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刘蕺山慎独之学综述

(2020-05-31 21:27:03)
标签:

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牟宗三先生《从陆象山到刘蕺山》一书,将刘蕺山的慎独之学做以下综述。

刘蕺山慎独之学综述

    刘蕺山之学乃乘王学之流弊而起者。其言王学之弊云今天下争言良知矣。及其弊也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超洁皆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贼。(《刘子全书》卷六,《证学杂解》解二十五)此数语谓此是人病非法病。但何以王学偏有此人病盖王学者显教也。凡心学皆显教。若无真实工夫以贞定得住稍有偏差便流于此人病。良知之妙用是圆而神者。虽云良知之天理”,然天理在良知之妙用中呈现则亦随从良知妙用之圆而神而亦为圆而神地呈现。圆而神者即于人伦日用随机流行而一现全现也。良知为一圆莹之纯动用而无所谓隐曲者此即所。其随机流行如珠走盘而无方所然而又能泛应曲当而无滞碍此即所谓圆而神而亦是义也。顺本心即理而行不习无不利沛然莫之能御实事实理坦然明白自应如此。此盖即康德所谓神圣意志他所应当是的即是他所必然地自会是若依象山的话头说即是当恻隐自会恻隐。这是一条鞭地顺本心即理之本心为一呈现而说故为显教也。但人亦有感性之。所谓即于人伦日用随机流行而一现全现”,其一现全现者岂是良知之天理乎得无情识之杂乎混情识为良知而不自觉者多矣。所谓猖狂者参之以情识而一是皆良也。此流弊大体见于泰州派。至于专讲那圆而神以为本体而不知切于人伦日用通过笃行以成己成物则乃所谓超洁者荡之以玄虚而夷良于也。此流弊大抵是顺王龙溪而来。然流弊自是流弊教法自是教。言本心即理言良知这只是如象山所谓先辨端绪得失。并非本心即理一言良知便保你能沛然莫之能御也。故进一步须言致良知”,而象山亦言迁善改过切已自反”,须时时有赖于博学、审问、谨思、明辨、笃行也。若真能依四句教从事致良知之笃行工夫则亦可无此流弊。猖狂者自是猖狂混杂者自是何与于良知教耶故云是人病非法病也。

    然既随此教法而有如此之流弊(人流弊之机而重新反省亦可重开一新学路。此机虽可重开以新学路然开非因此即能证明王学之为非是。此不过更端别起(不家山所异端重新予以调整能堵住那种流弊而己。

刘蕺山慎独之学综述

此更端别起重开一新学路者即是归显于密”,将心之显教归于慎独之密教是也。《大学》《中庸》俱言慎独。依刘蕺山,《大学》之言慎独是从心体说《中庸》之言慎独是从性体说。依此而有心宗、性宗之分。从心体言慎独则独字所指之体即好善恶恶之是也。意蕴于心非心之所发也。是以意与念不同。意之好恶一机而互见”,好善即恶恶反之亦然故互见虽有好恶而实为一机此显意为超越层。念之好恶两在而异情”,有善有恶为两在两在即异情此显念为感性层。故意根最微诚体本天。蕴于心渊然有定向者即意也。就意之实言故意根即诚体。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如意之好恶一机而互见之实而实之而不自欺即为诚。将动字转为形容词即曰诚体。此诚体之好善恶恶之中即藏有知善知恶之良知此即意之不可欺。故知藏于意非意之所起。此即第一步先将良知之显教归于意根最微之密教也。然意与知俱属于心而心则在自觉活动范围内,刘蕺山所谓心本人者也。自觉必有超自觉者以为其体此即隐乎微乎穆穆乎不已者乎之性体。刘蕺性本天者也”“天非人不尽性非心不体。尽者充尽而实现之之谓体者体验体现而体证之之谓。天非人不尽意即天若离开人即无以充尽而实现之者。性非心不体意即性体若离开心体即无以体验体现而体证之者。体证之即所以彰著之。是则心与性之关系乃是一形著之关系亦是一自觉与超自觉之关系。自形著关系言则性体之具体而真实的内容与意义尽在心体中见心体即足以彰著之。若非然者则性体即只有客观而形式的意义其具体而真实的意义不可见。是以在形著关系中性体要逐步主观化内在化。然在自觉与超自觉之关系中则心体之主观活动亦步步要融摄于超越之性体中而得其客观之贞定——通过其形著作用而性体内在化主观化即是心体之超越化与客观化即因此而得其客观之贞定既可堵住其情识而肆”,亦可堵住其虚玄而荡。此是第二步将心体之显教复摄归于性体之密教也。经过以上两步归显于密最后仍可心性是一。是故刘蕺山

性情之德有即心而见者有离心而见者。即心而言则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当喜而善当怒而怒当哀而哀当乐而乐由中道和有前后际而实非判然分为二时。离心而言则维天一气流行自喜而乐自乐而怒自怒而哀自哀而复喜由中道和有显微际而亦非截然分为两在。然即心离心总见此心之妙而心之与性不可以分合言也。《学言中》

即心离心总见此心之妙即见此心之形著作用也。而心之与性不可以分合言即最后总归是一也。然既有即心离心则亦可以分合言。即心即合离心即分。然此分合只是为的先作心性之分设以便明其形著之关系以及自觉与超自觉之关系之过程中的方便之言而最真实的洞见实在那最后不可以分合言而总归是一也。此中有一独特之机窍此可从两面而见(一)心性之所以能总归是一者刘蕺山所说之心不是朱子所说之形而下的气之灵之心乃是意根最微之意与良知之知除继承陆、王所说之心外复特标出作为心之所存之意此种心仍是超越的道德的律之真心而非与理为二之格物穷理之心认知意义的心);其所言之性亦不是朱子性即理之性即作为只是理之性有而不活动之性乃是本穆不已而言之性有即活动其内容与自心体而说者完全相同不过一是观而形式地说,一是主观而具体地说故两者既显形系以及自觉超自觉之关系复能不可以分合言而总归是一也。若如朱于所解之心与理则不能是一也。(二)象山本孟言本心即性以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孟子·告子篇》都子问性善章以及牛山之木都涉及情字。情指性之实言非情感之情。才亦指性之能言非一般之才能。情与才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故象山说都只是一般物事是对的。)然当李伯敏再问则一答曰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者为心。此吾友而其实不须如此。象山以为只就它们物事着实理会实处就心上理会”,使自能通晓。否则促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虽然如此然性与心究竟是两个字眼。为人的方便亦是需要的。是故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象山此说亦刘蕺山所谓性本天者也心本人者也之意。对于此种字眼基本处盖有共同之理解不会相差太远。在天者为性”,“是自然义定然如此义亦含有客观地说之之意。故就其自然而客观如此而言则谓之性。在人者为心”,人是人能义主观的自觉活动之意。故就其能自觉活动而呈现其为如此如此者则谓之心。实即是一也。象山虽如此分说然彼特重在心只就心说而且一说便说到极并不分别地特说性天之尊此其所以为心学亦为显教也。象山如此阳明亦如此。彼于《答顾东桥书》中亦言理一而已。自其理之凝聚而言则谓之性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云云。所谓理之凝聚意即理之收敛凝聚于个体即谓之为性。理之散开而统摄天地万物则谓之为道。性与道皆是客观地说此亦是本天者也以其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之自觉活动为知为即能彰显并定住性之主宰义心即是性即是主宰主观地说此亦是本人者也。胡五峰《知言》云气之流行性为之主性之流行心为之主。前句是客观地说本天者也后句主观地说人者也。性之流行心为之主此通阳明所说凝聚之主宰而言则谓之心也。性之所以能流行而成其为性全心为之主”。故胡五峰又云心也者知天地宰万物以成性者也。”“心为之主”,此主即是心之自觉活动能彰显而形著之以成其为性成性之成是形著之成故其为性之主亦是形著之主。心性之别只是同一实体之主、客地说之异。象山、阳明、五峰、蕺山皆如此理解唯阳明虽亦如此分说性与心两字眼然彼与象山同亦是特重心体知体只就良知说而且亦是一说便说到极并不分别地特说性天之尊性天只是捎带着说良知即是性体即是天此其所以为心学亦为显教也蕺山归显则必先特设性天之尊分设心性以言形著关系以及自觉与超觉之关系见此心之妙而心之与性不可以分合言”,而总归一也。及其总归是一则与心学亦无以异矣故吾在与性体中说此两系为同一圆圈之两来往而可合为一大系也。虽可合为一而在进路上毕竟有不同是故义理间架亦不同一为显教一为归显于密也。由以上两面既与伊川、朱子不同又与陆王不同而见其为一独特之间架故我总说宋明儒当分为三系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无言之言
后一篇:生活品质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