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龙溪《致知议略》原文

标签:
思考文化杂谈 |
分类: 思考 |
徐生时举将督学敬所君之命,奉奠阳明先师遗像于天真,因就予而问学。临别,出双江、东廓、念庵三公所书赠言卷,祈予一言以证所学。三公言若人殊,无非参互演绎,以明师门致知之宗要。予虽有所言,亦不能外于此也。
1.综纲
(1)夫良知之与知识,差若毫厘,究实千里。同一知也,如是则为良,如是则为识;如是则为德性之知,如是则为见闻之知,不可以不早辨也。良知者本心之明,不由学虑而得,先天之学也。知识则不能自信其心,未免假于多学亿中之助,而已入于后天矣。
(2)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发而中节之和,此是千圣斩关第一义,所谓无前后内外浑然一体者也。若良知之前别求未发,即是二乘沉空之学;良知之外别求已发,即是世儒依识之学。或摄感以归寂,或缘寂以起感,受症虽若不同,其为未得良知之宗,则一而已。爰述一得之见,厘为数条,用以就正于三公,并质诸敬所君,且以答生来学之意。
2.条举
(1)独知无有不良。不睹不闻,良知之体。显微体用通一无二者,此也。戒慎恐惧、致知格物之功,视于无形,听于无声,日用伦物之感应而致其明察者,此也。知体本空,着体即为沉空;知本无知,离体即为依识。 (2)《易》曰“乾知大始。”乾知即良知,乃浑沌初开第一窍。为万物之始,不与万物作对,故谓之独。以其自知,故谓之独知。乾知者,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七德不备,不可以语良知,中和位育皆从此出。统天之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者也。
(3)良知者无所思为,自然之明觉。即寂而感行焉,寂非内也;即感而寂存焉,感非外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几之微也。动而未形,发而未尝发也。有无之间,不可以致诘。此几无前后,无内外。圣人知几,贤人庶几,学者审几。故曰:几者动之微,吉之先见者也。知几故纯吉而无凶,庶几故恒吉而寡凶,审几故趋吉而避凶。过之则为忘几,不及则为失几。忘与失所趋虽异,其为不足以成务均也。
(4) 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未尝复行,正是德性之知。孔门致知之学,所谓不学不虑之良知也。才动即觉,才觉即化,未尝有一毫凝滞之迹,故曰“不远复,无只悔”。子贡务于多学,以亿而中,与颜子正相反。颜子殁而圣学亡。子贡学术易于凑泊,积习渐染,至千百年而未已也。先师忧悯后学,将此两字信手拈出,乃是千圣绝学。世儒不自省悟,反哄然指以为异学而非之。夜光之珠,视者按剑,亦无怪其然也。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言良知之外别无知也。鄙夫之空空与圣人之空空无异,故叩其两端而竭。两端者,是与非而已。空空者,道之体也。口惟空,故能辨甘苦;目惟空,故能辨黑白;耳惟空,故能辨清浊;心惟空,故能辨是非。世儒不能自信其心,谓空空不足以尽道,必假于多学而识以助发之,是疑口之不足以辨味,而先漓以甜酸,目之不足以别色,而先泥以铅粉,耳之不足以审音,而先淆以宫羽,其不至于爽失而眩聩者几希矣。
(5) 学,觉而已。自然之觉,良知也。觉是性体,良知即是天命之性。良知二字,性命之宗。格物是致知日可见之行,随事致此良知,使不至于昏蔽也。吾人今日之学,谓知识非良知,则可;谓良知外于知觉,则不可。谓格物正所以致知,则可;谓在物上求正,而遂以格物为义袭,则不可。后儒谓才知即是已发,而别求未发之时,所以未免于动静之分,入于支离而不自觉也。
(6)良知无奇特相,无委曲相。心本平安,以直而动。愚夫愚妇未动于意欲之时,与圣人同。才起于意、萌于欲,不能致其良知,始与圣人异耳。若谓愚夫愚妇不足以语圣,几于自诬且自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