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原创)

(2013-05-13 14:35:49)
标签:

教学案例

导学案

教学策略

分类: 教学案例

http://s10/mw690/61c77883tdc93f11fc7a9&690
《猴王出世》课堂教学实录

执教  高维公

整理  李嗣恂

师:同学们刚才背诵的《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所做,从词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乡村生活的悠闲自在。

生:乡下孩子的可爱。

师:古人用诗词的方式来写乡村及孩子的生活,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同走进传说中的猴王的童年,一起读课题《猴王出世》

生:(齐读)猴王出世。

师: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了吗?

生:预习了。

师:课文读了三遍的请举手。

生:(全班举手,一生读了八遍)

师:很好,说明同学们预习的不错,那我来询问一下同学们初次预习的感受。

生:不太好读。

生:意思不太好理解。

师:是的,因为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读起来有些拗口。那课文讲的谁你们知道吗?

生:孙悟空。

师:那你们最初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孙悟空这个人物的?

生:看书。

生:电视剧。

生:动画片。

师:是的,孙悟空这个人物家喻户晓了。孙悟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淘气。

生:聪明。

生:胆子大,勇敢。

生:神通广大。

生:厉害。

师:即使不学课文孙悟空这个人物也已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孙悟空原来是什么样的?让我们来学习课文。老师先来请同学读读课文后面的生字,读的时候最好给生字组词。

生:(读生字,没有组词)

师:没有听清刚才我的要求,生字离开词语就不容易记忆。

生:读生字并组词(在读第一个生字“遂”字时,该生停顿了较长时间不会组词,师让其跳过,不会组词不好组词的就直接读生字。)

师:我们一起来看“遂”这个字,它是什么意思?在课文那句话中,读出来。

生:(齐读句子)

师:这个字在这个句子中什么意思?

生:就是。

生:于是。

师:它的意思是“就”。(板书“镌”这个字)生字中这个字很特殊,知道它的读音和含义吗?

生:齐读,这个字的意思是“刻”的意思。

师:在学习这样的课文时,我们就可以拿笔在书旁做笔记,写批注,这样便于我们再读课文时理解意思,更好地读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怎么学习这样的课文呢?课文前面有什么?

生:预习提示。

师:谁能告诉我这篇课文要我们解决哪些问题。

生:石猴是从哪里来的?

生:石猴最初什么样的?

生:他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师:(相机板书)好,那现在谁来告诉我们石猴从哪里来的?

生: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有补充的吗?

生: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能读懂意思吗?

生:这段说了石头的大小和周围的环境。

师:石猴从哪里来的呢?

生:一块石头,产一石卵。

师:一块什么样的石头?

生:一块仙石。三丈六尺五寸高,二丈四尺围圆。

师: 怎样就化作一个石猴了呢?

生:(相机出示小黑板)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吗?

生:自开辟以来,每天受到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很久了,就有了灵意。其余不太清楚。

生: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每天受到天地真气,太阳和月亮的精华,就有了灵通之意。

师:很不错,“开辟”指的是盘古开天辟地。 “盖”这个字就是“大概”的意思。这块石头接受了天上的真气,地上的灵气,日月的精华,所以里面就孕育了一个仙胞。一齐读——

生:齐读“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师:读了这段话后,能不能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很神奇。

师:是的,这都源于作者吴承恩的神奇想象,《西游记》这部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想象,它是一部长篇神话小说。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这只石猴最初是什么样的呢?他会做些什么呢?(划出文中的句子)

生: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师:(相机出示小黑板)自由读读这些句子,看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什么发现?

生: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师:将运用排比的句子读出来。

生: 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樟鹿为友,猕猿为亲。

师:这四个小短句构成了一个排比,我们合作着来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句子)这几个句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三个字的句子,前一个是动作词,后一个词都是事物。

师:说的真好。一齐再读句子。你看到了怎样石猴?

生:活泼可爱。

师:带着这种感受再读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再读后面的这个排比句,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石猴的亲戚朋友。

师: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小时候在上中与各种动物在一起嬉戏玩耍的情景。

生:我仿佛看到了了小猴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

师:再读第三句: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看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句子对仗。

师:讲究句式的对仗是我国古汉语的一大特点,像这样的句子还有很多,在文中找出来读读。

生:禽有禽言,兽有兽语。

生: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

生: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我们来对对子。花果山——

生:水帘洞

师:花果山福地——

生:水帘洞洞天

师:四面——

生:左右

师:四面更无树木——

生:左右倒有芝兰

师:四面更无树木遮阴——

生: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师:这段话运用多种表达手法,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这些句子。

生(齐读句子)

师:此时你有读出了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生:逍遥自在。

生:快乐自由。

生:无忧无虑。

 

师:你们的词汇真丰富。又一个问题解决了。这只在山间如此逍遥自在的小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呢?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

生:(小声地)因为他跳进水帘洞并将其他猴子也带进去了,所以其他猴子都拜他为王。

师:说的很好啊!声音要大一点就更好了。

师:其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你们理解了吗?比如“耍子去耶”。

生:玩耍去了。

师:“瞑目蹲身”呢?

生:闭上眼睛蹲着身子。

师:“石窍之间------

生:石头缝中。

师:理解的很准确,那这句话的意思你们读明白了吗?(小黑板出示句子: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生:(讲述句子意思)

师:读到这里,你感觉到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石猴?

生:身手敏捷,胆子大。

生:生龙活虎。

师:体会的很好,再来读读石猴的语言“我进去!我进去!”你读出了什么?(该生思考了一会儿仍然回答不出来,老师又让该生读句子体会,生体会出来)

生:我体会到了小石猴的自信。

师:说的真好。其实我们同学们很多时候缺少就是这种品质,一齐大声读这个词

生:(齐读)自信。

师:带着自信再读读这个句子。

生(齐读)连呼了三声,忽见丛杂中跳出一个石猴,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

师:小石猴找到了这个处所怎么样?

生:天堂。

师:其它的猴子进去的时候在干什么?

生:它们在争盆夺碗

师:那小石猴在干些什么?

生:石猴端坐在上面说道:“列位呵……何不拜我为王?”

师:“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是什么意思?

生:(看注释理解)

师:你又读出一只怎样的小石猴?

生:聪明机智,有心计。

生:头脑清醒,十分坦率。

师:的确如此。众猴是怎么称拜?

生:众猴即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

师:你知道“拱伏无违,序齿排班,朝上礼拜”的意思吗?

生:“拱伏无违”的意思是趴在地上,没有违背的。

生:“序齿排班”的意思是按照年龄大小进行排列。

生:“朝上礼拜”的意思是面朝上礼拜。

师:石猴就这样当上了大王,在这个过程中,你认为是什么成就了小石猴的梦想?

生:是小石猴的聪明、活泼。

生:是小石猴的勇敢、机智。

生:是小石猴的自信和坦率。

师:是啊,小石猴少了其中任何一项也成就不了大王的梦想。其实啊,在字里行中,你还可以读出猴王许许多多与众不同的才能呢。

师:吴承恩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这正是古典名著语言的魅力所在。课文中一定有你最喜欢的段落?一段或几段,尝试将它背下来。念出了古代白话文的味道。

生:(自由背诵并展示)

师:好有味道的古代白话文,好有味道的猴王出世。自此石猴不仅成了猴王,而且变成了美猴王,开始了他非凡的人生经历---------

生: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

师:是的,自此,《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开始经历了种种磨难, 演绎了种种精彩。他成了勇敢者的化身,成了正义的化身。(下课)

 

点评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点处理上,执教老师在“不教”与“教”上进行了思考。对于古典白话文,如何略读而不失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是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时,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抓住略读提示,理出脉络以问题为抓手,以文中重点词句为依托,带着学生进行研读感悟,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读悟结合,不仅让学生读懂了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还通过引导关注表达,让了解了古代白话文的语言特点,感受了经典名著的文字魅力。两堂课下来,原本晦涩难懂的文字几乎每个学生都能熟练地背诵一两段话下来。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以蹲下身来的姿态与孩子对话,引领课堂。两节课让人感觉轻松,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课上虽没有使用多媒体,没有视频音乐,但孩子却走进了语言文字,在经典铸就的语言文字中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而是经历了一次神奇的经典名著之旅。  

(本案例由语文李老师整理,在此深表感谢。)                  

                                                             2013年5月10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