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6

(2022-07-05 15:33:00)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6

二六、普遍性与个体性

今天世界两大集团之斗争,说到最后,实在即是普遍性与个体性的问题,自由世界要保持个体性,故特别强调维护个性与价,但因此普遍性遂不显。而其征象(或说毛病)即理想透不出来故不能争取主动(凡讲个体性过分即如此)。而共产世界,代表一普遍性。其征象是:反面抹杀个性体,而正面即表现理想性。虽然它只是一理想之影子,并不是理想,但你看不透它,即其所迷惑,而其所吸引,使你它而奋斗牺牲。这个时代人的苦闷与痛苦即在此。而吾人之讲法则可两面兼顾。但必须成一风气,始能开出坦平之途径。然而问题即在时下人于此不能有所认识,不能透出。今日在自由中国,我们可以理直气壮的讲话,因在此你没有对立,美善皆可在你这里表现。几年前我们在大学书则甚苦闷,别的不谈,记得有一次讲全称命题,我举例说如杀人者死,若翻成命题形式,即是全称命题,当即有一学生问此法令是谁订的,我当时即知其意,他是由此例去想政治斗争了。我即诉他,此时是讲逻辑,你此时也只求了解逻辑,不应让政治立场占去了你全幅心灵。例子多得很,除此以外,我们尽有其他例子可举。只此一点,你即可知那时书与言论之难。此中之症结即在普遍性与个体性一问题上。

吾人说理性之运用表现转出架构表现是曲贯。说到贯通,无论是曲是直,就必须有超越之普遍原理,必有一普遍的精神实体。而最后的普遍性即是本体。此乃底子。理想即从此而来。有了普遍性,吾人之生命才能客观化,即首先使生命从个人躯壳里突出来,进而从家庭、亲戚朋友之私情里突出来。如此你才能献身奔赴理想。否则如蜗牛般的缩回到身家,你则不能奋斗,不能实现理想。而普遍性此一原理,则首先且最易表现此一面。从东方(中国可作代表)历史方面说,西方人有一异口同声的传统说法,即东方人有普遍性而无个体性,近代如黑格尔、凯塞林,与今日之罗素、汤恩比、陶逊等皆如此说。此实有其深刻之道理。但中国自五四以来实无几人能见及此。中国文化从其思想家之把握理来讲,实最易把握普遍性。如道家之道、理学家之一体与佛家之涅槃。凡讲学问讲道理到最后,即非把握普遍性不可。因非如此则不算到家、不算觉悟、不算重生。(西方把握上帝,即把握了普遍性。)必须到此一步,生命才能客观化。故凡历史上某一时代能透显此步时,此时代即一有理想之时代。

但吾人应知西方人何以讲中国人只有普遍性而无个体性。此即儒、释、道三虽表现普遍性,但要将普遍性返回到个体性内而有一统一之表现,即感不够。儒家承认普遍性,也承认个体性。如即普遍性之精神实体,而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即表示一差别性(个体性)。孟子坚决的反杨墨,即因墨子讲兼爱,而兼爱不能表现个体性,无个性与价。(其讲天志,即代表一普遍性。)而杨朱主我,即不表现普遍性,无理想。故力辟之。但儒家要将普遍性返回到个体性使有统一之表现,则仍是不够。道家之道,即绝对之普遍,即一大浑同,根本忽视差别性。佛家则只成一出世的涅槃之普遍性,其精神舍离,故个体性更不能说。三于个体性,或不够、或忽视。因此西方人之说法是可以讲的。

普遍性不能客观表现,在思想义理上即成抽象的、干枯的,而无内容。在此必须由抽象的转具体的,由干枯的转润泽的才行。若从历史文化之表现看,亦显示东方只有普遍性而无个体性。首先是命运一观念,人们蜷伏于其下自觉地服从它。如印度之阶级是先天的,是一死东西,不似西方之阶级能起作用。其道德宗哲学科学表现极其平凡卑陋,其精神生活也如游魂似的,是一梦境。再次就是统一国家,此也是代表普遍性。而中国之统一也是呆板的、凝固的,由打天下而得来。而此统一即由大皇帝以替天行道的姿态来维系。而人民则隶属于其下而不起作用。即改朝换代亦与人民无关,如此组成国家之诸细胞的个体性即无由表现。所以从命运到梦境似的精神生活,到大王朝之统一,皆所以说明东方人之有普遍性而无个体性。

西方人又说,东方人是金字塔的精神,是万里长城之精神。秦始皇何修长城?的是防胡,但使用的则是奴工(孟姜女的故事即表示一悲剧)。用奴工则不把人当人看,忽视人格价,此乃量的精神(光有普遍性,无个体性)。凡量的精神皆最能表现气魄,表现一种量的伟大性(中国在此有许多可称赞处,但内中有血有泪有悲剧)。量的伟大性能引发崇高性,大气魄也即是一种壮美感。而西方希腊则表现幽美感,故其生活美、有灵感,崇自由民主,重视个性价,这是一质的精神。

于是,西方人遂以共产世界乃东方精神的产物,因它一面表现气魄,能吸引人以奔赴其虚无之理想,他可以诉人说了共产社会之理想,这一时代人当该吃苦,当该牺牲,甚至全杀掉亦在所不惜。另一面则讲阶级性,而抹杀个性,此即代表一量的精神。东方人无个体性,故最易为共产世界所吸引。此所以说共产世界非西方文化(希腊)主要精神之产物,此非全是偏见。但共产世界之始祖马克思终是西方人,此乃因西欧文化发展到了近代之后即已量化。(此谓量化,可以科学、工业、技术来规定其意义。)量化精神把人灵魂窒死了,把人的精神压死了,因此引出了马克思。此即孟子所谓: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共产世界在中国出现,即说明中国文化亦有接受共产世界之底子,如财产即在西方视神圣不可侵犯,而中国士大夫则视阿堵物,毫不关心。但他们对生民之福祸疾苦则异常关注。汉代士大夫即要求以道德统学术,以学术统政治,此即有社会主义之倾向。故今天许多老先生常于此割不断。在许多地方也同情,即因其性情、责任感与理想,皆为共产世界所吸引故。如抗战时期梁漱溟先生在重庆组织民主同盟,专为共产世界说话。我当时即劝他说:如程朱陆王生于今世,必不做此工作。当时他即不以然。最近徐佛观先生在一篇文章中,也说到中国知识分子可分三类型:一是公孙弘、叔孙通之流,一是儒林传的人物,一是文苑传的人物。文苑传的人物有才华,很圆通,但不表现理想性,故不能有成就(如苏东坡)。中国知识分子到代以至今日则整个儿失了儒林传之传统,皆属文苑传里的人物。

总之,共产世界出现,此根源即是皆于量化之角落中出来。西方人讲中国人有普遍性而无个体性,可是很深刻的观察。而西方人自己则把握了个体性,发展个性价。但其文化发展至十九、二十世纪,因已趋于量化之故,其个体性即陷落而现实的,而不表现理想性。此则不能无病,故必须贯通普遍性与个体性而后可。

现在我们进一步问何个体性要靠普遍性?何普遍性与个体性要贯通起来?何要成一统一之谐和黑格尔学派称缺乏普遍性之个体性所成之个人主义,非批判之个人主义,故是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完全是现实的、形而下的。复次,若无理想与普遍性之提撕与涵盖,则你之人生是盲目的、寡头的,生命也无一妥当的安排。而落到政治上即不能合作,成一盘散沙。中国近三、四十年来政治未走上自由民主,社会则极端的自由,无限的放荡。而法国大革命之结果,也即由非批判之个人主义造成暴民政治,终于出现了拿破仑之专制。因此要保持个体性以充分实现自由民主个性价,则必使个体性套于普遍性之原则润泽一下,使普遍性与个体性贯通起来。今天把握假普遍性的是共产世界,表现个体性的是现实的个人主义。英、美诸国在各方面已成制度。所以它虽不表现理想性,但国家政治可靠制度来维持。然而一旦崩坏,维持不住,则必只有现实的个体性而无普遍性。非批判的个人主义之个体性不是正的个体性,因而自由民主个性价,亦只成了习惯的、现实的,而丧失其理想性。今欲恢复正的个体性,恢复自由民主个性价之理想性,则必须透现普遍性。

但普遍性不是一隔离的空的普遍性,而是在一定形态下表现而一定制度,足以保持吾人之个性的普遍性。譬如国家代表普遍性,但其组成份子必须要有自觉能起作用,使国家之统一成为真实之统一、有机之统一,则国家之普遍性始一具体而实之普遍性。而同时各份子之个体性,亦必与代表普遍性之国家有关,而不能只是漫荡的寡头的个体性。个体性与国家之关系是具体地表现在权利义务之关系中,而正表现自由民主之精神维护自由民主之制度,一方面固保持吾人之个体性,而同时一方面亦即透现一普遍性。若不能透现普遍性,则自由民主之制度是不能保持的。此即普遍性与个体性之有机的统一。

西方黑格尔即在此一路数上讲国家。但人不解其义,遂误认其有助于专制独裁,此实非批判的个人主义之观点。非批判的个人主义即是在生活上自私自利,生命无妥当的安排,政治上必引出极权。在抗战时我对数十年来中国社会即有此感觉,伦理纲常以及一切社会轨道,生活风范均已解体,一般人只剩下一赤裸裸之个人中心之奔驰的生命,乃为共产世界所吸引,而共产世界之理想又寄托于极端虚无之普遍性上,即无家庭、无国家、无一切价内容之大同社会。下面极端个人中心之自私,上面即向往一虚无不着边之极公以其生命之托命所。我们常听人说天下山,皆可埋骨。此即表示一游荡之普遍性。光棍汉一无所有,乃日暮途穷,倒行逆施。无正的个体性,亦无正的普遍性。

吾人须知极端自私与极端大公是相反而相成。我们若能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统一中涌发理想。光是嚷嚷自由,那只是消极之意义。犹如关在监牢的人要求自由,然一旦释放,反而生活无着,甚至无家可归。此即无理想之故。要从自由转理想,即非转出普遍性不可。因此贯通普遍性与个体性,实解开时代之死结之不二途径。今之讲自由民主者,只一味拖着往下讲,不准通着往上讲,以一讲普遍性即是有助于极权,此实忽视时代之症结,不知问题之所在。死的、游荡的、虚无的普遍性有助于极权,而且必转极权,因它不能与个体性通起来,故必抹杀个性,刍狗人民,以奔赴其虚假之普遍性,此私智穿凿,立理以限事。然与个体性通起来的实而具体的普遍性,则是本于人性成事定制之构造的普遍性,此则正是极权之冲破,何可不讲?民主制度之成立,正是此普遍性之表现。希特勒自是希特勒,黑格尔的哲学自是黑格尔的哲学。吾人以黑格尔的哲学所表示的原则,德国形态的统一建国,固可视此原则之表示,英、美形态的统一建国亦可视此原则之表示。只要普遍性与个体性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订立制度,保障自由,便是此原则之表现。并非英、美形态必合拉斯基之原则,而黑格尔之原则专应德国形态也。纳粹与共产世界自是近代西方文化趋于量化后之反动,是虚假的、歪曲的普遍性,故极权专制奴役人民也。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6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6

牟宗三先生《人文讲习录》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