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学好古的河间献王——刘德
(2016-11-10 15:59:05)
标签:
刘德 |
分类: 通鉴随想 |
修学好古的河间献王——刘德
《汉书》 景十三王传.河间献王德
【原文】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
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
赞曰:昔鲁哀公有言:“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忧,未尝知惧。”信哉斯言也!虽欲不危亡,不可得已。是故古人以宴安为鸩毒,亡德而富贵,谓之不幸。汉兴,至于孝平,诸侯王以百数,率多骄淫失道。何则?沉溺放恣之中,居势使然也。自凡人犹系于习俗,而况哀公之伦乎!夫唯大雅,卓尔不群,河间献王近之矣。
【释义】河间献王刘德在景帝前元二年封王,研习学业喜好古事,从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从民间得到好书,一定要很好地抄录副本给书主,而留下书的正本,又加赐金帛以广泛招求好书。这样四方有道德学术的人不远千里而来,有的有祖先旧藏的书,大多也进献给献王,所以得到的书很多,与汉王朝相等。造时,淮南王刘安也爱好书,他所招来的书多半是没实用的。献王所得的书都是秦以前的古文旧书,如《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等书,都是经传说记,孔子的七十弟子所著论的书。献王学习举用六经,设立了《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习礼乐,亲自感受儒家的学术,所向所学必定以儒术为准。山东诸儒多随从而游。武帝时期,献王来朝见,奉献雅乐,答对三雍宫以及诏令策问三十多件事。就他所谈的道德学术,正合事理之中,文辞简约明晰。
献王在位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上奏朝廷,说:“王自身端正且行为清明,温和仁慈恭敬俭朴,真诚敬爱下级,明知深察,恩惠及于鳏寡。”大行令上奏:“谧法说‘聪明睿智曰献’,
赞日:从前鲁哀公有言:“寡人生活在深宫之中,生长于妇女手下,从不知道什么是忧愁,什么是恐惧。”这话可信啊!即使不想危亡,也是不行的。所以古人把安逸视为毒酒,没有道德而富贵,称作不幸。汉朝建立后,到了孝平时,诸侯王已达数百之多,大都骄淫失道。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沉溺于放纵之中,位于权势使他们这样的。平常人还拘泥于习俗,更何况哀公之辈呢!高尚雅正,卓尔不群,衹有河间献王近似如此。
【评价】《史记·五宗世家》说:河间献王刘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汉书·河间献王传》更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我认为,河间献王有几个突出的贡献:
第一,崇尚儒学,居仁由义。所谓“被服造次必于儒者”,也就是孟子说的“居仁由义”的意思。刘德之所以被称为“献王”,是因为他“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聪明睿智曰献”。因此,他不仅是个皇子、藩王,而且更是一个大儒。当时的诸侯王“率多骄淫失道”,“沉溺放恣”,只有献王刘德“大雅,卓尔不群”(《汉书·河间献王赞》)。后来,司马光又评论:“唯献王厉节治身,爱古博雅……不喜浮辩之书而乐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守之纯而行之勤。”(《传家集·河间献王传》)这样的大儒在“王侯贵人”中真如司马光所说是“百无一二”,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第二,对儒家经学的重要贡献。《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繇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现传的“五经”或“十三经”中,《诗经》只传下来《毛诗》,《春秋》三传中学术意义最大的是《左传》,《礼经》之三礼中讲礼典官制最完备的是《周官》。这三部重要的经典,都是出自献王所献。司马光说:河间献王“专以圣人法度遗落为忧,聚残补缺,校实取正,得《周官》、《左氏春秋》、《毛氏诗》而立之。《周礼》者周公之大典,毛氏言《诗》最宻,《左氏》与《春秋》为表里,三者不出,六艺不明。噫!微献王,则六艺其遂曀乎!故其功烈至今赖之。”(《传家集.河间献王赞》)这样的高度评价应是符合经学发展之史实的。
河间献王还非常重视“礼乐”教化。《汉书·河间献王传》说:“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礼乐志》记载:“河间献王采礼乐古事,稍稍增辑,至五百余篇。”“河间献王有雅材,亦以为治道非礼乐不成,因献所集雅乐。”“河间献王聘求幽隐,修兴雅乐以助化。时,大儒公孙弘、董仲舒等皆以为音中正雅,立之大乐。”“河间区区,小国籓臣,以好学修古,能有所存,民到于今称之。”《艺文志》也记载:“武帝时,河间献王好儒,与毛生等共采《周官》及诸子言乐事者,以作《乐记》,献八佾之舞。”现儒家的“六经”中独缺《乐经》,而河间献王所采的“礼乐古事”,“音中正雅”,《乐记》“五百余篇”没有传下来,是经学史上的一个大遗憾。
第三,“实事求是”的优良学风。所谓“实事求是”,也就是“事惟其实,理求其是”(宋范处义《诗补传·篇目》)。《说苑·建本》记载,河间献王曰:“汤称学圣王之道者,譬如日焉;静居独思,譬如火焉。夫舍学圣王之道,若舍日之光,何乃独思火之明也,可以见小耳,未可用大知。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也。”这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学风,不是仅靠“静居独思”所得,而是“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这种“学问”也就是“事惟其实,理求其是”的实学。“实事求是”的学风,不仅表现在河间献王治经学的“聚残补缺,校实取正”,“不喜浮辩之书而乐正道,知之明而信之笃”,而且更表现在河间献王对儒家仁义之说的“守之纯而行之勤”,“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
第四,以民为本,“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的为政之道。《说苑·君道》记载,河间献王曰:“尧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万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仁昭而义立,德博而化广,故不赏而民劝,不罚而民治。先恕而后教,是尧道也。”“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者,利归于民也。”《说苑·建本》也记载,河间献王曰:“管子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谷者,国家所以昌炽,士女所以姣好,礼义所以行,而人心所以安也。《尚书》‘五福’以富为始,子贡问为政,孔子曰:富之,既富乃教之也。此治国之本也。”河间献王的为政之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先“富”而后“教”。河间献王讲的“先恕而后教”(按:此处的“恕”就是《孟子·离娄上》所讲的“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亦《韩诗外传》卷三所讲的“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逸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知此三者,圣王之所以不降席而匡天下。故君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务必使“利归于民”,这对于当今的为政者深具现实警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