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紫禁城的面纱(五)

标签:
紫禁城武英殿故宫藏书画展 |
分类: 有多远走多远 |
由于展厅中不许摄像和拍照,所以只能把讲解的部分内容从网上摘录一下:
画家采用虚实相对的对角线构图,高三层的岳阳楼被安排在画幅的左侧,而于右侧留下一片空白,巨壑空茫,远山一带,取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诗意,整幅笔法秀劲细密,巧妙地把直线、横线、斜线、弧线等各种线条有机地结合,通过轮廓的轻重,线条的疏密,清楚地交代出楼阁远近纵深的层次感和“向背分明”的体积感,比例构造准确合度,飞檐、梁柱、斗拱、围栏等细节描写具体而精致,让观者有几可走进画中之感。舍弃设色而纯用白描的表现手法,使得画面虽千繁万复却不显阻滞拥塞,盈尺之间,明洁素雅,美仑美奂。其精整工细的线描,正可谓“细若蚊睫,侔于鬼工”,这种纯以墨笔白描界画建筑的手法到元代以后已成为绝响,以至于清人李佐贤误以为此图是宋人所为:“《岳阳楼图》,界画精巧,飞阁层檐,一丝不乱,楼中人物,纤悉具备,殆类鬼工……此等书画,乃宋人绝技,元明以后,已成《广陵散》矣。”
此幅右上以蝇头小楷题写《岳阳楼记》全文,这些题字同样“小如蚁目”、“细若标针”,与其细密的画风相和谐,同时补充了画意,增强了作品的文学性和抒情效果,这也是夏永对中国古代界画发展的一大贡献。
此图是根据三国(220--265年)魏人曹植所写《洛神赋》而创作的故事画。画面开首描绘曹植在洛水河边与洛水女神瞬间相逢的情景,曹植步履趋前,远望龙鸿飞舞,一位“肩若削成,腰如约素”、“云髻峨峨,修眉联娟”的洛水女神飘飘而来,而又时隐时现,忽往忽来。后段画洛神驾六龙云车离去,玉鸾、文鱼、鲸鯢等相伴左右,洛神回首张望,依依不舍,一种无奈离析之情显现画面。
此图分段描绘赋的内容,构图连贯,主要人物随着赋意,反复出现。设色浓艳,画法古拙,山石树木钩填无皴,“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系初唐以前画风。引首有清高宗弘历行书“妙入毫巔”。卷后有元赵孟頫行书《洛神赋》、李衎、虞集、明沈度、吴宽诗跋均伪。又乾隆诗题。钤“明昌”、“禦府寶繪”、“群玉中秘”、“明昌禦鑒”及清内府乾隆、嘉庆、宣统诸藏印。
此图不书《洛神赋》文,亦无名款,从画法、绢、色等方面研究,当为宋人摹本,但画风仍存六朝遗韵,其原本传为顾恺之所作。
本幅无款署。左下方钤 “王仲玉印”。
画幅上部隶书录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之辞赋名作《归去来辞》全文。下部绘陶渊明像,其手持长卷,目视远方,宽大的袍袖随风飘动,形象潇洒飘逸。画像用白描法,主要以淡墨勾画,其中偶施浓墨。五官以细线勾勒,刻画出人物从容安详的神态。衣纹线条以中锋、侧锋交替使用,具婉转流畅之势。作品以极简的笔法和构图表现出陶渊明辞官归隐无官一身轻后的愉悦神态及其一代名士的不凡气质。
绕了三大殿一圈,回到武英殿,正好讲解也结束了。大人孩子们似乎还在回味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