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设计

(2013-04-22 13:16:42)
标签:

生本课堂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

分类: 教学案例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导学设计

安徽   高维公

http://s5/mw690/001N1de3gy6HX1ukxgwe4&690

【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可以概括为“一个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以题立论,一下子就把论点鲜明、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三个事例”进行论述,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发现真理这一科学规律,简单明了。

【编者意图】:

  此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继《为人民服务》之后学生学习的最后一篇议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文本巩固议论文的一般方法。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简单的文体知识,为初中议论文的学习作一铺垫。其二是通过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真理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导学目标】:

1、掌握多音字“转”的读音及 “锲”、“诞”等字的写法。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和句子 。

2、通过“助学单” 组织学生自主研究三个具体事例,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科学规律,增强自己发现真理的信心和勇气。

4、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特点。

【导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背诵《为人民服务》

2、熟读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学检查:

1、选段指名背诵《为人民服务》,齐背。

2、归纳议论文《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特点。

   (课文围绕“为人民服务”这个观点,从****方面进行了讲演。)

二、导入新课:

 1、指名写出课题。     学习“诞”字。

2、初步理解课题。

 (设计意图:从课题入手,指导写字。初步了解课题的意思,为解决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作铺垫,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的学习方法。”)

三、检测生字词和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

(课件出示)快乐大挑战

A、认读理解

出示词语:谢皮罗教授   化学家波义耳  奥地利医生

机械工程系 花圃(pǔ)里的玫瑰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锲而不舍  

百思不得其解   打破沙锅问到底

B、选段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C围绕《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作者写了那几个事例。

谢皮罗的发现  波义耳的发明  医生的推断    

(设计意图:本课出现了不少的四字词语和专业术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情特点,以挑战的方式,关注学生不会的或容易出错的,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理解和运用词语。把握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情况。)            

四、借助助学单,深入研究三个事例。

1、学生研读完成“助学单”的填写。

(课件:助学单)

人物

发现自然现象

不断发问

不断解疑

真理诞生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为什么?

 

抓住问号不放

反复实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

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

 

是什么?

会不会?

有什么?

什么样?

许多实验

 

 

 

终于制成了

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

 

儿子睡觉时眼珠转动

什么关系?

百思不得其解

反复观察和研究

 

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鲁班

 

 

 

 

2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抓住“抓住问号不放”、“百思不得其解”等词语体会事例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和立论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一、依据助学单,总结共同点。

仔细的观察表格,从这三个事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同点?用上“他之所以发现了         真理,是因为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这一环节以尊重学生的理解表达为主,多鼓励表扬,同时要相机进行指导理解。)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品读课文: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结合三个事例,了解把“?”拉直变成“!”看看事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发现真理的?

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抓住“标点”的借喻用法,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习惯。对课文深入地探究、总结,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培养。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质及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三、联系生活

1、利用句式说说其他事例。

在科学史上,能够从生活的细小现象中发现问题,并找到真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请小组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知道的其他事例。完成助学单。

      )因为(  ),通过反复研究,最终(     )。

鲁班上山,手被植物叶划伤,后来发明了锯。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雷达、风车……

(设计意图:语文的外延是生活。通过文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明白发现真理的易与难,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激发学生对发现真理的兴趣。) 

2、理解最后一句: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①、说说你对“有准备的人” “善于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精神”的理解。

②、借助事例说说“他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四、总结全文

1、依据板书学生尝试概括文章内容:这篇文章作者先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然后再用(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花的变色,睡觉时眼睛的转动)进行了事例论证;最后又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发现真理。

2、进一步板书:提出观点→事例论证→总结观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进而归纳议论文的三要素,为初中的学习作了铺垫。)

  3、同学们,让我们努力去做一个有准备的人,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一个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走在发现真理的路上!

(设计意图:进一步地深化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探求真理的渴望。)

五、作业设计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自然段:从(   )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 ),不断( ),追根求源,最后把“_______”拉直变成“_______”,找到了真理。

  3、文中举了(   )(       )(       )三个例子。

  4、见微知著的含义是:(         )。

  5、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自然现象              “?”  ———— “!”                                           提出观点

洗澡水的漩涡      为什么           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          是什么             制成石蕊试纸                论证观点

睡觉时眼珠转动   有什么关系            测量做梦次数、长短                            

(见微知著)+ (追根求源) + (锲而不舍)                                 总结观点

 

   附:课文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拉直变成“!”,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刚要跨入实验室大门,阵阵醉人的香味扑鼻而来,他这才发现花圃(pǔ)里的玫瑰花开了。他本想好好欣赏一下迷人的花朵,但想到一天的实验安排,便摘下几朵紫罗兰插入一个盛水的烧瓶中,然后开始和助手们做实验。不巧的是,一个助手不慎把一滴盐酸溅到紫罗兰上,爱花的波义耳急忙把冒烟的紫罗兰用水冲洗了一下,重新插入花瓶中。谁知当水落到花瓣上后,溅上盐酸的花瓣奇迹般地变红了,波义耳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紫罗兰中有一种成分遇盐酸会变红。那么,这种物质到底是什么?别的植物会不会有同样的物质?别的酸对这种物质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对化学研究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一奇怪的现象以及一连串的问题,促使波义耳进行了许多实验。由此他发现,大部分花草受酸或碱的作用都会改变颜色,其中以石蕊(ruǐ)地衣中提取的紫色浸液最明显,它遇酸变成红色,遇碱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特点,波义耳制成了实验中常用的酸碱试纸——石蕊试纸。在以后的三百多年间,这种试纸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化学实验中。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 2012年4月初稿 2013年4月定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醒一醒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