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为什么苏格拉底说自己“一无所知”

标签:
读书思考文化生活 |
分类: 思考 |
开始着手写“百年教科书”课题论文,仅仅一个小问题的探讨,需要贯穿百年书籍的变迁,让我在浩如烟海的各个版本庞杂的书中望而生畏,但同时却收获了深刻的智慧与认知,懂得了古希腊最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由衷话语:世上我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一无所知。唉,沿着苏格拉底的思路,看看为什么他说自己“一无所知”吧?
原来,苏格拉底喜欢德尔斐神庙中那句古老的神谕:“认识你自己。”据说这句话是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神本人所说。还传说有一位认识苏格拉底的人问神谕:“谁是雅典最有智慧的人?”神谕回答说:“苏格拉底。”这个回答让苏格拉底吃惊不已。为了证明神谕的真意,苏格拉底投身于一项古怪的事业,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这项事业说来倒也简单,就是成天向雅典市民提问,无论是身居高位者还是社会地位卑微的人,无论是军人、艺术家还是普通的手艺人,和他们一起讨论他们所给出的答案,看看是否有比自己更智慧的人。经过长年的提问、辩论,苏格拉底得出结论:“其他的雅典人和我一样,也对真理一无所知。但是,他们连自己一无所知这一点都没有发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确比他们要更有智慧一些,因为我至少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他们则自以为有所知……这样看来,相对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而言,我确实在自我认识方面要略胜一筹。因为我毕竟知道自己是无知的,而其他人却没有察觉到自身的无知,反而自我感觉相当良好。”西塞罗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指出,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人间,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对人类社会和人间生活面临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的哲学家。当然了,苏格拉底的“结论”直接伤害了其他人,特别是其他人的虚荣心。用他自己在法庭上辩论的话语说就是“我的这些考察使自己四面树敌,引来极为恶毒和固执的诽谤”。
或许,我们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会质疑:苏格拉底纯属“没事找抽型”。神谕说你最智慧,你还非说自己一无所知,你自己一无所知也就罢了,还必须证明其他人连“一无所知”都不如?这岂不是炫耀?!按照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他并没有“不聪明而自以为聪明,不知道而自以为知道”,以此为准,就是他胜过其他人的地方,如果他声称自己在任何方面都比其他人聪明,那么就和他们一样了。当然,苏格拉底完全清楚,无论是他自己,还是任何其他雅典人,都还是知道一些具体事情的:比如,每个人都知道怎么说话;又比如,下雨的时候应当在屋檐下躲雨。鼻子发痒的时候会抓挠一下;如此等等。没有人不知道如何咀嚼食物,也没有人不知道如何饮水。苏格拉底一一证明道:木匠知道如何制作椅子和桌子,厨师知道如何做可口的饭菜,雕塑家知道如何雕刻出美丽的塑像……这样看来,包括苏格拉底自己在内的每一个雅典人都知道某些事情。那他又怎么能说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而其他的雅典同胞连这一点都不知道呢?“我说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稍作停顿,接着说道,“是因为实际上我所有的知识都是琐碎的,只是用来摆脱一时的困境或消遣自己而已。但是,我并不知道所有事物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唯一不可或缺的一条:人应当如何生活?如果我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那么知道这或知道那又有什么用呢?这就好比:我为自己善于走路或跑步而感到自鸣得意……但却对我从哪里来、该往何处去一无所知。在这一点上,我想我的雅典同胞们也和我一样,他们也不知道应该如何生活。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所见,像其他人那样行事而已,而对于这种做法从根本上是正确还是错误却并不知晓。他们也不会独立地思考这件事,而只是满足于重复他们的父母和祖父母曾经的所作所为而已;其他一些人则宁可选择模仿那些最富有的人从某个角度讲,姑且算他们富有吧;模仿那些好吹牛的人和粗野的人,因为他们错误地将虚张声势同真正有力量的强者混为一谈。还有一些人每时每刻都只听从自己变动不居的念头,他们只是想随心所欲地行事:这一刻胡吃海喝一番,直到撑破肚子为止。然后开始倒头大睡,管他明天是否洪水滔天。总之,每个人都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自认为十分聪明……正因如此,德尔斐神庙中的神谕才会说,我,苏格拉底,尽管一无所知,却是所有人中最有智慧的。”
此处还是穿插一段叔本华对人类知识的尖刻话语,书读得越多,对此领悟会愈深刻,尽管这段话忠言逆耳:
人类各种各样的知识,其绝大部分永远只是存留在纸页上、书本里——这些也就是人类的纸上记忆。只有一小部分是在某一特定时刻在某些头脑里存在。之所以是这种情形,原因特别在于人生的短暂和无常,除此之外就是人的惰性和追求享乐。每一代人都像匆匆的过客,从人类的知识宝库中也只拿到了自己所需的分量。很快,这一代人又告完结了。接下来是新的满怀希望的一代:他们一无所知,一切只能从头学起。同样,他们学到了自己所能学到的东西,或者,掌握了在自己短短的一生旅程中所用得上的知识,然后,人生又告谢幕了。所以,如果没有书写和印刷,人类积聚的知识可就遭殃了!因此,图书馆是人类唯一可靠、长久的记忆,人类单个成员的记忆都只是相当有限和欠缺完美的。正因此,大部分的学者都很不愿意别人检查、核实自己的知识,就好比商家不会喜欢客人检查、核实账单一样。人类的知识在各个方面都是一望无际。对于应该知道的大概知识,我们个人甚至还没了解到千分之一。
既然,各个学科已经覆盖了如此之大的范围,谁要想在学问知识里有所点滴“成就”,就只有埋首于某一专门学科,对其他的知识就无暇顾及了。这样,他虽然可以在自己的专科领域里超过泛泛众人,但在除此之外的其他任何方面都与普罗大众没有两样。这样,我们就将看到学者们在自己专业以外,完全就是笨蛋和呆子。总的来说,这样一个专科学者就类似于这样一个工厂工人:这个工人一辈子就是制造一些特定的螺钉、钩子、把手一一这些是制造机器或者设备所需的—除此之外,再没有做过别样的工作。这个工人当然在特定专项工作中达到了异常熟练的程度。我们也可以把这一专科学者比之于只呆在自己家里、从来不曾迈出过家门的人。这个人对自己家里的一切都很了解,包括每一细小的台阶、每一隐蔽的角落、每一根横梁,就像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敲钟人卡西莫多对整个圣母院的了解。但一踏出家门,一切就都是陌生和不了解的。而真正的人文教育却绝对要求多方面的知识和对事物的总体了解。一个更高意义上的学者因此当然应该是有着全面、统揽的知识。如果还要想成为哲学家,那在他的头脑里,最偏僻、最尖端的人类知识都得联系起来,因为—这些知识又能够在除此之外的哪里可以联系起来?第一流的思想者从来就不会成为一科的专家。对于这样的思想者来说,整个的存在就是一道难题,而对于这一难题,每一个思想者都以某一方式方法为人类提供新的解答。这是因为配获天才之名的人,只能是那些把事物的整体、事物根本的和普遍的特性作为自己的课题,并为此课题作出贡献的人,而绝对不是把自己一生都花费在试图解释事物间某些专门、特殊联系的人。
或许吧,所有关于西方哲学的这一切,都始于一个特立独行、热衷提问的人——苏格拉底。可是,为什么苏格拉底不仿效其他哲人,像拥抱新娘一样拥抱孤独,自行思考,他为什么与众人探讨的?因为在苏格拉底看来,讨论、论辩,是一个人和其他人之间平等、自由而开放的对话。换言之,一个人可以独自一人的情况下发现数学公式、发明个电灯、仰望下星空。但是,要想知道人类到底是什么样子、什么是他们认为好的东西、什么是他们认为坏的东西、社会生活最好的形式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除了与自己相类似的同伴交流之外,别无他法。我们可以不向任何人提问的情况下,最终知晓事物如何运转,但毫无疑问,只有通过提问与他人探讨才能获得关于人类是什么样子的看法,进而也才能获得关于我们自身是什么样子的看法。哲学不仅仅在于理解客观事物,也在于理解人类自身,因此,无论一个人有多么高的智慧,他都不可能在不与他人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情况下,独自进行哲学思考,特别是更深刻地认识“我是谁”。当然了,苏格拉底觉得自己“一无所知”,还在于他和人们进行的对话中,什么结论也没有得出,除了十分重要的一条,那就是:应当继续思考、继续讨论。
让我们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一次吧,一般人满腹经纶但藏而不露,而且其他人是有知还是无知,同自己又有什么关系呢?道理很简单:苏格拉底相信,没有人可以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有所知。他相信,如果我们知晓某个东西,那一定是大家共同分享这个知识,既然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社会中,我们就不得不以一种社会的方式来认知……我们称为哲学家的那些人,并不是一个更高的阶层或一个神秘的宗派,而是和其他人一样平等地认知。唯一的区别在于,哲学家们觉醒得更早:他们更早地意识到,那些我们自以为知晓的事物,我们其实并不知晓。更因此希望对这种无知作出补救。什么是哲学家?那就是那些将他们的同类也当做哲学家、并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他们也产生质疑和理性思考的愿望的人。苏格拉底认为,为了能够过一种好的生活,必须拥有德性。什么是德性?德性是一种力量(用以克服困难、战胜险阻)与才干的混合,以便在任何一种情况下,都能知道怎么做才是最好。苏格拉底深信,德性应当与知识有关,与理性有关,而不是与常规、模仿、一时心血来潮的念头或只知重复长辈意见的传统有关。这么说的依据何在?依据就在于,没有人会故意犯错误。如果你看见我网球打得很糟,你不会认为我其实非常擅长打网球,只是故意打得糟而已。相反,你会认为,我就是不会打网球。过一种不好的生活也是同理:或许某人自认为很聪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实际上却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我们把过一种真正适合我们的生活叫做生活得“好”。因此,剩下来的就是思考:什么才恰好是适合我们的那种生活方式。设想一下,我们通常认为合适的和值得向往的东西是什么?这其中应当有美、勇气、快乐、财富等。可是,我们真的知道上述每一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吗?又有谁会知道?尽管成为一名好的网球运动员、吉他手或教师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最重要的是成为一个好的人,一个能以恰当方式生活的人。没有人可以在不认真思考什么才是人的生活的前提下,知道如何过一种好的生活。
最后,有点悲剧的是,对于让全体公民达致理性的渴望,在苏格拉底被判死刑时有了着落。最后他还是一无所知(唯一所知或许是德性是教不会的?)他对自己的一生实践到后悔也感到有趣,“我们是多么愚蠢的儿童啊!”这就是一位伟大的哲人“一无所知”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