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胡同撞个满怀...

(2010-01-20 01:53:53)
标签:

石墩

胡同文化

学姐

帽儿胡同

汪曾祺

刘心武

校园

分类: 「往前走下去..」

 

  感谢学姐给了我这个假期打工的机会,我得以走遍整个北京城。不仅眼福和口福一起饱了,而且得以见到一枚牛人,并在他的带领下潜入老北京的胡同一探究竟。

http://s4/middle/61c5c7b847d886647c3d3&690

  今天,我们来到了鼓楼的帽儿胡同。帽儿胡同属北京市东城区交道口街道。东起南锣鼓巷,西至地安门外大街。北与豆角胡同相通,南与东不压桥胡同相通。明代称梓潼庙文昌宫胡同,因有文昌宫而得名。清代因有制帽作坊,改称帽儿胡同。帽儿胡同7号、9号、11号院,原为清末大学士文煜的宅园。13号院为冯国璋故居。35、37号院原为清宣统皇后婉容娘家、承恩公府,俗称娘娘府。45号院原为清代提督衙门。由此看来,帽儿胡同确实是个埋藏了很多故事的地方。

  进入牛人家里,最显眼的是正对着门的一排大书架。我大略看了下,从中国古代的《周易》,到柏拉图之类的哲学著作,应有尽有。桌子上摞着一堆DVD,据说是牛人自己拍的片子。书架上还放着几件古董,其中的一件上画着类似半坡鱼水纹式样的图案。还有一块化石,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是什么化石也已经看不出来了,但是仍然能看出层层堆叠的纹路,这不仅让人的想象飞得很远...

http://s2/middle/61c5c7b847d885934be61&690

http://s4/middle/61c5c7b8072f4090d30c3&690

  帽儿胡同里的人都爱喝茶,牛人也不例外。牛人招待我们的茶是上好的铁观音,用一整套精致的茶具,用他的话来说,这叫茶道。小小的杯子里装的茶,真的不够喝一口。牛人说,喝茶要品,一杯一杯的喝那是饮驴。由此看来,牛人是很会享受生活的一个人。http://s1/middle/61c5c7b847d88639f0a80&690

  http://s13/middle/61c5c7b8072f40e65d6dc&690

http://s10/middle/61c5c7b847d8891aa57b9&690


  牛人爱字画,而且有好多藏品。来之前我的学姐就告诉我,该牛人是很高深的一个人,但是我没想到他的藏品五花八门,上天入地无奇不有。某种说不出名字的动物的角,一把看不出年代的萧,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弄来的一盒大麻,甚至还有一只奇奇怪怪的动物,是活的,名字叫做龙猫。

  我从前只在宫崎骏的动漫里见到过龙猫,没想到这种生物真的存在。它长得既象兔子又像松鼠。牛人调侃说这是兔子和松鼠杂交的产物。我坐着一边和牛人侃大山,一边逗着龙猫玩。这小家伙,趁我不注意就把我一个手的指甲全部啃得精光...我要给它拍照的时候还躲到小窝里不出来,只得作罢了。

http://s8/middle/61c5c7b847d88c9af8c67&690

http://s8/middle/61c5c7b847d88ca613767&690

http://s10/middle/61c5c7b8072f4144df999&690

http://s4/middle/61c5c7b847d88d203f853&690

  在牛人的房间里,我发现了一张名片。这才发现牛人原来是某大剧院的编导,而且在社会上蛮有知名度的,当时那个仰慕之情就如滔滔的江水,表示将来有机会了一定要再次叨扰。
  牛人的家是典型的四合院,也就是传说中天价的房子。清朝的时候这里是大杂院,一个院子里住着好几家人。后来由于人口增多,也就增加了些别的建筑,但是仍能看出那些残旧的砖瓦上岁月留下的痕迹...

http://s16/middle/61c5c7b847d886ed8429f&690

  拜访完牛人,我便到胡同里转转。好几户人家门口的石墩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这种石墩被称作“抱古石墩”,据说是清朝的时候栓马用的,具体用途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石墩多用青石和灰石制成,上卧石狮,刻有花纹。常见的是“富贵牡丹”的图样,象征着人民对生活的希冀。还有的是轴对称纹样,应该只是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

http://s2/middle/61c5c7b847d8887a6cb51&690

http://s9/middle/61c5c7b847d888b091478&690

  中午,在牛人的带领下,我和几个老外一起到附近的一家餐馆吃饭。餐馆很小,但是很有情调,而且每道菜都是极品。尤其是白灼虾,那个味道真是让人难以忘记。老板说,这虾有一个人只能吃几个,吃得多了会腹泻。餐馆还有另外一个特色,他们不供应开水,只供应蜂蜜熬的梨汁。

  环视餐厅内部,基调是中国红。桌椅,装修均采用精良的红木制作,天花板上挂着传统的红灯笼,餐厅内不开灯,灯笼亮起来,仿佛是天上的星辰。由于餐厅内部不允许拍照,就没有照片了,很遗憾。不过站在餐厅内往窗外看去,可是别有一番洞天。

http://s4/middle/61c5c7b847d88a60b2c83&690

http://s6/middle/61c5c7b847d88ace41da5&690

  从照片里可以看到,正对着餐厅的就是传说中的鼓楼。怎么样,地理位置还算优越吧。

  紧接着,我和老外去胡同里取景,发现了另外一种景观,而且是活动景观。很难想象,在交通如此发达的今天,还可以看到人力车。这不仅让我想起了老舍的著作《骆驼祥子》里面的人力车夫。唯一的不同是过去的车是由人来拉着跑,而今天的车是由一辆自行车改装而成,车夫在前面骑着,游客坐在包厢里,可以看到沿途的风景。

http://s3/middle/61c5c7b847d88b519d802&690

  由于北京旅游文化近年来发展得如火如荼,政府也有意识地加强了对旅游景点的保护,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的东西还是保存的比较完好的,有的甚至精致得像一个园林。走进去乍一看,还以为自己回到了清朝,重温天朝上国的旧梦。

http://s10/middle/61c5c7b847d88db2979f9&690

http://s1/middle/61c5c7b847d88dbd81190&690

  看着这些红墙绿瓦,好像是绿色的风帆和红色的火焰,提醒着人们,有这么一个王朝曾经存在过,它为中国的建筑史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http://s13/middle/61c5c7b847d88dcde7fec&690

  这个看起来好像是一面鼓(天啊,请原谅我的浅薄学识),我在电视剧里曾经看到过击鼓鸣冤的时候就是击的这样的鼓。这个应该是一个仿制品,但是并不失古韵。我拿起侧边的缒,轻击鼓面,金属的质感回荡开来,仿佛是穿越了洪荒的声音,经荣辱,历沧桑,历史的感觉扑面而来。

http://s3/middle/61c5c7b847d88dd758f92&690

  鼓的正对面是三张红木的座椅。小巧的桌子摆着精致的烟灰缸,且侧面有龙纹装饰。几个老外对这个东东赞不绝口。正上方挂着唐寅的《桃花庵歌》。诗的前四句是:“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好一个怡然自得的形象!

  环视四周,真的有几株桃树。这个小隔间,不,倒不如说是一个小天井,真是一个闲适的地方,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气息和浓浓的诗意。

 

http://s10/middle/61c5c7b8072f41637d359&690

  墙上装饰的“四君子”熠熠绽放,仿佛向人们昭示着它们顽强的生命力。其实这也是常见墙面装饰的一种,而且是主人托物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吧。
http://s13/middle/61c5c7b847d88ded84c5c&690

  墙角梅花独自绽放,让人想起了王安石的《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由于距离较远,我无法过去一探究竟,只能拍下如此照片,留作纪念。

 

  时光总是匆匆,转眼间就到了晚上。我陪老外们买了茶叶,把他们送回宾馆,给学姐打电话交了差,就算完成了任务。其实,这不仅仅是任务这么简单。我懂学姐的心思,她是想让我趁着年轻多走多跑,开阔眼界,增长见闻。这次来胡同走访,除了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感受之外,还是有别的感受的。

  我中学时代的时候,曾经读过刘心武的《人在胡同第几槐》,里面的几句话让我印象很是深刻:城市的改变当然包括着拆旧与建新,拆建毕竟是一种活力的体现,而一个民族在经济起飞期的亢奋、激进乃至幼稚、鲁莽,反映到城市规划与改造中,总会留下一些短期内难以抹平的疤痕。汪曾祺在其《胡同文化》一文里也有如下概括:“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曾经是北京城市重要象征的胡同也存在着诸多缺陷:狭窄拥挤的四合院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大都市的生活,落伍于时代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交通不便,街区各种生活设施落后,公用服务跟不上,成为胡同和四合院难以根治的顽症;而扩宽街道,危房拆迁改造,莫不涉及胡同和四合院。胡同之没落,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虽然许多人留恋胡同,留恋曾有的岁月,怀念邻里情谊、大家庭般的温暖,但是这些温情都阻挡不了胡同的没落。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在逐渐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