来读读。
生: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生: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生: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我们来对对子。花果山——
生:水帘洞
师:花果山福地——
生:水帘洞洞天
师:四面——
生:左右
师:四面更无树木——
生:左右倒有芝兰
师:四面更无树木遮阴——
生: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这段话运用多种表达手法,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此时你有读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生:逍遥自在。
生:快乐自由。
生:无忧无虑。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又一个问题解决了。这只在山间如此逍遥自在的小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小声地)因为他跳进水帘洞并将其他猴子也带进去了,所以其他猴子都拜他为王。
师:说的很好啊!声音要大一点就更好了。
师:其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比如“耍子去耶”。
生:玩耍去了。
师:“瞑目蹲身”呢?
生:闭上眼睛蹲着身子。
师:“石窍之间------
生:石头缝中。
师:理解的很准确,那这句话的意思你们读明白了吗?(小黑板出示句子: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生:(讲述句子意思)
师:读到这里,你感觉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石猴?
生:身手敏捷,胆子大。
生:生龙活虎。
师:体会的很好,再来读读石猴的语言“我进去!我进去!”你读出了什么?(该生思考了一会儿仍然回答不出来,老师又让该生读句子体会,生体会出来)
生:我体会到了小石猴的自信。
师:说的真好。其实我们同学们很多时候缺少就是这种品质,一齐大声读这个词
生:(齐读)自信。
师:带着自信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小石猴找到了这个处所怎么样?
生:天堂。
师:其它的猴子进去的时候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争盆夺碗
师:那小石猴在干些什么?
生:石猴端坐在上面说道:“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
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
生:(看注释理解)
师:你又读出一只怎样的小石猴?
生:聪明机智,有心计。
生:头脑清醒,十分坦率。
师:的确如此。众猴是怎么称拜?
生:众猴即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师:你知道“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的意思吗?
生:“拱伏无违”的意思是趴在地上,没有违背的。
生:“序齿排班”的意思是按照年龄大小进行排列。
生:“朝上礼拜”的意思是面朝上礼拜。
师:石猴就这样当上了大王,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是什么成就了小石猴的梦想?
生:是小石猴的聪明、活泼。
生:是小石猴的勇敢、机智。
生:是小石猴的自信和坦率。
师:是啊,小石猴少了其中任何一项也成就不了大王的梦想。其实啊,在字里行中,你还可以读出猴王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才能呢。
师:吴承恩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这正是古典名著语言的魅力所在。课文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段落?一段或几段,尝试将它背下来。念出了古代白话文的味道。
生:(自由背诵并展示)
师:好有味道的古代白话文,好有味道的猴王出世。自此石猴不仅成了猴王,而且变成了美猴王,开始了他非凡的人生经历---------
生: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师:是的,自此,《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开始经历了种种磨难, 演绎了种种精彩。他成了勇敢者的化身,成了正义的化身。(下课)
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点处理上,执教老师在“不教”与“教”上进行了思考。对于古典白话文,如何略读而不失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抓住略读提示,理出脉络以问题为抓手,以文中重点词句为依托,带着学生进行研读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不仅让学生读懂了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通过引导关注表达,让了解了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了经典名著的文字魅力。两堂课下来,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一两段话下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以蹲下身来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引领课堂。两节课让人感觉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上虽没有使用多媒体,没有视频音乐,但孩子却走进了语言文字,在经典铸就的语言文字中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经历了一次神奇的经典名著之旅。
(本案例由语文李老师整理,在此深表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