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设计

标签:
生本课堂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
分类: 教学案例 |
安徽
http://s5/mw690/001N1de3gy6HX1ukxgwe4&690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可以概括为“一个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题立论,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三个事例”进行论述,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简单明了。
【编者意图】:
【导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
2、通过“助学单” 组织学生自主研究三个具体事例,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4、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导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1、背诵《为人民服务》
2、熟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第一课时
一、预学检查:
1、选段指名背诵《为人民服务》,齐背。
2、归纳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特点。
二、导入新课:
2、初步理解课题。
三、检测生字词和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
(课件出示)快乐大挑战
A、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谢皮罗教授
机械工程系
百思不得其解
B、选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C、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写了那几个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以挑战的方式,关注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把握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情况。)
四、借助助学单,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学生研读完成“助学单”的填写。
(课件:助学单)
人物 |
发现自然现象 |
不断发问 |
不断解疑 |
真理诞生 |
谢皮罗教授 |
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
为什么? 抓住问号不放 |
反复实验研究 |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 |
化学家波义耳 |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
是什么? 会不会? 有什么? 什么样? |
许多实验 |
终于制成了 酸碱试纸 |
奥地利医生 |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
什么关系? 百思不得其解 |
反复观察和研究 |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
|
|
|
|
|
2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抓住“抓住问号不放”、“百思不得其解”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立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依据助学单,总结共同点。
仔细的观察表格,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用上“他之所以发现了
(这一环节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结合三个事例,了解把“?”拉直变成“!”看看事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发现真理的?
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联系生活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
在科学史上,能够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请小组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知道的其他事例。完成助学单。
(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
2、理解最后一句: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①、说说你对“有准备的人” “善于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精神”的理解。
②、借助事例说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1、依据板书学生尝试概括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2、进一步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进而归纳议论文的三要素,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设计意图: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五、作业设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从(
3、文中举了( )(
4、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5、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自然现象
洗澡水的漩涡
紫罗兰的变
睡觉时眼珠转动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拉直变成“!”,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