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
(2015-10-20 08:12:28)
标签:
崔寔文化 |
分类: 读史偶得 |
不曲道以媚时,不诡行以邀名
----读崔寔名篇《政论》
《后汉书》卷五十二,崔骃列传第四十二。崔骃中子崔瑗,崔瑗之子崔寔。崔寔有《政论》一篇,全文摘录如下:
崔寔之《政论》,史上治国安邦之名篇,特录之以学习。
崔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冀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一带)人。约东汉永元十五年(公元 103年)生;建宁三年(公元 170年)卒。农学。
崔寔出身于名门高第,世家家庭。自其高祖崔朝起,几代人中,曾有多人任郡太守等二千石以上的官职。祖父崔骃,为东汉著名文学家,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父亲崔瑗,书法家,对天文历法和京房易传等术数也有所研究,与扶风马融、南阳张衡“特相友好”。做河内汲县令7年,颇有政绩;对农业生产较为重视,一次曾“为人开稻田数百顷”。为人处世不随流俗,爱交友,俸禄全都花于招待宾客,因此,经济拮据致使“家无担石储”。临终时,他嘱咐家人说:“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臧(藏)形骸,勿归乡里。”他的言行对崔寔有一定影响。
崔寔青年时代性格内向,爱读书。成年后,在桓帝时曾两次被朝廷召拜为议郎。曾与边韶、延笃等在东观(皇家图书馆)著作,以及和诸儒博士一起杂定“五经”。他还两次出任为外官,先是为五原(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北部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西部地区)太守。在任期间做了两件好事:五原地方当时比较落后,虽然该地土壤适宜种植麻等纤维作物,但民间却不知纺织。老百姓冬天没有衣服穿就睡于草窝中,见地方官吏时则“衣草而出”。崔寔到五原后就“斥卖储峙(通“痔”,蓄积),得二十余万,诣雁门、广武迎织师为作纺、绩、织、纫之具以教之,民得以免寒若”。他做的另一件好事是在元嘉、延熹之际(公元151—159年),匈奴、乌桓、鲜卑族连年侵扰云中、朔方,崔寔整敕军马,严守边防,保证了一方的安定,使老百姓免遭烧杀掳掠,颠沛流离之苦。由于他在五原的政绩卓著,三四年后,又被推荐为带有边防重任的辽东太守。在赴任途中,其母病故,“上疏求归葬行丧”,获准。以后,升为尚书,由于党祸,不到一年便被免归。崔寔为官比较清廉,灵帝建宁三年病死时,《后汉书》说他“家徒四壁立,无以殡敛”。最后还是由一些好友为他备办的棺木葬具。
《后汉书·崔骃列传》说:“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崔寔是继崔骃之后崔氏在文林中最享有盛名的一个,和稍晚的蔡邕齐名,号称崔蔡。他一生“所著碑、论、箴、铭、答、七言、祠文、表、记、书”各类著作凡十类15篇,其中《政论》为代表作。《政论》全书的完成,大致在作辽东太守之后,主要内容是“论当世便事数十条”,从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所辑的《政论》佚文看,具体的内容有提倡节俭,禁止奢僭,反对贪污压榨,主张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养廉,以及实行徙民实边来调整人口与耕地的比例等。当世人对《政论》的评语是“指切时要,言辩而确”。仲长统说:“凡为人主,宜写一通,置之坐侧。”崔寔的另一名著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四民月令》,范晔《后汉书》传中没有提到过它的名称。可能按当时人眼光,它不属“六艺”范围,不足以登大雅之堂。从以上崔寔一生的言行来看,他甘守清贫,比较重视农业生产和关心人民的生活,在当时的世家地主和官员中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