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评述历史的三种形象
(2016-06-23 11:10:48)
标签:
易中天 |
分类: 读史偶得 |
易中天评述历史的三种形象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历史,尤其是三国这段历史,有三种形象。
第一种是史书上,主要是正史上记载的形象,是我们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形象我称之为“历史形象”。这里要说明一下的,是历史形象不等于历史真相,因为正史所载也未必可靠,对三国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一读史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的一本小册子,叫《三国史话》,多次就提到《三国志》《后汉书》等等记载未必可靠,因此我们只能把它定位为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形象,这个叫做历史形象。
第二种就是文学艺术作品当中的形象,比方说《三国演义》,比方说三国戏,这里面历史人物的形象称之为“文学形象”。
第三种就是民间传说,民间信仰,甚至每个人个人心目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民间形象”。民间形象是包括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那个形象的,实际上热爱历史的人,关心历史的人,他对历史上的人物都会在自己心目中塑造一个形象,而且这个形象它一旦形成了、定型了以后他往往不能接受别的形象,如果你讲的这个形象和他心目中的形象不一样,他就说你不对,他说你错了,所以我们去看一部历史剧,不管历史电影也好,历史的电视剧也好,总会有观众在下面评论说,哎呀,这个曹操他不像啊!这个曹操不像,那个真曹操你见过?没见过,他为什么能说不像,为什么说你不对呢?因为他心目中有一个,这一类我们统统称之为民间形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三种形象,其一为正史记载的“历史形象”,为史学家所主张;其二为唯一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为艺术家所主张;其三为老百姓心目中的“民间形象”,为街头巷尾所论。
三国之年久矣,那个战乱四起的年代英雄辈出,各色人物演绎一场惊心动魄的绚烂历史,“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个充满阳刚之气、既有英雄气概又有浪漫情怀的时代”。追寻这个被老百姓经年累月议论的时代,探讨被白丁和鸿儒共同仰慕的三国英雄,何其有趣,何其艰难。正如所述,“一部历史剧拍出来,总会有观众议论‘像不像’的问题,其实,这些历史人物谁都没有见过,却可以议论‘像不像’,可见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本‘帐’”。但也要看到“甚至即使是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无中生有,也能给人教益”。三国就是有这样的魅力和感染力。
现代的白话语系里,早已离不开三国,许多成语来自三国,许多比喻始自三国,饭店里摆着云长像,电台里放着三国书。我们自小就听田连元的三国评书,看三国的连环画,学语文课本里的三国选段。前日还有人问我,张飞喝退曹兵是在哪座桥?
三国里美女如云,帅哥云集,江东的大小乔,曹魏的貂蝉,周瑜气质高贵,文韬武略,孔明身长八尺,容貌甚伟,蒋干在《江表传》中被记载:“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三国里义气干云,关云长辞曹,曹操义释关羽。三国里龌龊非常,关羽看上了一个女人,曾一再与曹操表示要娶其为妻,曹操“疑其有异色”,前往一看果然国色天香,便据为己有------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忽而不能辩,忽而仰天长笑。
钱穆先生主张历史的三种读法,一曰“历史意见”------站在古人立场上看历史;一曰“时代意见”------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历史;一曰“个人意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