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无善无不善”与“性善”

标签:
生活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简单摘录一下牟宗三先生孟子演讲录中的话。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也。”这是告子主张性无所谓善与不善。这句话就涵着性是中性的。
又有人主张:“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这句话就涵着性无所谓善与不善。也就是涵着告子的主张。举例说,假如文王武王在这个社会上当领导,那么,民好善。假如由幽王厉王领导社会,那么,民好暴。这就是说,人随着环境转,需要诱导。而人的性本身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
又有另一个说法,“有性善,有性不善。”有的人其性是善的,有的人其性是不善的。这种说法与“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不同。性善,或不善,不一定受环境的影响。譬如,尧做皇帝,也有象这样的坏人。象是舜的弟弟,想方设法害舜。舜这样的圣人,也有瞽瞍那么不堪的父亲。有纣这样的暴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不是随着环境而定,环境在这里没有用。有人天生是坏的。
我们说,“这人天生是坏的。”这个地方,“天生”是什么意义的天生呢?“天生”换一个词语说就是“先天”,那么,这是什么意义的“先天”呢?照孟子说,人哪有坏的呢?人都是性善呀。性善之性是人本来有的,那也是“先天”。这两种不同的“先天”区别在哪里呢?
同一个社会,有好人,也有坏人。甚至同一个家庭,也有好人,有坏人。就是说,“有人天生是坏的。”“有人天生是好的。”这种“天生”“先天”是生物学层次上说的。这个“先天”就是从你有生以来就是这样。也可以说,这个“先天”就是遗传下来的意思。什么东西可以属于遗传的、生物学上的“先天”呢?一定是“生之谓性”原则下的气性、才性。
理学家说变化气质,其实可变化的很少,至多可以使你不做坏事。气质是先天的。譬如说你的神经病,那是属于你的身体构造,不是理性的。不是说给你讲道德,就可以把你的神经病去掉。再说人的脾性有刚柔缓急,这也是天生的,生物学上的。从才性方面说,从生命上讲,有天才,也有白痴。所以,孔子也说:“上智下愚不移。”只有从生命上才讲天才,从理性上不能讲天才。所以,孟子说:“人皆可为尧舜。”这是两个层次上的问题,是两个原则。这两个原则一定要同时成立。
假定不从理性上肯定“人人皆可为圣人。”那么,只是由自然生命决定。只由自然生命决定,那一定是众暴寡,强凌弱。从生命这方面是有天才,也有白痴,那是没有办法的。但不能因为你有天才就欺负人。欺负人是不行的,所以,在这个地方,道德就参加进来了。道德的成分参加进来,是调节生命的强弱,这样才能讲理想。一定要有这一面,没有这一面,人不能往前进。
你说“人人皆可成圣人。”但事实上并没有人人皆可成圣人。为什么没有都成为圣人呢?所以这里面一定有限制。假如没有限制,光说“人人皆可为圣人。”那太乐观了。那有这么顺当呢?人生也没有那么顺当嘛。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承认有一个限制原则。这个限制原则是从生命这里讲,从气这里讲。凡是圣人立教,都是从理的层次上讲。从生命的层次上讲,那是不能立教的。
公都子引当时论性的三种说法,以质问孟子:“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与?”从此以后才引出孟子正面提出“性善”的主张。也就是说出从人的哪一个层次上说“性善”,那是价值上使人不同于犬马者。前面的辩论就是往这个地方逼。那么,从这个地方了解性,讲性善,就一定是仁义内在。这个仁义不会是后天人工造成,而是自然从性发。仁义既然是内在的,那么,首先问:内在于什么?下面的正面文章就是答复这个问题。
“仁义内在”内在于什么?就是内在于我们“性善”的那个性。这个“性”以理言。这个“性”如何来了解呢?通过什么来决定这个“性”是善的呢?通过“四端之心”。所以,孟子接下去就说: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通过“四端之心”了解性,所谓内在就是内在于这个心,而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性。所以,这个一定是道德性的那个性,就着人是一个理性存有而言的那个道德性的性。这个“性”当然就是价值上使我们不同于犬马者。这是中国的哲学家,圣人孟子开发他的智慧,从人性问题的辩论开拓出来的。这一大套很有系统,那可以代替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全部分析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部逃不出这个范围。
公都子质问孟子:“今日性善,然则彼皆非与?”现在你单说“性善”,那么,“性无善无不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那三个说法都不对吗?那三个说法都是相涵的,都是“生之谓性”。而孟子说“性善”之性是在什么层次上讲呢?一定不是“生之谓性”。你得先这样分开,这是大分类。就是在这个层面上肯定性善,公都子列举的那些说法也不一定是错的。不过,你要知道,那些说法都是“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之性都是动物性。既然是动物性,那就不能表示出“人之为人”的这个“性”。
现在我们讨论的是人性,单单就着人讲的。单单就着人讲,那就要把人之所以能异于牛马的地方显出来。
假定你从知识上建立人性问题,依据“生之谓性”的原则也可以表示人的“生之谓性”与牛马的“生之谓性”不同。这个不同是类不同。人类不同于马类,马类不同于牛类。类不同是一个知识概念。知识概念就涵着说没有价值的意义。所以,类不同不能表示人与牛马的价值上的差别。价值的问题属于实践理性,属于道德。
我讲的这些观念,你们要用心记住,你们听过就忘掉了。一个观念要吸收到你脑子里,那难得很。生命是很可怜的,你知道吗?一方面可说人的生命很尊贵,一方面也可说很可怜。为什么可怜呢?因为人开窍很难。人开窍才能吸收理念,把握一些道理。生命不开窍就是大糊涂。但是,人也很可贵,他要开窍一开就开,沛然莫之能御。就像大水一样,“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孟子说)所以,人也了不起。人不过活几十岁,除了生长、吃饭睡觉、消遣,剩下来用于你的精神、运思的时间很短。就是很短的时间,人就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我们的文化。这不是很可尊贵吗?人能创造,第一步最要紧的是要尽力量,要用功。
这两类说法并不矛盾。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说法。既然层次不同,就不是互相矛盾。依照逻辑的讲法,什么叫做矛盾呢?矛盾的东西不能同真,不能同假。这个真,那个一定是假,这个是假,那个一定是真。现在,这两类说法都可以成立,当然就不矛盾。所以,我说,孟子了解人性,是把人当作人看,他后面也有一个传统,他后面的根据是孔子。依“生之谓性”的原则了解性也是一个大传统。“生之谓性”的讲法并不在孟子的批驳以后就完了,后来一直是贯串下去,就是从气质说性。汉朝的时候,王充就说“以气为性,性成命定。”这方面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几千年贯串下来,不能取消的。
那么,孟子下面的答复就是说:我现在说“性善”是从哪一个层次上说的?孟子说仁义礼智之心,仁义礼智之心就是道德的本心。从仁义礼智之心说性,这个“性”就是纯粹理性的性,这就是后来理学家所谓“义理之性”。“义理之性”就是从仁义礼智之心所了解的“性”。这是纯粹理性的了解,没有任何感性的夹杂、利害的考虑、私欲的计较。
你不要以为一说“心”就是不干净的,仁义礼智之心是纯粹义理之心呀。朱夫子对“心”不放心,以为“性”才是可靠的,放保险箱里头了。因为我们这个“心”不可靠。康德也是这样,对“心”不太信任,因为这个“心”常常感性化嘛。生心动念、意马心猿,这个“心”有什么可靠的呢?但是,意马心猿的那个“心”不是义理之心呀。泛泛地一般看,“心”当然不可靠,它可上可下。
确实的经验地看,现象学地看,逻辑的来看,“心”是不确定的。但是,你必须要使人能站得住,你要想道德可能,那么,你必须把仁义之心定住,仁义之心就是善,这个不能可上可下的。假定“心”永远是可上可下的,道德就不能讲。所以,孟子一定要肯定一个仁义礼智的本心,这个你不能不相信的,你不相信,就是不相信你自己,对于自己没有信心。
什么是善呢?依照无条件的命令而行,这个就是善。这个可以说得很清楚。假如你的行动是有条件的,譬如说,我为什么对你好?我对你好,为的是想要你对我好。你想得到什么好处,那个“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那是有条件的,就是投桃报李。真正的道德一定要无条件的。所以,康德说,你为什么不应当撒谎呢?不应当撒谎就是不应当撒谎,不是为什么。假定你因为害怕撒谎会挨骂,会损害名誉,而不敢撒谎。这不是真正的道德。
所以,康德一定要扭转过来,从他律转到自律。在孟子这里,就是“心即理”。“理”不是现成的摆在外面,你有仁义礼智之心,就有仁义礼智之理。没有仁义礼智之心,“理”就没有了。这个时候,这个“心”就是康德所说的那个立法的意志。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至“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这一段话就是孟子的正义。
“性”字本身也是个虚位字。所以,韩愈有一句话:“道与德为虚位,仁与义为定名。”这说得很好。道与德是虚位,大家都可以讲道德呀,老子也讲道德。所以说:“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原道〉)但是,仁与义就是实的。在孟子这段文章里也是如此,“性”还是个虚位字,内容是什么呢?再往下说,就是性善。从哪里看出性善呢?就从“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看出来。
这相当于“理即佛”就是说,每一个众生原则上是一个佛。但是,事实上你并不是个佛,只是理上说,你是一个佛,事实上你漆黑一团。“理即佛”很差的,完全不行,这表示你一点修行也没有,完全没有通过个体的自觉。
天台宗的六即判位了不起。这是一个思考方式,在中国只有佛教有,儒家也没有。六即判位就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第一步是“理即佛”,第二步是“名字即佛”,第三步是“观行即佛”,第四步是“相似即佛”,第五步是“分真即佛”,第六步是“究竟即佛”。第一、二步不行呀,那是开始、开端。那是一个底据。
每一个众生从原则上讲,从理上讲都是佛。原则、理都是实说的,理就是中道实相理,中道实相理就是空如理。佛教所说原则就是这个意思,实说的。每一个众生在中道实相理上讲都是佛,因为能够把中道实相理体现出来就是佛。不体现出来,只是说你生命上的底子是这么个理,而完全没有显出来,那没有用,你还是个众生。这叫做“理即佛”。
第二步“名字即佛”,这比“理即佛”好一点。“理即佛”只是从理上说你是佛,但你连佛的名字还没有听到,你的生命完全是盲目的。有一天,你忽然听说天地间有一个佛。光听见“佛”这个名字,这也不错。听到佛的名字,这是成佛的一个重要关键。你听到佛的名字,你也立心要成佛,通过修止观,那就是“观行即佛”。佛也是修行得来的。
修行而达到六根清静,这就是“相似即佛”,表面上相同,但实际上还是不一样。就是思想上也干净了,还不行。所以,佛教察业识很深的,只有佛教才能了解罪。所以我说,察业识莫过于佛。基督教天天对人说:“你有罪。”“你有原罪”什么叫做“罪”?我还是不懂,你传教的人也不懂,连你的神父也不懂,光会说“你有罪。”真正懂得“罪”的是佛教,所以,你们没有理由瞧不起佛教。佛教的宗教境界比天主教高多了。
达到六根清静,为什么还只是“相似即佛”呢?就是你的意根后面的那些罪恶根本没有断。意根后面的那些罪恶,用佛教的名词就是“无明”。在“相似即佛”这一位里,并没有断无明,不但没有断无明,就连无明的根是什么你也不知道,根本没有接触到无明的根。可知,无明的根多深,人多困难呀,人的生命是很麻烦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