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到“孩子”的转换

标签:
生活思考杂谈 |
分类: 生活 |
又是星期一,属于紧锣密鼓、马不停蹄的日子。有按部就班的例会,还有各种俗务。而对于我,最重要的依然是做着安安静静的工作,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工作。继续完善上海的小学品德活动册,以及答案的书写。最明显的感觉是似乎写着写着,有一种智慧老人与纯真孩童的转换的错觉。因为活动册的答案是给老师看的,而答题的是小孩子。所以要以“智慧老人”的口吻,与教师分享如何教,然后以纯真无邪的孩童视角,写出孩童如何答。这是一件挺有趣的工作,也很有挑战。老人说话像寓言,孩子说话像童话;老人言说的是哲学,孩子吐露的是诗歌。还好吧,我喜欢做“无中生有”的创意的文字工作,虽然有时觉得自己还需要不断提升,可是就现状来说,似乎好像差不多,这种大而无用、劳而少功,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工种,书写眼睛看不到的东西,我还是适合并胜任的吧。不过,今天杂事缠绕,还有送审报告、封面等杂事联系,还有一本稿子写意见等,所以,灵感不如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时那样闪耀,缺少了些许活泼灵动,不过也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记录几处从“老人”到“孩子”的转换的书写吧。
整体而言,本书中所有“生活七彩园”中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个性化。蕴含的逻辑也很简单:在互动交流中,把每一个小学生当做独特的成长中的个体来对待。通过倾听他们的心声,引导他们自我发掘和自我掌控自己的行为与生活,成为自己的主人。我们在陪伴与引导中,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学生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看待自己,这样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良性状态。
1.想一想:妈妈为儿子做了哪些值得表扬的事,妈妈还会在便签里写些什么?请你试着补充。
2.说一说:从出生到现在,父母是如何关心我们、照顾我们的?我们该如何回报他们?
这两个题目具有开放性,可以从父母对自己衣食住行的照顾、喜怒哀惧等情绪的安抚、学习上的辅导督促、立身处世上的谆谆教导等方面谈。根据自己具体的生活体验,情真意切、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而言,本书所有“反思小空间”栏目的内容,具有引导学生反求诸己、切己自反的性质,在静默的克己省察之中,更有利于道德意识的培养。所以,为了对学生的想法更加关注和深入,我们教师要同样细心地对待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行为。这包括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用词会对学生的感觉和行为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我们让学生反思的都是关于挫折、压力或两难情境下的经历,相信每个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经历这些讨厌的经历,无论大事小情,我们各自都有应对的方法,有时成功,有时失败,甚至有时事与愿违、力不从心。但无论怎样,教师如果能够了解自己的优点、焦虑和苦恼,并找到应对的方法,那么就会更好地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学生努力前行,不畏挫折,即使犯错也不被错误打倒,不迁怒,不贰过,努力做到更好。
本题具有开放性。设身处地,首先想到小惠作为与自己一样的小学生,同样爱玩爱淘气,会犯小错误,知错能改,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其次,懂得妈妈批评自己的时候,也尽量准确地描述情况,不急不躁,是妈妈想让小惠以后做事也要有规有矩,不感情用事。自己要好好听妈妈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才会更好地成长。最后,反思是安安静静地自己对自己所作所为进行思考,每经历一件事情,自己总能从中学会一些东西,获得一些教益,这样会让自己给自己制订内心的规则,让自己遵守并做到,感受到成长的力量。
还有就是,还得教孩子如何当班长。这也是有趣的悖论了,安安静静徜徉书海甚至空中楼阁,对当“领导”毫无志向的人,告诉孩子“理论”上如何做一个好领导。也是考验活泼的想象力了。
如果你是班长,发现同学们有以下行为,你会如何安排或处理?请说明理由。
1.
2.
3.
4.
今天做还为一本练习册写了意见,练习册改得挺好的,题目也清新活泼很多。便给一个“良好”,希望在不断努力改进中,我们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