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庄子齐物论13

(2022-03-23 16:07:47)
标签:

读书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第十三讲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瞿鹊子描画这一大段,这是圣人的境界。“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就是这个境界。

“夫子”就指孔子讲。“违害”是避害的意思。“就利”“违害”就是趋利避害。现实人生中,一般人都是趋利避害,这是生物本能。圣人不就利,不违害,就是超乎利害之外。光在生物本能中没有道德的实践,更不能成圣人,成圣人一定要通过慎独,要通过道德的实践。

“不趋利,不违害”这容易了解。“不喜求,不缘道”就不太好讲。什么叫做“不喜求,不缘道”呢?这是高境界。初步的时候,人有希望总是好的。“不喜求”就是不希望什么。不求发财,这当然可以,但为什么说“不缘道”呢?就是说,求道也只是第一步,不是最高境界,要把任何喜求都化掉。佛教表现这个境界表现得最好,般若就是这种精神。你有所喜求,你的生命就有所偏执,这不是圣人的大中至正的正正当当的生命。还是在过程中,在过渡中嘛。

所以,程伊川说“孔颜乐处”。这个“孔颜乐处”乐什么呢?你说乐道吗?程伊川说不然。假定是乐道,那么,颜渊就不成其为颜渊了。乐道不是很好吗?但是,你要是乐道,你的生命还是限在道,吊在那个道上,这就是说,你还有一个依待的关系。用康德的话说,你还有一个interest。你依靠一个方向嘛。康德讲纯粹的美要去除任何interest,interest一般译做“兴趣”,在康德这个地方我们译做“利害关心”。就是没有任何向,没有利害关心。因为凡是有interest,就有一个方向,兴趣就是你往那个地方趋。

佛教不用“趋”字,用“趣”字,所谓“六趣”。趣者,向也。凡是有所趣,就有所向。你的生命方向在这,就定在这,不能定在那。这就有所偏执。

真正的美没有任何趣向嘛。所以,康德说,道德判断、知识判断都是有向判断,只有美学判断是无向判断。“有向判断”“无向判断”这是我的翻译语,用康德的原文说,道德判断、知识判断是determinate judgment(决定性的判断)。道德决定善恶,知识决定是非。决定性的判断就是有向判断嘛,有一个决定就是有趣向,有趣向就是有一个方向,有一个方向就是引导你往那里走。但美学判断不是决定性的判断,康德叫做reflective judgment(反省判断)。在这个意思上,你说“孔颜乐处”,他乐什么呢?理学家其中一个课题就是要寻孔子、颜渊的乐处,这是一个审美的情调呀。你要是乐道,那么,道就是你所希求的一个对象,你的生命还是吊在那个道上,你还没有达到绝对的洒脱的境界。到洒脱的境界,那才是圣人的境界。“孔颜乐处”就是以这个为乐,这个乐就是美学的境界。

你了解这个道理,你就能了解“不喜求,不缘道”。“不缘道”缘者,顺也。就是说,不顺着那个道,道在哪,我就顺着它走。我不攀缘那个道。从这个地方就可以了解“圣人不从事于务。”

什么叫做“圣人不从事于务”呢?难道圣人不做事情吗?这种话头当该怎么了解呢?圣人可以做事情,也可以吃饭呀。但他不一定要成一个专家,不一定非要专门做某一种事情不可。这就是“圣人不从事于务”的意思。所以,达巷党人说:“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论语子罕篇》)这句话有点遗憾的意思。他是说,孔子伟大而又博学,但无所成名,没有成专家。达巷党人在这个地方很差劲。孔夫子听见这句话,他怎么答复呢?孔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我要有所成名,要成专家,那么,我是赶马车呢?还是射箭呢。我将赶马车吧。但孔夫子有没有执御呢?没有执御。他没有成一个驾车的专家嘛。你看,他这个答复表示一个什么意思呢?

不管是执御,或者是执射,做任何一种工作我都可以成专家,成专家就可以成名了。你不是希望我有所成名吗?那么,我执御算了。这就是圣人的幽默。他以这种幽默的话头答复达巷党人,就是不以你那个批评为恰当,但他也不好意思骂你嘛。这就是圣人了。这个地方你就可以看出孔子的幽默、孔子的智慧了。就从这个地方,你可以了解“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喜求,不缘道”。所以,一定要在“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那个“化”“不可知”的无限妙用的境界了解圣人,那就是圆而神。这个也在理性中。

中国人所说的这个理性不是康德所讲的实践理性,康德光从道德法则讲的实践理性,那是第一步的讲法。中国人所说的这个理性是仁,梁漱溟先生就了解到,他说仁是理性。所以,孔夫子不轻易许人以仁。西方人没有说仁是理性,他直接说逻辑是理性。康德说决定道德的方向是理性,那是实践理性的第一步。但依中国人看,这个理性很粗呀。中国人说仁是理性。仁是理性,这说得玄得很。什么是仁呢?“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大人者”就是“仁者”。这虽然是境界,但它在理性中,它不是神通,不要把它当神通看。它也不是事实,因为它是通过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庄子、道家很容易了解这种境界。

庄子说:“不就利,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圣人不太讲这种话,《论语》里面这种话很少的。庄子才有这种漂亮的话头。“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这个就是“大而化之之谓圣。”你说他“无谓”,他又不一定无谓。你说他“有谓”,他又不一定有谓。这就是paradox。圣人不太讲paradox。

“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整个社会、现实世界就是尘垢,你在尘垢之内怎么能随便游呢?你游到这里,就与那里不通了嘛。你能游乎尘垢之外才能无往而不通。这是道家的基本精神。道家只会说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讲得很好。谁能做到呢?老庄并不做到呀,只有孔夫子,圣人才可以做到。孔子在圣人的地位,他不是哲学家,所以,他讲道理不行。老庄是哲学家,只会讲,他们并没有做到。王弼很清楚,他当年就这样讲。这就是王弼在魏晋时代谈如何会通儒家与道家的冲突。这是王弼了不起的贡献呀。

道理是一个道理,谁能做到呢?圣人能做到,老庄并不能做到,虽然他们做不到,但他们讲道理讲得很对。这是王弼的态度。当然你可以不赞成这个态度,你可以说老庄讲道理也有问题。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孟浪”就是浪漫,英文就是romantic。我们的老师以为这些是浪漫之言,而我以为达到妙道才有这种境界出现。你以为怎么样呢?下面长梧子说的话更玄。你与你老师所说的都不对。

长梧子曰:是黄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

这一段话很有趣。“皇帝”指三皇五帝说,越古越好。听者,判断也,《大学》云:“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这个“听”就是当作“判断”讲。长梧子说,你提的这个问题就是三皇五帝都难以判断的,你们指手画脚的瞎讲,都是说的门外话。“荧”是疑惑的意思。荧是天上的星,闪烁不定。“听荧”表示那个道理难以判断。

“且女亦大早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鸮炙。”“时夜”就是雄鸡。这几句话是长梧子教训瞿鹊子,你所说“妙道之行”也说得太快。你以为看见鸡蛋就可以马上得雄鸡,但鸡蛋不一定生雄鸡嘛。你以为看见弹就可以马上打鸮炙,但不一定能打到鸮炙嘛。

下文又另讲一段故事:

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旁日月”就是与日月并行。这与“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那个意思一样。“旁明月,挟宇宙”就是“天地与我并生”这是一种描述的说法,是一种具体的漫画式的讲法。这种语言就是漫画式的语言,中国人不用概念式的语言,而喜欢用这种描写的词语。

“旁日月”就是与日月作伴并行嘛,就是company的意思。“挟宇宙”就是你的生命与宇宙为一体。这是漫画式的词语。你读中国古典一定要能了解这种文句,这种文句都是用具体的描写的词语,不用概念式的词语。西方人喜欢用概念的语言。

“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为”是致力、从事的意思。“吻合”指什么说呢?就是“天地与我并生”“为其吻合”就是致力于你的生命与宇宙的生命conform(一致)。“吻合”就是conform。

“置其滑涽”就是把那些滑涽的事情放掉。“置”与“为”是相反的。你致力于吻合的方向,那么,你就把滑涽的事情放下。“滑涽”就是“屈诘”,“滑涽”这两个字没有意义。“滑涽”的意义在“屈诘”,而不在“滑涽”这两个字。“屈诘”就是诘屈聱牙,出噱头,出精彩。人在社会上出风头就要专门为其滑涽。平常说平实,那是从滑涽、出噱头往上翻,达到最高境界才讲平实。圣人都平实,圣人不出花样嘛。圣人出过花样了嘛,他不出花样,不出精彩,怎么能做圣人呢?释迦牟尼佛那个精彩出得太多了,天天说法,说法49年还不精彩吗?

滑涽”就是屈诘,屈诘就是憰。屈诘、憰有意义,滑涽没有意义,是屈诘、憰的谐音。

“以隶相尊”我们现实社会不是以隶相尊,都是互相比高。“隶”是卑下,在社会上谁肯居于卑下呢?你高,我比你还高嘛,所以,都争在社会上的地位。庄子要我们不要那样,而要“以隶相尊”,这是《齐物论》的精神。耶稣就说:那在人间最低的,在上帝面前最高。所以,耶稣替他的门徒洗脚。这就是“以隶相尊”的意思。这不是偶合,不是比附。凡是宗教都有这个精神,道德、宗教的最高境界都是这个精神,它往下不往上。它已经往上,已经通透了嘛。

照儒家讲,圣人不高亢,唯圣人讲俯就。所以,颜渊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篇》)那是就其道德的丰富内容说,这是颜渊的看法呀。这不是孔子本人,孔子本人是“温良恭俭让”。表面上很平常,“极高明而道中庸”。所以,圣人讲俯就,贤者才讲高亢。孟子与孔子的差别就在:孔子是圣人,说话很平实,不说很高,而孟子高亢。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乱世,乱世要树立真理的标准,要树立真理的标准就要批评,就要骂人。所以,孟子说:“中道而立,能者从之。”这个时代是乱世,道不显,所以一定要骂人,这个时代一定是批评的时代。

俯就是往下,高亢是往上看。往上看就是把道的标准提高,提高才有是非,要不然没有是非。高亢、俯就都有道理。孔夫子说:“六十而耳顺。”耳顺就是声入心通。这就是俯就。都有道理,秦始皇也有道理,不是说一点道理也没有。但是,这种态度在乱世是不行的。都有道理,那就没有是非了,成了和稀泥。

所以,你要知道这些话是最高境界中的话。下面接着说:“众人役役,圣人愚芚。”众人天天忙得不得了,为名利而忙。人在现实上不忙不行呀。“役役”就是疲劳,疲于奔命。而圣人表现得好像大傻瓜一样。他这样说就是不要你的生命出精彩,你的光不要放出来,要含在里面。最高的目的就是使你的生命在时间的大流里面马上就eternal,要你从时间、空间里超拔,掌握永恒。这个掌握永恒不是叫你离开现实世界,跑到另一个天国里去得永恒,这个永恒就在现实之中。这个目标怎么可以达到呢?你用什么态度可以达到呢?“众人役役,圣人愚芚。”你就可以达到在时间中取得永恒,使你的生命成为eternal。这个eternal的观念在哪一句看出来呢?就在“参万岁而一成纯”。

“圣人愚芚”。他“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说这一大套,最后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参万岁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段文章是很美的一段文章,很典雅的文章。这就是先秦诸子的文章,你做文章要学这种句子。似通非通,不太容易讲明白,但意思非常显豁。

“万岁”是很长的时间。在很长的时间里保存你的生命纯一不杂,使你的生命在时间的过程里面成一个pure unity。照文句看,“一成纯”这个“一”是adverb,但是,那个意思就在时间的长流里面,使你的生命成一个纯一。“纯”就是形容词。怎么样才能够纯呢?能够成一个谐一才纯。成纯一不是跑到天国去成纯一,不是跑到真空管、高山顶去成纯一,就在时间的长流中成纯一。时间的长流就是“万岁”所表示的。“万岁”就是一万年,一万年不就是时间的长流吗?就是一万年,还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嘛。不管是一天、一年,还是一万年,凡是时间总在流逝中,在流变中。

凡是修道,不管是修哪一个方向,基督教,或是儒家、道家、佛教,它总要保存你的生命从流变中达到纯一,达到永恒。这是一定的。有时候,这个永恒是离开地讲。譬如,基督教就是离开讲,永恒在哪里呢?上天堂嘛。你要坐在上帝旁边,你才可以永恒。东方人不要这样讲。一定要上天堂,坐在上帝旁边,这种讲法是离的讲,就是隔离地讲。

中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两种思想就是用“离”“盈”这两个字表达。“离”是隔离,这是一个方向;“盈”是充满,这又是一个方向。“离”是一种思想;“盈”又是一种思想。这两个字从哪里发出来呢?从名家。名家有“离”“盈”两派思想,名家当初发明这两个字的时候,那不是道德、宗教的问题。公孙龙代表“离”,以“离坚白”的思想表示。墨子代表“盈”的思想。这是名理上的辩论的问题,有这么两派思想。那么,我们借用这两派思想,从这里引申出来,用到道德、宗教上讲,“离”大体属于transcendent。照西方人的讲法,他们不用“离”这个字,他们用transcendent,就是超越。这个“超越”的意思就是隔离,高高在上,与现实脱节。在西方人的思想里面,这种精神非常强。柏拉图就是这种思想,他的idea就是transcendent。所以,亚里士多德就批评他的老师的idea高高在上。亚氏主张immanent,这个理型就内在于桌子里面嘛。这是immanent theory。

柏拉图的idea与现实是离开的,所以,亚里士多德批评他是transcendent theory。这个“超越”就是超离的意思,超离就是隔离。西方人很容易表现这个精神。基督教就是这个精神,上帝一定是高高在上的。所以,在基督教里面不赞成泛神论。

庄子这种思想是东方的思想。东方是泛神论的思想。泛神论英文是pantheism。基督教只能讲一神论,不能讲泛神论。在西方的哲学家中,只有斯宾诺莎(SPinoza)讲泛神论。斯宾诺莎是犹太人,所以斯宾诺莎这个哲学家在西方不是正宗的。东方喜欢斯宾诺莎这一套,都是泛神论,道无所不在,神无所不在嘛,神就在这。泛神论一定是immanent。基督教是transcendent。

耶稣说:“我就是生命,我就是真理,我就是道路。”那个生命是永恒的生命,不是在时间中的生命。但是,耶稣不是人,耶稣是神,他是上帝差遣来的。所以,他就是生命,他就是真理,他就是道路。你只能跟着他走。你不能说:“你是基督,我也可以成基督。”这是不可以的。这就是隔离的思想。东方人没有这种思想。庄子也不是这种思想,他要你得到一个永恒的生命,得到一个纯一的生命,而你只有在时间的长流里面显你的纯一。所以说:“参万岁而一成纯。”纯一就是永恒,因为纯一就不在时间的变化中。

“参万岁而一成纯”这个句子造得很美。用白话文说,就是希望你把你的生命参予于时间的长流里面而成为纯一,或者说,保持你那个纯粹性。“参万岁而一成纯”这是文章,翻译成白话文就不是文章了,那就是概念的语言了。庄子在战国时代造了这么一个句子,大家公认了,这有点意思。究竟什么意思呢?大家也不太懂,不很清楚。

“参万岁而一成纯”这个意境再用另一个句子表示,就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个意思前面讲得很多,这个是《齐物论》的思想,开首《齐物论》正文的那一大段就是这个意思。“无物不然,无物不可。”“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无适焉,因是已。”这就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以是相蕴”就是“因是已”。“因是”就是“莫若以明”“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就是这种境界,这句话就是呼应前面那一大段话。

“万物尽然。”要是,通通是;要不是,通通不是。通通是,就没有非与它相对;通通非,就没有是与它相对。是就是非,非就是是。相对的观念化掉了。这就叫做“万物尽然。”要不然怎么能“万物尽然”呢?“万物尽然”就是一体平铺,全体放下,一切放下。

“而以是相蕴”这个“是”作什么讲呢?就是“参万岁而一成纯”这句话所表示的那个道理。就拿这个道理相蕴。“相蕴”就是相蕴含,你的生命蕴含在这个道理,我的生命也蕴含在这个地方。通通蕴含在这里,就通通一样,没有彼此的分别,那就没有噱头,没有计较、较量,也没有光彩。这就叫做“为其吻合,置其滑涽。”

前面说:“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置其滑涽,以隶相尊。众人役役,圣人愚芚。”形容这么一大套,就是要说最后这两句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种句子要说是文章就是文章,但不是普通的文章,这种句子就叫做philosophical sentence(哲学语句)。平常的文章没有这种语句的。这就叫做“子”,所以,先秦诸子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它是一个orginal thought,一切都从这里出来。

所以,你学文章不要学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那种文章不能学的。以前的人教你学文章,他不教你学那个。章太炎告诉你,学文章从魏晋人学起,从魏晋人上达诸子。要是从诸子开始,你的程度不够,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在哪里。你先学魏晋人的文章。章太炎会作文,他的学问是很差的,但他会作文章。

从魏晋人上达诸子,再往上,再纯朴一点,就读经。到读经,文章的华彩没有了嘛,文章就没有文了嘛。所以,造文章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文。为什么学文章从魏晋人学起呢?因为魏晋人能持论。为什么上达诸子呢?诸子是哲学家、思想家。思想家要有理论,一套一套的,“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荀子语)

魏晋人能持论,就是能主张一个道理。“持”是动词,“论”是所持的东西,一方面要“言之成理”,一方面要“持之有故”。有理有故才能成论,“论”就是理、故的综和,光是理不行,光是故也不行。光是理不能成论,光是故也不能成论。这个很合乎西方人所说的“论”这个观念。“论”就是英文的theory,就是理论、学说。

一个theory怎么构成呢?要有内容。内容就在“故”那里。“故”代表内容。这个“故”要连贯起来,成一个系统,那个是理。所以说“言之成理”,成理的时候要有logical reasoning。光有逻辑的推理,没有“故”,行不行呢?能不能成theory呢?不能。那不成为theory,那种学问属于数学、逻辑嘛。纯粹formal logic没有“故”的。纯粹数学、几何里面也没有“故”的。所以,那叫做形式科学。所以,现在新的讲法,形式科学都是tautology嘛。只有理才能成为tautology,有“故”就不能成tautology。

魏晋人能持论,很会作理论的文章,这个不容易的。譬如,嵇康这个人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阮籍差一点。这种文章什么时候没有了呢?就从唐宋八大家以后没有了,所以,唐宋八大家是最没有出息的。唐宋八大家这种散文是对着骈体文而发,而来的反动。南北朝是《文选》,《文选》是骈体文,骈体文表示纯美的文学,那纯粹是美的。韩愈、欧阳修出来主张古文,所谓散文,“文以载道”。他们的文章里面有什么道?哪有道呢?苏东坡那种文章哪里有道嘛。你自己不明白,你自己根本不能持论,你怎么能有道呢?他们那些文章格很低的。从唐宋八大家一转到桐城派,那就完了,没有了,一无所有。

文章的韵味要有很多东西来撑。一方面要有生命力,生命开始有烟火气,驳杂。那么,把烟火气淘汰尽,炉火纯清,这才是好文章。但是,你必须要有生命的原始的充沛气。充沛气就不能免掉驳杂,也不能免掉荒谬、错误,错误的地方多得很。越好的文章,荒谬越多。英国的莎士比亚文章最好,莎士比亚的文章里面荒谬最多。太干净了不行的。

弘道不如明惑。你要多出去跑一跑,游历名山大川,多与社会上接头,你要了解社会嘛。人生的艰难困苦都在社会里面呀,并不在“诚明堂”这里呀,这个地方没有用的。要与社会接触呀。罪恶都在社会里面。法国一位文学家讲“罪恶之华”,真正的美不从罪恶中发不出来的。你不了解社会,不了解人生,不了解生命的阴暗面,你不能够了解那个光明面嘛。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你光说“文以载道”,你自己本身都没有道,你还谈什么载道呢?你载什么道呢?要做大文章,你眼光要高。所以说:“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郑板桥语)你的题目太低了,无论怎么样的技巧,你也做不出好文章。所以,我向来瞧不起唐宋八大家的文章。

情感丰富,要靠生命强。你的生命太干枯,你哪里有情感呢?有高度的才、情、气,才有高度的理论呀。没有强烈的生命,你情也没有,气也没有,才也没有,理论也没有。所以,魏晋人的文章你们要好好读一读,那些文章我在《才性与玄理》里面选了很多。魏晋人的文章不一定长篇大论的,不像现代人那么啰啰嗦嗦,它很简洁,一句话就说得很中肯,而且有一些很美的句子。从魏晋人的文章上达诸子,这才能讲思想的问题。

以前的人读《庄子》是当文章读,他也不了解道理。苏东坡这些人都读《庄子》,他们就是当文章读,所以,他们的文章也很有限。

《庄子》这种文章你不要纯当文章看,它有一些描述性的语言,譬如“旁日月,挟宇宙。”那些是图画式的语言,那是文章。但最后两句,“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就不是文章了,这两句你要懂。要说文章,这两句是最美的文章。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使你的生命在逝变之中得永恒。要说境界,这就是最高的境界。要说义理,这就是最高的义理。这就不是纯粹的文章了。那么,这种文章诸子里面有。

“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这是正面说。下一句用一个疑问的语句来表达这个意思。“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就是要你把生死相对、在生死相对中好生恶死这两个都化掉。

我们先肯定有生、死两端相对。一般人都好生恶死。生、死的相对就是好恶的相对嘛。你要把这两个相对都化掉。这两个相对要靠一个主观的标准,庄子就是要把这个标准给你化掉。前面就说:“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平常彭祖为寿,殇子为夭。庄子就给你颠倒过来。

“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大家都悦生,我哪里知道你那个悦生不是迷惑呢?悦生就一定有什么道理吗?这是把生的观念化掉,悦生的悦的观念也化掉了。这是一面,光化掉悦生,难道你喜欢死乎?也不一定嘛。所以,说:“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也没有人喜欢死,那么,你恶死吗?他把你那个讨厌死也化掉。我哪里知道你天天怕死的人而结果不是丧你的生命呢?越怕死的人越坏,天天提心吊胆,那死得快一点。“弱丧”就是丧,“弱”就是weak,“丧”就是lost。

“弱丧而不知归者”就是一步一步的,返不回来了。这就是前面所说:“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这句就是“弱丧而不知归者”。

“其杀若秋冬,以言其日消也。”一天一天消杀,这不就是“弱丧”吗?“弱丧”就是一直下去,回不来了。这就是“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溺之所为之”就是陷溺在你所为的方向,一直滚下去。拉不回来了,故云:“不可使复之也。”这个是自然事实,现实上、自然上都是如此。你只有从这个现实跳出来,你才能达到永恒嘛。

所以,他一定要把你“好生恶死”的那种观念化掉,要从生死里面解脱。这两层都要有。“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这种疑问句就是好文章,这种句子就是philosophical sentence。平常你做不出这种文章来。

庄子就拿两个疑问语句把生死相对、好生恶死化掉。这与前面拿“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这两个疑问语调把有、无的对待化掉一样。从化掉有、无对待之中就达到绝对。这是庄子最聪明的办法,《齐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用这个方式。庄子不采用往后追索,往后追问的方式,那是最笨的办法嘛。

《齐物论》这种文章,你们要训练了解,而且要训练表达。这是古典,现在要当学问讲,要把这个道理表达出来。当初这是原始的灵感,用老的当时流行的文字表达这样的道理已经不容易了。这不是经过念哲学、念逻辑而得来的,这是原始的灵感,完全靠有原始的洞见(insight),要有高的哲学义理的发现,表现出来,都要靠有洞见。

今天就讲到这里。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庄子齐物论13

牟宗三先生讲演录庄子齐物论1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