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周易哲学演讲录17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第十七讲
你把三句抄出来,连起来读,看看儒家传统如何看这个“神”。
“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传》)这两句句义相同。但“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这句有特别意思。你们要用心,要注意,每个概念有确定的了解。
那么,再看第九章:“大衍之数五十,〔……〕其知神之所为乎。”这一大段是中国式的数学。中国式的老算学,你们有兴趣可以看我写《易》的那本书(《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有一定的算法。
真正讲《易》的两个专家在清朝,以胡煦的《周易函书》最好,另一个是焦循。《说文》《尔雅》是考据家的经典,还有《皇清经解》,你们都要读。
中国式的自然哲学,这句话就表示说中国的自然哲学跟古希腊苏格拉底以前的自然哲学不大一样,形态不一样。怎样看“中国式的自然哲学”这句话。道家尽管说“道法自然”,但道家不是自然哲学,道家说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然。道家就是道家,它代表一个智慧,不能当自然哲学看,当自然哲学看层次很低。单就气化讲道理,这个就是自然哲学。《周易》不能离开气化,所以讲气化之妙,但它不止于气化,不停在气化上。它就着气化看所以气化的后面的那个道。这个层次提高了,这就成就了我们所说的孔门的义理,孔门的义理就是道德的形上学。所以,魏晋人了解《易经》说三玄:老庄是道家的玄,《易经》是儒家的玄。但魏晋人只能了解老庄的玄。魏晋人看玄学是最高的学问,最高的智慧。现代人骂玄学鬼,这是现代人的浅薄、丑陋。魏晋人也知道儒家的玄理高一层次。我的那本书你们看序就可以了。
儒家的道德形上学,孔门的义理,真正称得上“洁净精微易教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致远书教也”。理解每一经都可以走错路,要有一种正当的心态与它相应。
我现在讲《易传》照孔门义理讲,就是当道德形上学讲。我年轻时候写《易传)那本书(《周易的自然哲学与道德函义》)是照自然哲学讲,落在气化讲就是自然哲学。中国人现在都学西方哲学,但idealism到现在还是弄不懂。或者译作“观念主义”,或者译作“理想主义”,照哲学讲有好几种意义。
idealism是哲学里面最普通的一个名词,严格讲不能译作“唯心论”。西方人只有idealism,没有唯心哲学,只有中国才有唯心哲学。陆象山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集•年谱》)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孟子•尽心上》)那个“我”指四端之心说。四端之心是心呀!良知是心呀!阳明讲良知根据孟子来,良知是心的灵明,就是虚灵明觉,虚灵明觉不是心吗?心不是idea。佛教也是心。
《成唯识论》讲八识,八识是心,那是识心。《大乘起信论》《胜鬟夫人经》,还有讲如来藏自性清净心,那是心,不是idea。西方人没有说宇宙本体是心的,严格讲,西方没有唯心论。西方人只有idealism,idealism一般笼统地翻译作理想主义可以;翻译作观念主义也可以,但只是某一个形态是观念主义。如果照柏拉图讲,当该翻译作理型主义。ideal是理想,这个理想照柏拉图是从Idea转过来。ideal(理想)与Idea(理型)不一样。这个“理想”从哪里发?从哪个意义鉴别?就从idea这个地方鉴别,所以基本是idea。在康德那里,当该翻译作理念主义。理念是理性上的概念,这个念作概念(concept)讲,这个概念是从理性上发的。有从理性上发的概念,还有从知性上发的概念。从知性上发的概念是范畴,范畴是纯粹概念。从理性上发的概念就叫做idea,这个idea在康德指理性上发的概念。概念是现代的。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讲Idea,到亚里士多德出来,把Idea转成concept。到康德也讲concept'讲concept就是近代化了。
concept这个字呀,严格讲译作概念不很恰当,这些名词好多从日本来,通用了。这个concept跟讲idea是同一类的东西,都是客观东西'objective。对象不是心,是心所对的。理性也是心,知性也是心。心在柏拉图老名词叫soul(灵魂)。在柏拉图,我们这个灵魂原来跟Idea在一起,所以,它了解得最清楚。到有生以来,我们的灵魂跟我们的臭皮囊合在一起呀,弄糊涂了,沦陷了,所以忘掉了,把你既有的Idea忘掉了。西方人讲idea是对象,是客观的。那么,这样讲起来,这个字译作概念已经不好了嘛,它无所谓念,当该译作“概义”。所以,西方人所说的概念,照中国的老名词讲,从魏晋南北朝时代从佛教吸收过来,当该是概义。这个“义”不是儒家所说的义。
佛教说“义无碍”那个义是概念的意思,就是概义。义是客观的,有这么一个形式的东西,由知性发出来的。譬如说,本体、量、质、关系、因果,这些都是义,都是知性所发的义。还有理性所发的义,就是把宇宙系统整个完整起来,能完整起来成一个idea,那就叫做理性所发的idea,那就叫做理性的概念。理性的概念,专门名词就是idea,这是康德的意思。理性的这一层比知性高啦。知性并不就这个现实的宇宙整个完整起来了解。理性想要完整起来,你知性是散的了解,了解这一面,了解那一面。把散的了解完全总合起来,完整起来所成功的那个概念就叫做idea。那么这种概念是理性发出来的,是理性的要求。所以,你从这个地方讲,这个concept是概义。
柏拉图讲的Idea是个form ,它是个理型,它是现实东西的一个模型。它是客观东西摆在那里,它是客观的。我们的灵魂能了解这个Idea才是真正的知识,不了解这个Idea没有真正的知识。它是个Idea,不是个心。所以,他只有理性主义,没有唯心主义。到康德讲理念主义,理念是通名,康德本人讲超越的理念论(transcendental
idealism),对着经验的实在论讲。康德这个超越的观念很难了解。还有一个也是idealism,就是柏克莱(George
Berkeley),很有名,平常哲学史叫做subjective
讲柏克莱的idea是小写,柏拉图的Idea是大写。这个idea本来有两方面讲法,照一般人的了解,你心中什么想法,你的意思是什么,那时候,这个idea是主观意义的,主观的想法,这种一般人所了解的idea是心理学意义的。柏克莱的idea不是心理学的,它是知识的对象,是objective。从objective方面讲,不从subjective方面讲。
柏克莱讲idea也是根据希腊idea那个意思来,跟柏拉图讲idea是一个意思,但它不是理型。这个字原初是希腊字,意思是指我们看见的“象”讲,就是“可见之象”。不过,柏拉图那个象不是肉眼看到的,肉眼看不见,是心眼看见,灵魂看见,还是可看见呀!到柏克莱,看见的象就是我们肉眼看见的,那是感官上的。照这样讲,柏克莱是觉象主义,觉象就是直观现象,既不是理型主义,也不是理念主义。凡是觉象都不能离开与心的关系,但它不是心。不能离开心的关系,等于佛教唯识宗说“境不离识”。觉象不能离开心而存在,所以前面加subjective。假如这个觉象可以离开我们主观的心而独立存在就叫做实在论,叫做realism,不能叫做idealism。柏克莱只有境不离识,没有唯识宗那句“唯识所变”。
西方人不讲唯识所变,变现就是耍魔术了。柏克莱说:“存在就是被觉知。”这就表示任何东西都在关系中存在,在关系中才是具体的存在。人必须在关系中存在,这很可理解。这种idealism有什么错处呢?所以现在的中国人最浅薄无聊。要了解idealism,至少要了解柏拉图、康德、柏克莱三个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