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识知”与“智知”

(2020-06-06 21:47:35)
标签:

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周末时光,恬淡怡然的。闲暇时光继续攻读牟宗三先生的《现象与物自身》,这本书曾读过四分之一就放下了,因为从纯粹理性思辨入,把康德的思想调适上遂,读起来实在太累,与我的气质也不合,那种理性构造的认识心是我所畏惧的。现在还是决定攻读,虽然我读着读着竟睡着了,可能脑细胞必须得休息才更有吸收力。不过还是要好好读完,毕竟智情意三维立体确立,人才真正壁立千仞地挺立起来。“知”就相当于“立于礼”,而这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性思辨的逻辑知性的架构,一是人品的挺立。而后者讲到高处是属于形而上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使我擅长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哲学,也必须或多或少丰富空灵的心灵能契合。而知识逻辑,却是任何人,按照同一法则都可以得出相同结论的,就像“1+1=2”一样普遍而永恒,虽然是抽掉具体人的心理情绪情态的“形式”,与我们给孩子讲道德也最有隔。那种“听树木的谈话,一石之微也暗寓着教训;用心去感应,月映万川也传达着慈悲”的洞见在完全理智的心灵中是不合逻辑的,但是文艺是表达“形而上谓之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最好的方式,文艺可以表达上帝的形式,这是玄的境界。正如每一本书根据读者的灵慧有不同的命运,每一个洞见只能激发每个人已然存在于自己心灵的东西。最高的智慧只能独悟……就像牟宗三先生的讲述,真的有与之相契合的心灵,才会懂得他在言说什么。找两处关于识知智知”的记录一下——

读“识知”与“智知”


读“识知”与“智知”

德行底优先性讲人所首先最关心的是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人品

人生而在存在在行动中。在存在的行动人亦必同与其周遭的世界相接触因而亦必有见闻之知。这是一个码的实。但人所首先最关心的是他自己的德行自己的人品因为行更有笼罩性与综纲性。行动包摄知识其中而为其自身一副品。他首先意识到他的行动之实用上的得当不得当跟着亦意识到道德上的得当不得当。处事成务若举措的不得当则达不到因此他难过。待人接物若周旋的不得当羞耻。羞耻是德行上的事。这是最尖锐、最凸出而最易为人所识及者。知识不及技艺不及是能力问题;德行不及是道德问题。者故可耻,但不必是罪恶而德行不及之愧耻则是罪恶之感。故人首先所意识及的是德行德行加以反省以求如何成德而使心安亦是首要的问题那亦是最易为人所首先识及者。故即使是求知亦是首先求这种知此即宋朋儒所谓德性之知”。经验知识见闻之知)作反省求如何获得并改这乃是后起的事这是把行动中的副属品单提出来加以注意,一个专题而综纲性的问题则是在德行故古人首重正德敬慎”。不但中国传统如此即在西方古人明知重智其目的亦在成德单重知识以知识为首出这乃是后来的事至少从哥白尼科学知识成立后始如此。近人以科学知识为唯一标准以为最首出最显明,而德行反成为最辽远、最隐晦最不显明之事其实这是支离歧出逐流而忘本。德行底显明性并不亚知识人本是首先对此有清楚而显明的意识的只是近人因粘若科学技术遂把这最明者弄成模糊的了。

而且意识到德行求知如何成德这乃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事。孟子云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求有益于得也是求之在我者也。这是最简易的事。知识乃求之于物开下如此简易。人以为太简易,无精彩无可拨弄处而觉得难捉摸了

现在我依中国传统宣说德行优充于知识。在主义者所宣说的存在先于本质”(思想上或知识工划类的质)是一可取的副题。我意故我在我思故我在为更根、史体。因此我们可把康德所列的关于理性底全部业绩的问题逆转其次序重列如下

1.我应当作什么

2.我可希望什么

3.我能知道什么

1)我能以识什么

2)我能以知什么

4.人是什么

在康德是以3为第一的但他并无识与智之分。他是把智置于上帝的在人处无识与智之分。我此处言等于智的直觉《维摩诘经观如来品》有云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此处援引之分以识识以智知为两种知而在吾人身上即可见。关干第1问题康德虽亦知实践理性底优先性但因他不承认人可有智的直觉故此优先性乃落空。吾人由道德开无限心由无限心说智的直觉故本体界可朗现。

读“识知”与“智知”

他虽主道德的神学但道德与宗教容属两层故他2问题说宗教神学)我依中国传统打并故于第2问题说成圣说天道性命通而说学,则只有一道德的形上学并无道德的神学。说宗教此即是宗教。说道德,此即是道德底极致,道德的圆成。依道家与佛教说亦然不碍成佛成成佛成真人亦不碍成圣)

最后关于第4问是什么我乃答曰:人虽有限而可无限。由于前三问题虑之不同故有此第4问题之如此答。依西方传统不能如此说。人既是随有限而可无限,故吾可倒转康德表达之程序,宽说,甚至倒转一般人之通途,恢复古人之态度,以中国传统为典型先说德行后说知识。或这样说先说德性之知知本体并知物自身后说见闻之知知现象。

康德因为不承认人有智的直觉故他不能言德性之知。是则吾亦不能有德性之知。吾人所有的只是见闻之知这是由我们的感性与知性而展现出的只此才算是知识。我们人类只有这感性与知性足以成知。理性只能推想实则是无所知的。实践理性理性之实践的使用)可以使吾人直接意识到自由之必要并可以使吾人契接物自身契接上帝与灵魂不灭然因无智的直觉故它亦不能成德性之知。不但不能德性地、智的直觉地知不灭的灵魂与上帝绝对在)且甚至对于意志自由本身亦不能知。这样我们的知性与感性尽了知识底一切。康德只把我们人类的辨解的知性与感性之感的直觉与上帝的直觉的知性与智的直觉相对而显。这是事实之定然之划类底观点。我们的知性与感性虽对上帝而有封限因划类寻一封限然而就我们的知性与感性本身说实在是敞开的身并没有主观地被决定因而被封住即于其起源上并无决定。它们无起源无价值上的起源之问题可起现亦可转化之问。因此它们没有主观地内在地被封住只外在地客观地对上帝得一封限。这是事实底划类之定命论。从这样敞开的未主观地的)知性与感性说出去是无法开德性之知亦无法充分证成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的。因为他把德性之知之门封死了因客观的划类之定命观而封死了。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只因与上帝划类而显并没有内在地主观地被证成。

读“识知”与“智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