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电视剧《牟氏庄园》曾在北京卫视热播,该剧以山东栖霞县牟家庄园的兴衰成败为故事主线,讲述从民国到抗战爆发,牟氏庄园在女当家姜振帼的掌管下历经大小风波,依然屹立不败的传奇故事。

这次回烟台之前,豆妈就在网上查到牟氏庄园离烟台市不远,打算趁春节回去顺访一下。果然回去一问,庄园离烟台市只有一小时车程。说去就去,正月初二,别人都在串门拜年,我们也打点行装,给大地主拜年去了。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牟氏庄园,坐落于“胶东屋脊”栖霞市城北古镇都村(霞光三路北首),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全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性的封建地主庄园。整个庄园建筑结构严谨,紧固墩实,雄伟庄重,是一处具有胶东民居特点的套院式建筑群体,分三组六院,大门、客厅、寝楼、作坊、粉仓等构成多进院落,现占地两万余平方米,被誉为“胶东民俗博物馆”、“百年庄园之活化石”、“传统建筑之瑰宝”、“六百年旺气之所在”,并有“中国民间小故宫”之称。

牟氏庄园的先祖,是湖北省公安县人氏,前人先是跨越长江,由南而北到此做官落户,经数代单传后,终得开枝散叶,繁衍生息,融于北国,并逐渐积富买地,扩展势力,成就上世纪20年代几乎是全国最大的地主庄园。
庄园东忠来客厅有一幅画像,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就是庄园的第一代主人牟国珑。康熙年间,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据栖霞县志记载,由于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能为黑暗的官场所容,罢官后回到栖霞隐居归田,购买了100多亩土地。从此,远离朝堂,专心于土地经营,牟氏庄园的黑漆大门上这副“耕读世业,勤俭家风”的金色对联,就是牟国珑告诫后代要勤奋读书,却不要为官的家训。
牟国珑去世时,拥有土地不过百余亩,三代以后,牟家已经成为了当地的第一大土财主,但是庄园并不算大,土地也不过千余亩,这和后来牟家拥有的6万亩土地和12万亩山岚,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这一切的变化,几乎都是在牟氏庄园的第四代主人牟默林的身上发生的。
光绪十五年,栖霞县下了一场大雨,洪涝灾害让农民们整整一年颗粒无收,县志上记载那一年,百姓为了活命,竟然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又加上清政府不免百姓的粮食赋税,老百姓几乎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境地。牟默林没有想到,这竟然成为了牟氏家族急速发展的天赐良机。牟墨林就打开粮仓,以粮换地,一开始是一斗粮,换一亩地,到后来几升换一亩地,到最后了,一升就可以换一亩地,从1000亩很快就到了4万多亩地,客观上他确实是救活了这一方的百姓。主观上牟墨林也是为了发家,发家使土地急剧的膨胀。

4万亩土地几乎是当年栖霞县土地的十分之一,牟家成为有史以来中国北方地区拥有耕地和拥有粮食最多的大地主,从此,牟氏家族不断发展,到民国时期,牟家已经拥有土地6万多亩,年收入粮食已经达到330多万公斤。为了储藏这些堆积如山的粮食,穆氏家族在自己的土地上修建了多处大型粮仓。
牟氏家族在发家致富的过程中,不仅购置了大量的土地和这些土地上的房屋,而且购置了大量的山地,栖霞县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说法,在牟家土地的周围,山地接近12万亩都成为了牟家的私有财产。山中林海茫茫,如今这些山地盛产各种水果,著名的烟台苹果就主要出自这里。牟家山地里的树木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但是有一个与此有关的故事至今仍然广为流传,有位财主叫丁百万,在栖霞的邻县龙口也是富甲一方的人物,对牟家的财富一直深表怀疑,有一次,牟墨林到他家做客,丁百万鄙夷的看着朴实装扮的牟墨林,扬言自己可以买下整个龙口,看到他的傲慢和对自己的鄙夷态度,牟墨林忍不住说,咱俩个赌一把怎样,你如果能在我山林里的每棵树上都挂上一枚铜钱,我就把这些山林都送给你怎样,丁百万顿时哑口无言。

过去的几十年,在这座神秘庄园里,工作人员先后六次发现了大量的银元宝,这些银元宝隐藏在庄园的各个角落里,而且极为隐蔽,都是在对庄园进行仔细地维修时才无意间发现的。

看着这么大的银元宝,豆怎能不急眼啊!
为了使庄园不受破坏,只要庄园一旦受到侵犯,牟氏家族成员就撤出庄园,这样就减少了庄园建筑和财产的破坏程度。清朝同治年间,捻军打进栖霞,数千捻军进驻牟氏庄园;民国十八年,无极道徒攻打栖霞,也曾经有数千人进驻庄园,牟氏家族都没有进行过多的抵抗,而是举家外逃。
牟氏家族逃跑后,大量的财产难以带走,他们只好把这些财宝藏在了庄园各个隐蔽的角落里。在牟氏庄园内发现的那些银元宝就是牟家为了保存大量财宝而想出来的一种逼不得已的办法。1979年在日新堂地下发现的这批银元宝共有五十锭,而其中只有一枚元宝铸有官印,说明其他的元宝都是牟家自己制造的。

牟氏庄园的主人为了鼓励工匠把砌墙的石头磨好、磨平。每一个工匠在做工之前,给他一定数量的铜钱,如果是磨平了,水磨的地方能对上,那么这个铜钱就可以装到腰包里,磨不平就得把铜钱垫上,小铜钱就得垫在这个缝里,所以这些石头之间不用灰粘合,却对得非常齐。这里的墙100多年了,最长的房体200多年了,还是坚固如初。

这幅寿字湘绣据说是牟家主人为了过60大寿,提前一年从湖南请来四位技艺精湛的绣女用一千多种颜色的丝线绣成的,那一年是1927年,所以绣了27朵颜色形状各异的牡丹花。这幅湘绣作品是我国现存刺绣作品中相当难得的一件珍品。

牟氏庄园在建筑上的奇迹数不胜数,其中不得不提的有独一无二的“三大怪”:一怪“穿堂门儿一线开”——即每个大院的客厅、堂屋都有前后门,而且全在一条线上,这便突破了栖霞农村“房门不得前后开”的老规矩;二怪“炕洞设在寝室外”——在中国北方,睡热炕多在炕前设洞口,为的是随时加草木燃料,但牟氏家族却别出心裁,让洞口设在寝室外,这样一来可以保持室内清洁,二是当仆人加燃料时不影响屋内主人的休息,三则可以防止室内火灾,可谓一举数得;三怪“烟囱立在山墙外”——纵观中国南北建筑,烟囱大都立于屋脊或檐坡上,但牟家总计近百个烟囱,却都用精致的石条托起,高高地从外墙伸出,且全以小方砖砌成,独立于墙体之外,如同小小楼阁,让人称奇。

还有著名的虎皮墙

虎皮墙是用形状各异、色泽不同的河卵石垒砌而成,工匠们巧妙地利用石材的不同形状和颜色,拼成了“制钱莲花图”、“莲生贵子”等图案,精美绝伦,叹为观止。

精美的喜饽饽

体会手工磨面

孩子们更喜欢学堂里的水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