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房子>人物 (杜小康 一)
(2013-05-12 21:02:50)| 分类: 共读之趣 |
草房子人物 (杜小康
杜小康的家境与众不同。
杜小康家是油麻地的贵族。房子是最豁亮也是最结实高大的,两扇红门,透着威严。杜小康家没有土地,只开着一间杂货店,众人都清楚杜小康家是全村的首富,过着油麻地人望尘莫及的日子。
杜小康是独生子,这在当时的农村也很少见,所以,油麻地的人常常戏谑地称杜小康为杜家大少爷。
杜小康的生活与众不同。
杜小康站在孩子们中间,就能很清楚地与别人区分开来,就像黑芝麻里的一粒白芝麻。就比如说这穿戴吧,油麻地的孩子们都上到六年级了也没有一个有皮带的,可杜小康在一年级时就有了,这似乎使他在解皮带撒尿的时候都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派头。再说穿衣服,油麻地一般家庭的孩子一年勉强只有两季的衣服,所以每到换季,不是冷着就是热着,所以不是样子哆嗦着就是满身酸臭味,只有杜小康有四季的衣服,所以杜小康既不会被凉意拴住心思,身上也只有一股很清洁的气味。冬天最显眼的也是杜小康,油麻地小学除了温幼菊,就只有杜小康一个人带口罩。而杜小康早已经习惯了这种与众不同,在他那里,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仿佛他天生就该是这个样子。
到四年级时,杜小康就更加与众不同了,那就是他有了一辆油麻地独一无二的自行车。
也许是富裕的家境造就了这样一个孩子,他似乎从一开始就觉得自己是鸭群里的白天鹅,所以杜小康做事也是与众不同的。
杜小康总能做成许多孩子不能做成的事。比如毫不担心孩子们会把镰刀用坏,在很多人不拿镰刀的情况下,一下子从家里拿出十几把镰刀分给大家,这固然有自己家开杂货铺的原因,但更多的是那种别人遇到困难时的慷慨之助。但杜小康并没有在意同学们感激的目光,也许在他看来这件事根本微不足道,是啊,如果你帮助了别人,又希望得到别人的感激,又炫耀以此带来的虚荣,这不是真正的帮助,充其量只是一种交换。
杜小康善于运用智慧。
《草房子》对杜小康着了很多笔墨,对于杜小康善于运用智慧的描写是用了桑桑做对比。第一件是学生们捡完麦穗回家时,发现一块桥板不见了,学生们没办法过桥回村。天很晚的时候驶来了毛鸭的船,但是因为毛鸭的脾气,任凭人怎么说毛鸭就是不肯帮这个忙,桑桑游到毛鸭的船上,想借助自己校长儿子的身份说服毛鸭没成功,只有杜小康,他爬上岸边的一棵树,只是对着毛鸭喊:“毛鸭,你听着,我是杜小康,你立即把船放过来,你还记得我们家墙上那块黑板吗?还记得那上面写着什么吗?
第二件事发生在冬天的晚上,桑桑带着一堆孩子玩“贼回家”的游戏不让杜小康参加,杜小康也不争辩,只是怏怏地走开自己坐到旁边的石磨上吹着口哨。但是等桑桑藏了一会儿出来后,发现小伙伴们都已经去杜小康家吃柿饼去了,桑桑自然不服气,他骨子里妒忌杜小康,于是用砖头偷偷的把杜小康家的大红门砸了一个坑。比起杜小康,桑桑的报复手段有些卑劣。
有学生在读到杜小康让桑桑骑自己珍爱的自行车的章节时,认为杜小康还是一个很大方的孩子,自己珍爱的东西肯拿出来与别人分享,而且不在乎别人对这件东西不经意的损坏,这又似乎不能仅仅用大方来形容,可我们一时也找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这样做的杜小康,高贵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中应该有很多元素,心胸坦荡,不因富贵而骄傲或许因该算是其中的一个吧!
《草房子》整本书很长,对人物的描写细致入微,或许是怕孩子们把故事读散了,作者很善于运用总结性的语句吸引读者,比如他说杜小康和桑桑有相似之处,那就是都善于奇思妙想,做事也敢作敢当。但五年级的时候,杜小康做的一件事严重得伤害了桑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