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郦寄卖友”
(2016-11-10 15:56:22)
标签:
郦寄 |
分类: 通鉴随想 |
再议“郦寄卖友”
近段时间读司马光《资治通鉴》,当读到汉纪五“铲除诸吕”一节时,“郦寄卖友”一折再次阅读。于是想起多年前读《史记》、《汉书》时曾写下的一些文字,现将当时的文字再一次呈现。
当孝文时,天下以郦寄为卖友。
引起时人广泛关注的“郦寄卖友”一事,《史记》、《汉书》都只是记载了一个梗概;《资治通鉴》较为详尽地描述了这件事:
(公元前一八零年)七月,吕太后崩。吕产、吕禄各将兵南、北军,欲作乱,内惮绛侯、朱虚等,外畏齐、楚兵,犹豫未决。当是时,曲周侯郦商(郦食其之弟,为将,颇有军功,封曲周侯;高后时,不再干预政事)老病,其子寄与吕禄善。太尉周勃与丞相陈平谋,使人劫郦商,令其子寄往绐吕禄曰:“高帝与吕后共定天下,刘氏所立九王,吕氏所立三王,皆大臣之议,事已布告诸侯,皆以为宜。今太后崩,帝少,而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籓,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大臣诸侯所疑。足下何不归将印,以兵属太尉,请梁王归相国印,与大臣盟而之国。齐兵必罢,大臣得安,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使人报吕产及诸吕老人,或以为便,或曰不便,计犹豫未有所决。吕禄信郦寄,时与出游猎,过其姑吕媭。媭大怒曰:“若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乃悉出珠玉、宝器散堂下,曰:“毋为他人守也!”
九月,太尉欲入北军,不得入,复令郦寄往说吕禄曰:“帝使太尉守北军,欲足下之国。急归将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以为郦寄不欺己,遂解印属典客,而以兵授太尉。太尉入军门,行令军中曰:“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军中皆左袒,太尉遂将北军,遂诛诸吕。
上面这段话的大致意思:
汉朝初年吕后专权。封娘家侄子吕产吕禄为王,并掌控南军北军的指挥权。吕后病重,自知不久于人世。传下遗命:自己死后,诸吕要牢牢抓住兵权。防止刘姓诸王诸侯夺取政权。要吕产吕禄镇守南北军,不能轻出。连为自己送葬都不许去。以防万一。
吕后一死,诸吕果然照办。吕产吕禄就是不去送葬。守住南军北军大营。诸刘子弟与老臣们见吕后死了,就在已故齐王刘肥的三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策划下,要诛灭吕氏。夺回刘家的政权。可是吕禄不出来,刘家军队又不足于攻打装备精良的南军北军。唯一的办法就是把吕禄骗出来,再在失去保护的状况下,一举拿下吕禄;再乘南北军失去指挥时,迫使缴械投降。
班固赞曰:孝文帝时,天下人都批评郦寄出卖朋友。所谓出卖朋友,是指见利忘义。至于郦寄,他的父亲本是汉室开国功臣,而且又被周勃等人劫持;郦寄的行为,虽使朋友吕禄被杀,却安定了国家,顾全了君臣父子的伦理大义,还是可以的。
单凭“天下以郦寄为卖友”这一句,可见当时世人对郦寄的做法颇有微词,至少认为郦寄的做法有亏于好友,或者说对不起好朋友。不过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郦寄面对的是父与友二者选一的单选题。郦商,吕禄都是他生命中十分重要的人,如今只能存其一,相信做出选择的时候郦寄十分痛苦,而世人只见其卖友,却不想如此痛苦几人能受。
相信班固也是身临其境的为郦寄考虑过,所以看到了这点,给他做了比较公正的评价。而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也专门附上了班固的赞语,想必也是对郦寄卖友一事颇有感触,较为赞同班固的看法。
郦寄最后的结局,在《史记》、《汉书》有记载:
孝景前三年,吴、楚、齐、赵反,上以郦寄为将军,围赵城,十月不能下(《汉书》记为“七月不能下”)。栾布自平齐来,乃下赵城,灭赵,王自杀,除国。孝景中二年,郦寄欲取平原君(景帝王皇后母臧兒也)为夫人。景帝怒,下寄吏,有罪,夺侯。
不能建功立业不说,反倒梦想要做皇上的老丈人!也许,只有愚蠢到了这步田地,才能与吕禄之流成为密友吧!由此看来,郦寄这个人不能算作聪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