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豆打乒乓球的事以前在博文中经常提到,在和豆一起打球的孩子当中,豆的“基本功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打球最‘贼’的”,杨教练如此评价豆。妈妈理解:豆的优势是打球用脑子。在一起打球的小伙伴当中,比赛时豆总是赢家。可是,基本功上不去,光靠小聪明是不能长久的。出了这个小圈子,豆可能就什么都不是。
爸爸发现,豆打球的姿势有问题。比如,豆打球时不握拍的右手总是下垂着,影响整体动作的协调和积极跑动。爸爸其实也是外行,没看出来的地方肯定还有。
妈妈也从双妈那里和卓恒妈妈那里得知,双双和卓恒学乒乓球时,教练对孩子一开始固定动作非常慎重,甚至嘱咐家长刚开始这段时间不要让孩子和别人打球,也不要陪练,怕孩子的动作变形。但豆的杨教练从未让我们注意这些,在我们最开始想一对一上课时,他还告诉我们刚开始没必要,先跟着上集体课吧。平时总安排小伙伴之间互相打,甚至还安排豆跟负责看馆的大爷大妈打,根本没有怕动作变形之嫌。爸爸妈妈都跟杨教练提过豆的姿势问题,可是教练好像并不以为然,豆说教练也没怎么要求她。昨天妈妈又跟教练提起这件事,教练说他觉得文体都不用那么严格。也许是教练的观念不同?
周日上午,豆的姑姑出差来北京了。姑姑也学过打乒乓球,豆自然不放过过招儿的机会,拉着姑姑又去乒乓球馆打球。妈妈在一旁陪着,馆里人不多,一个年轻女教练和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子引起了妈妈的注意。她们打得实在太好了,球速嗖嗖的,男孩子发球时把球抛得高高的,下旋着搓过去。教练太专业了,教练话不多,只是简练地发出指令指导。我不太懂,说打得好、专业,只是看着俩人像体校的感觉一样。他们休息时,我主动跟男孩子的爸爸打招呼。男孩子爸爸告诉我,孩子练了五年多了,而跟着这个教练打了两年多了。这个教练是带JS校队和兴趣班的,周末还在DD开兴趣班。越早开始专业训练越好,男孩子跟这个教练的时候也纠正了一些动作,如果开始早,就不用那么费劲纠正动作了。妈妈和女教练也聊了几句,周末都在一个馆里打球,教练之间也互相都认识。女教练说,她工作日傍晚都在JS学校(离我们这里骑车10分钟路程)开班,周末一对一的孩子都是班里的孩子,外面的孩子不接受。她看了一眼豆,知道豆是跟杨教练打球的。在她眼里杨教练班里的孩子打球就是大众娱乐,上不了台面,玩玩儿而已,如果不想怎么样,就玩玩儿吧。
妈妈终于意识到,打乒乓球和弹钢琴一样,讲究别学歪了。忽然想起来,几个月前妈妈去接豆时,一个不认识的教练主动跟妈妈谈过几句话,先是像发现了一个好苗子一样地赞扬豆有打球的潜力,应该好好培养,然后点拨妈妈孩子学球不要乱学,否则形成坏习惯非常难以纠正。当时妈妈听到有陌生人夸豆,光顾着高兴了,忽视了人家的善意提醒。
和姑姑打球回来,妈妈的心思开始活动了。
学东西当然要学专业,谁都会这样想。豆刚打半年,有问题应该也好纠正。
说实话,豆的乒乓球走到今天兴趣这么大,还真是要感谢杨教练。杨教练人不错,要求不严,还经常让孩子们之间比赛激发他们的兴趣,应该说达到了我们让豆打球的初衷:锻炼身体、稳定视力、多和小伙伴玩儿。可打着打着,无论教练还是馆里的其他人经常夸奖豆,妈妈是不是被夸晕了?忘了打球的初衷了?还是觉得既然孩子有这个条件,就不能耽误孩子,应该更上一层楼?
爸爸表示,之所以在这里打球是因为近(走路5分钟),方便,所以不会考虑去别的地方打球,即使那个地方离这里骑车只有10分钟也不去。这就意味着平时不能去JS学校打球,不太可能跟这位女教练打球了。另外,豆爸也看过这位女教练上课,他觉得这个教练比杨教练要严格,豆那么散漫不喜欢受约束的孩子受得了吗?
乒乓球馆里的教练很多,妈妈想肯定还有比较专业的教练,要不再观察观察,找找看?
豆跟妈妈提过她将来的愿望首先是当个乒乓球运动员,然后是写故事的作家,再然后是服装设计师。
妈妈只是听听而已,没想过豆真的会去当个乒乓球运动员。
豆是个特别随意随性的孩子,如果真按专业的训练方式,她愿意吗?
妈妈问豆,希望教练宽松一些但教得不太专业,还是希望教练专业但同时要求严格呢?
豆说,希望教练专业但别太严格了。
哈哈,好处都占着,有那么容易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