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2020-05-03 22:36:46)
标签:

生活

思考

文化

杂谈

分类: 思考

今天是五一小长假第三天,闲暇时依然读心性之学。无事袖手谈心性,全靠静默澄心之独悟对于陆王与程朱,更欣赏陆王,不但因为其践履工夫与内圣之学更本质相关,更因为其阳刚挺拔,有圣贤之志,才有生命不滞的动力,把人生变为精进不息的无限过程,皆不可息;有生命人格的大气象,才会欣趣于个人永恒之福的无限热情,精诚恻怛,有真我的呈露。今天把蔡仁厚先生对于象山学的简述记录一下。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一、象山学是孟子学

陆象山自述其学因读孟子而自得于心。他征引孟言开口即得左右逢源对于孟子义理之熟可谓古今无匹。山之学只是先立其大”,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伸展、一心之遍润”,真是简易直截。但要讲陆学却又甚难。因为他没分解他要做的分解孟子早做过了。他只是根据孟子而讲实理、讲实学以抒发他的实感、实见。他直承孔孟以圣道自任。对手当时的士习与学风曾有两句极为中肯的话愚不肖者之蔽在于物欲贤者之蔽在于意见。从蔽于物欲意见的风习中透出文化真生命、真精神以拯救知识分子拘蔽而又虚浮的心灵便是象山毕生志业的中心点。而象山学的基本纲维亦正是从这个中心点而挺显出来。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二、辨志、辨义利

”,是行为发动的究竟根源所在。辨志”,就是要遮拨物欲、拆穿意见使世俗的名衔地位官爵权势皆攀附不上使是非善恶诚伪皆无所遁形而不能不在此究竟根源之地作一真正抉择以决定自己为学做人的方向途径。这就是象山的霹雳手段。

但辨志亦须有个标准利己或利人便是从道德意识中显发出来的简明直截的准衡。利己即是私、即是利利人即是公、即是义。所以辨志实即义利之辨”“公私之辨。象山说今人略有些气焰者多只是附物原非自立也。若某则不识一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科名、知识、富贵、权爵皆是物。附物只是依他力只是气熏炙、唯有立志者才能持守自立才有堂堂地做人的精神气概人首须自觉地做个人有此自觉而后才有道德意识之豁醒以分辨公私义利。

有人问象山的学生陆先生何以教人首尾一月先生谆谆只言辨志。又问何所辨义利之辨。——首尾一月言不离辨志辨义利可见象山不是据而讲学而是以来讲学的。他讲的是人学、是生命的学问。象山讲义利之辨讲得最精到最痛快的是在白鹿洞书院应朱子之约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据年谱记载当时天气微寒朱子听了而汗出挥扇还有感动流涕的。朱子离席言曰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又再三云熹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乃复请笔之于书后又刻之于石。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三、复其本心、先立其大

志是心之所之亦是心所存主。故各人之志亦唯各人自知。人何以能辨别自己所志者是义是利又如何能保证弃利而徙义此便涉及心与理的问题亦即本心的问题。象山说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心皆有具心人皆有是理心即理也。”“心即理的心乃是自具理则性的道德的本心。本心是天所与我者故心所存主之志自然与天地不限隔而可与天地相似。以是此与理为一的本心即是公、即是义决然不会是私与利。

但常人溺于利欲或意见而将本心遮断了只在利欲意见中打滚此便是象山所谓主客倒置”,“如在逆旅。因为利欲意见具后起的、外来的故为客为客者非主如在逆旅。必须突破利欲意见的关卡而直透到念虑发动处才能与主人(本心)接上头。此时主人便自会做主。主客分明义利自辨正如慧日澄空阴霾自消。所以志之辨处即是义利之辨而义利之辨的同时亦即是复其本心。本心既复理便从本心流出。如此自能志于义自能徙义而弃利。

要复本心自须有工夫是即所谓存养亦即养其大体”“先立其大。象山说盖心一心也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只存一字自可使人明得此理。此理本天所以与我非由外铄。明得此理即是主宰。真能为主则外物不能移邪说不能惑。心既然即是理自无理外之心亦无心外之理。存得此心即可明得此理明得此理即是复其本心。本心呈现便能自发命令自定方向以透显其主宰性而不移不惑。象山又说必深思痛省抉去世俗之习如弃秽恶如避寇仇则此心之灵自有其仁自有其智自有其勇私欲俗习如见睨之雪虽存之而不可得此之谓先立其大。人开端一念便弃去私意俗习以恢复本心之智仁勇此便是先立其大”。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四、心即理、心同理同

象山论学不常说”,因为心即是性心性不二乃孟子旧义亦是伊川朱子以外所有宋明儒者所共许之通义。象山直下从明本心、先立其大入手故其学只是一心之朗现一心之申展一心之遍润。而所谓心即理也”,更表示宇宙人生通而为一。 他说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耳。又说宇宙内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天地化育万物是宇宙内事。赞天地之化育以使万物各得其所、各遂其生是人分内事。若推进一步究竟而言则宇宙之化育即是吾心之化育。故象山又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此心同此理同也。上下千古东西南北之人皆同此心同此理。这心同理同之心是超越时空之限隔、绝对的普遍之心。吾之本心既与宇宙不限隔则此与宇宙通而为一的心即是天心即是天理此之谓心同理同。

    象山以为今之学者只用心于枝叶不求实处。孟子云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心与天同即是心与理一。故又曰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斯理。盖理由心发满心而发则此理充塞宇宙。理盈满于宇宙亦即是心盈满于宇宙。此心与理既不容有二则存心明理之道亦甚简易。故象山云根本苟立保养不替自然日新。”“存心即是明理。”“宇宙自有实理所贵乎学者为能明此理耳。此理苟明自有实行自有实事。德则实德行则实行。

象山所谓实理亦即阳明所谓良知之天理。这天所与我、心所本有的理是有根的、实在的故曰实理。实理显发为行为即是实行”;表现为人伦日用家国天下之事即是实事”;得之于心而凝为孝悌忠信等即是实德。象山常说天下学问只有二途一途议论一途朴实。他自称其学为实学、朴学”,并说千虚不博一实吾平生学问无他只是一实。由实理流出而为实行实事此便是陆学精神之所在。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五、朱陆异同的症结

象山与朱子的异同800年来一直喧腾众口而真能得其实者盖寡矣。一般虽亦知道朱陆异同的中心点是落在性即理心即理的问题上但大家对于这两句词语的实义却又不能得其确解只管把性即理心即理看做是单纯的对立仿佛这一字之差真成水火之不相容。事实上陆王同样亦讲性即理”,只是程朱(此指伊川与朱子明道不在内)不能讲心即理耳。因为朱子所理会的”“”“”,不但与象山不同与整个儒家传统之大流皆有歧异。

在朱子”,是实然的心气之心不是超越的道德的本心。”,是与心相对为二的性不是本心即性、心性是一的性。”,是割离了心义、神义、寂感义的只存有而不活动只是理”,而不是心神寂感融而为一的即存有即活动的理。总之朱子不解孟子的本心而以心属于气故以为不是理才是理(而且只是理)而象山直承孟子本心即性之义故不以朱子为然而以为不但性是理心亦是理所以便直接举示心即理。据此可知朱陆异同的症结只在于心性是否为一这个关节上。若本心即性、心性是一则朱陆之学自可会通若朱子学中心性为二的分解无所改变则朱陆之不能会通便是义理上之必然与定然。至于其他像博与约”“太简与支离”“尊德性与道问学等的问题却可以一—疏通以解其纠结并不是两家异同真正的焦点。

象山直承孟子,言“心即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