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荔枝图序》中的比喻与比较

(2011-08-15 17:32:19)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育绘相

《荔枝图序》中的比喻与比较

 舒兴庆     原载《语文学习》2005年第4期

 

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用这些优美工整句子来形容荔枝:“形如伞盖,叶如桂,华如橘,色如丹,簇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如冰雪,浆如醴酪。”每个句子中都有“如”字。吴小如先生认为这些句子都用了比喻,他说:“他(指白居易)一连打了十个比方……我们读后立刻从荔枝的色、形、香、味各个方面都有了具体感受。”(出自《古文精读举隅》)。吴先生是古典文学研究的权威,所以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他的说法。但是,虽然吴小如先生是这样说的,然而从修辞学的观点来看,这十句中有四句并不能归为比喻,而应该是比较。

这四个句子是:叶如桂、华如橘、簇如葡萄、核如枇杷。

为了说明这个结论,首先来回顾一下比喻的定义。什么是比喻?黄伯荣的《现代汉语》如此定义:“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做比喻。”程希岚的《修辞学新编》的定义是“为了把事物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把道理说得更明白.更透彻,举出另外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法叫做比喻。”不用罗列更多的定义就可以看出,凡是比喻必须满足两个要求:有两个事物并且两个事物有类似点。除此之外,还应加上一条:两个事物,即“本体、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现代汉语》),或者说“必须在整体上极其不相同”(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比照这三个要求,“叶如桂”等四句毫无疑问是比较,而不是比喻。因为“叶如桂”就是“叶子像桂树的叶子”,“华如橘”就是“花像橘子的花”,再如“簇如葡萄”、“核如枇杷”,也都是如此。如果这样的句子也是比喻,那么,像“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岂不也成了比喻吗?而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中就是以“火车”一句为例来说明比较和比喻的区别

用了“像”、“如”等比喻词的,既可以是比喻,也可能是比较。“比喻”是辞格,比较则不是。比较具体而实在,而比喻只是取两者的相似点,不求具体实在,以模糊来启人联想。根据郑远汉的《辞格辨异》,比喻和比较的异同点是:

相同点:(1)都有两项事物。(2)往往都用“似的”、“一样”、“象”等词表达。

不同点:(1)事物的性质不同——比较的两项事物是同类事物或本质相同的事物;比喻的两项(本体、喻体)不是同类事物,或是本质不同的事物。(2)结果或作用不同——比较虽每每侧重说明一项,而实际上都兼及两项。比较是切实的,结论是明晰的,比喻只是用喻体说明本体,用相似点说明,因此不可能切实,或者说是实中有虚,虚中有实,作用在引人联想。

这两个不同点都可用来区分比喻和比较。但是在比喻里还有一种“较喻”,是喻中有比,兼有比喻和比较的特点,如按第二点来区分,很容易将“较喻”归到“比较”一类。所以,从实用角度讲,我们最好以两个事物是否同质或同类来区分,是则为比较,不是则为比喻。可是,问题又来了——判断两个事物是否同质或同类,有时很简单,有时却又很麻烦。因为同质和同类这两个概念的内涵虽然很确定(而且同质事物就是同类事物),但它们的外延却是会变化的。因为二者都是在对一个大的集合体进行分类时所产生的概念,它们的外延是随着“大的集合体”的改变而变化的。比如,猫和老鼠都是哺乳动物,从“动物”这个“大的集合体”的高度看,它们都是哺乳动物,是同类。但是如果我们缩小范围,从哺乳动物的高度看,二者分别属鼠、属猫,又成了异类。只有更小一级的类别,如家鼠和田鼠,或是家猫和野猫才是同类。

麻烦就出在这里:由于我们的视野不同,两个事物既可以同类,也可以是异类。所以,像对“老鼠像猫那样大”的判断就有两种:1、老鼠和猫是同类,因此是比较;2、老鼠和猫不是同类,因此是比喻。这个麻烦制造了真正的混乱,使我们根本无法对句子进行认真的区分。但在彻底放弃希望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那些专业的修辞研究者是怎样区分的,好向他们学习。以下是他们认为是比较的句子。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鲁迅《故乡》)

 小鸡的毛色都发灰,不像平时看见的那样。(杨朔《泰山极顶》)

 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以上选自郑远汉《辞格辨异》:

 上排牙齿如同下排牙齿。

 火车的汽笛如同轮船汽笛一般发响了。

以上选自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我们可以从上面引用的例子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所有他们认为是比较的句子所涉及到的两项事物竟然都是同一事物!例1中的两个可比物都是眼睛,例2中的两个可比物都是小鸡,例3中的可比物都是豆和戏,例4中的两个可比物都是牙齿,例5中的两个可比物都是汽笛。不敢说这些专业的研究者都是在绕过刚才的那个麻烦,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们所举之例将“同质/同类”事物的范围缩小到“同一”事物了。同一事物免除了同类和异类之争,只能是比较。既然非得“同一”事物才是比较,那么,张涤华等编的《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将“密云水库……和我记忆中的太湖,不相上下”一句视为较喻也就很好理解了,因为两者虽同为水域,但却非同一事物。况且,太湖是优美水域的典范,是具有某种特质的水域。为了讲得更明白些,我们就用刚刚学到的办法来分析一下下列句子:

1、浆如醴酪。

2、叶如桂。

3、这几天像过节那样热闹。

1中荔枝和醴酪同为食物,但却非同一事物,是比喻;例2中可比物都是叶子,所以是比较;例3中“这几天”和“过节”都是一个时间段,但节日是不同于平时的日子,性质不同,所以也是比喻。

我们应该很清楚《荔枝图序》中的十个句子是否都是比喻句了。不过,有的教师在讲授该文时,为了同时契合吴先生的比喻论和修辞学中的比较论,将“叶如桂”等四句视为“较喻”。

“较喻”我们刚才也提到了,那么,“较喻”的说法对不对呢?查看《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中的“较喻”词条,可以知道“较喻”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不但相似,而且还有一种相比关系”,是喻中有比。有的研究者认为较喻跟明喻、暗喻、借喻是不同层面的分类,明喻等是将比喻按其构成方式进行分类所得的结果,而较喻和博喻、回喻则是按用法划分出的类别(程希岚的《修辞学新编》);而有的研究者则将比喻分为词句类和篇章类,再根据比喻词、本体、喻体的表达方式将词句类比喻划分为明喻、暗喻、借喻、较喻、引喻五类(袁晖《比喻》)。《汉语语法修辞词典》介绍了较喻有三种类型:强喻型、弱喻型、等喻型。强喻型是本体在程度上超过喻体;弱喻型是本体在程度上不及喻体;等喻型是本体与喻体在程度上大致相等。举例明之:

1、强喻:你的心眼比针尖还小。

2、弱喻:人们看惯什么阔人的通电,什么会议的宣言,什么名人的谈话,发表之后立刻无影无踪还不如一个屁臭得长久。(鲁迅《林克多“苏联见闻录”序》)

3、等喻:那海岛上的女孩,与那阴霾严毒的气候一样反复无常,不可捉摸。(张爱玲《沉香屑——第一炉香》)

由此可见,喻中有比的“较喻”,不是位于比喻和比较之间的独立概念,而是比喻的一种,所以必须是比喻。“叶如桂”四句连比喻都不是,怎么可以算作“较喻”呢?它们只能是比较,不是比喻,更不是较喻。

很多资料都详细分析了比喻和比拟的区别,但对比喻和比较的区别往往只著寥寥数笔。其实,比喻和比较的区分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却也是时常碰到的,在讲解类似问题时,教师们往往各执一词,学生则左右为难,希望本文能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参考的思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