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格物致知之三系的说法

(2020-06-04 21:55:53)
标签:

思考

文化

杂谈

牟宗三先生在《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一书中,通过分析刘蕺山的慎独之学,将《大学》讲的格物致知分为三系。记录如下。

刘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一语我对之好久不能得其确。初看之觉其为惊人之笔继看之觉其似有精义而寻义难得最后将其有关之观念汇集于一起而统观之每一观念予以仔细认知遂觉此一语之似有精义实由于混杂而成故作疏解。先顺其语脉而顺通其语意然后再检查其混杂。如去其混杂则皆畅通而顺适矣此语之实义只在意知是一意为知之体之一义而在格致系络里说成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混杂滑转而成故可以解消也。解消已则摄知于意,显于密,即全部畅通矣。

《大学》之格物致知刘蕺山诚意之参入,可有三系之说法。

(一)格究物有本末之物而致知本知止之知。山、王艮蕺山皆属此义。象山以管归一路之精神说格者格;知者知,己格知孟子所说之本心以为本也。王艮说格知身之为中本,而家国天下之为末(淮南格物说)此直接本《大身为本”而言也。蕺山格知诚意之为本而正修齐治平为末”,此即格知“意”以为本也。依此系之说法格物致知即在知本。“知”为一般意义之虚位字,无实义,即不在成知识,而在知本也。而“物”字义无实义。

(二)阳明之说法:格物是正物,致知是致良知。“知”是实体字,无认知的意义。致知以诚意而正物即成物也。”字有实义,或为行为物或为存在物存在物或认知地知之,或存有论地成之。此是独立之一套不过依附大学来说而己。

(三)朱子即物而穷其理是典型意义的格物穷理以致知。致知即成知识。此知字有实义此是以知识之路讲道德故为歧出然最适合一人之口

《大学》格物致知之三系的说法

前两系可以合为一系故既可称,其被连称,重点并不在象山所说之格致可以与阳明通也;因象山所说之格致其本身无实义故;又可与诚意学合而为一,其可合为一;重亦不在蕺山所说之格致可以与阳明通也蕺山所说之格致其本身亦无实义也。格致既无实义则只就知藏于意”,而归显于密,便可使两者合而为一。不必就格致混知本之知之虚位与良知实体字而为而说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等不通顺之语也。纵使《大学》之格致诚如蕺山之所说然亦只是初步。既知意之为本摄良知于意本进而仍可独立地讲阳明之一套而不见有刺谬处。在此既可恢复意根最微诚体本天之诚体或独体而呈现之而使之主宰吾人之行为亦可致良知之天理即意根之定则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而化念还心也。良知天理之贯彻即意根诚体之贯彻。若物只限于天下、国、家、身、心、意六项本末之物只要意根诚体一诚则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齐国自治而天下自平此则一往为分析的此则太紧而念无交待而天地万物亦进不来此则太狭若摄进良知教此便撑得开分析的之下复撑开一综和的领域意根诚体与良知这两者对于感性层之念即为综和的而吾人亦总有感性层之念这一事实此必须有以转化之。在感性层之念上带进正不正之行为物”;行为物中带进天地万物之存在物”。对此存在物既须认知地知之又须存有论地成之前者吸摄朱子之道问学”,后者仍归直贯系统之创生。如,门庭始广大。若如蕺山诚意、慎独之太紧与太狭则念无交待而天地物亦进不来心谱即不全。然而性宗中确有天地万物也必须相应然后方能言形著关系而总归心性是一也。

《大学》格物致知之三系的说法

现在再就其践履造诣境界略说几句。蕺山其斋庄端肃、凝敛宁静之风格大类朱子但不同于朱子者朱子是外延型的蕺山是内容型的。朱子之底子是即物穷理心静理明。蕺山之底子是诚意、慎独从深根宁极中证入。黄梨洲说他从严毅清苦之中发为光风霁月”,其严毅清苦类朱子而底子不同也。其子亦说盛年用功过于严毅平居斋庄端肃见之者不寒而栗。及晚年造履益醇涵养益粹又如坐春风中不觉浃于肌肤之深也”,凡此皆类朱子而底子不同。姚希孟说其退藏微密之妙从深根宁极中证入非吾辈可望其项背”,此则说的最为恰当。此即其归显于密所以为内容型者也。正因为归显于密故显得太紧。从严毅清苦之中发为光风霁月”,正显紧相也。此虽可以堵绝情识而肆虚玄而荡然而亦太清苦矣未至化境。若再能以显教化脱之则当大成。王门下如泰州派所重视者正向往此化境。汝以归显于密救其弊彼亦可以显教救汝之紧。此中展转对治,正显工之无穷无尽;任一路皆是圣路亦皆可有偏。未至圣人皆不免有偏。然而刘蕺山可及。其人谱所述工夫历程一曰微过独知二曰隐过七情主之三曰显过九容主之四曰大过五伦五曰丛过,百行主之此工夫历程可谓深远矣。无人敢说能作至何境成圣之不易也。在佛家断无明、成佛亦同样不易。工夫无穷无尽,是以吾人亦可以说成圣成佛乃永不能至者,只是一向之而趋之理想;但同时亦可以说成圣成佛乃当下顿时可至者,非永不能企及者。此中问题深远……

刘蕺山《人谱续篇》三《改过说》一中有云:

天命流行,物与无妄,人得之以为心,是谓本心,何过之有?惟是气机乘除之际,有不能无过不及之差者。有过而后有不及,虽不及亦过也。过也,而妄乘之,为厥心病矣。乃其造端甚微,去无过之地所争不能毫厘,而其究甚大。譬之木,自本而根而干而标,水自源而后及于流,盈科放海。故曰:涓涓不息,将成江河。绵绵不绝,将寻斧柯。是以君子慎其微也。防微,则时时知过,时时改过。俄而授之隐过矣,当念过,便从当念改;又授之显过矣,当身过,便从当身改;又授之大过矣,当境过,当境改;又授之丛过矣,随事过,随事改。改之,则复于无过,可喜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虽然,且得无改乎?凡此,皆却妄还真之路,而工夫吃紧总在微处得力云。

此从诚意、慎独处却微过、隐过、显过、大过、过之妄而归于无妄之真也。儒家曰过曰妄佛家无明教路异名言异而义类则一也。儒家微过处之妄独体主之者即类于佛家之同体无明也。隐过、显过、大过、丛过则类乎佛家之见思惑与尘沙惑矣。象山明本心阳明致良知,蕺山讲诚意、慎独皆只略举工夫之端绪然大要皆是切实可行者。只要一念自反着手进行便可清机徐引放流至海。岂是渺茫无端涯而徒为玄谈者平

 《大学》格物致知之三系的说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