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他的翻案诗文(之一)
(2014-02-16 15:14:27)
标签:
王安石翻案诗文文化 |
分类: 读史偶得 |
王安石与他的翻案诗文(之一)
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也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文学家。他的思路不同常人,常常对历史上一个已有定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重新评价,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这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翻案诗文。常常是别人说东,他说西;别人说上,他说下;别人说对,他说不对。
我们具体来看看这王安石是怎么翻案的。
他写一篇文章《读 孟尝君传》。“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完了,加上我们现在人给它加的标点符号,一共103字,其实就是四句话。第一句话:孟尝君都说他门客众多,养了很多的士,他靠着这些士才脱离了虎豹的秦国对他的囚禁。这第一句话,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是什么呢?说他的门下都是些鸡鸣狗盗的人,他怎么可能称为一个真正的养了众多的士,或者养了众多门客的英雄呢?他不是个真英雄,他是个鸡鸣狗盗之雄,这是第二个意思,第二句话。第三,如果孟尝君真的是英雄,以他背靠着齐国强大的力量,他只要手下有一两个得力的人,就可以向南制约强大的秦国,使齐国称为战国时代的强国。这第三句话,第三个意思。最后一句话,因为孟尝君手底下都是鸡鸣狗盗之人,所以那些真正的有才之士就不会到他的门上来。四句话四个意思,讲清楚了吧?
这文章真不在长,这是短章中的神品,所谓文短而气长。太要命了,这是最会写文章的人,四句话解决这么大的一个问题。这观点可是跟传统对孟尝君的观点不一样。我们知道,孟尝君是所谓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什么是战国“四公子”?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战国“四公子”都有共同的特点:好养士。什么叫好养士啊?门下门客众多。孟尝君号称有三千门客,养这些门客干吗呢?那都是人才,什么人都有。因为齐国有个孟尝君,秦国不敢擅动齐国。孟尝君在齐国,那是有分量的人,你动动试试看?齐王可能怕你,我孟尝君不怕你。所以传统的观点认为,第一,孟尝君养士,这养士不是白养的,是养出分量来了。可是现在你看,王安石的观点不一样,说这是一鸡鸣狗盗之雄。手底下就没什么像样的人,全是些鸡鸣狗盗的人,所以他没有什么真正的人才。要真有人才的话,还至于最后把齐国弄得受制于秦国吗?他不是个真正的天下英雄。结果孟尝君的有点变成缺点了,他本来是善于养士的,结果养了一群鸡鸣狗盗之士,最后就是一事无成。
王安石不仅在散文中对古人进行翻案,而且对古人诗歌的翻案更是颇有见地,让人思路大开。
针对唐代大诗人杜牧的《乌江亭》,王安石就独辟蹊径,把前人对英雄项羽的看法做了一次彻底的颠覆。那么王安石的翻案将会从哪里入手?他笔下的项羽将是一个什么形象呢?我们知道,唐代的著名诗人杜牧写过一首诗,叫《乌江亭》,这首诗是写项羽的。
诗云: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乌江亭》
这诗很有名,大家都知道。杜牧的观点非常醒目,“胜败兵家事不期”,胜败乃兵家常事,不要太在意。他实际上是对项羽提出批评,别打个败仗拔剑就自刎。命只有一条,你这刎完了,想再来就不大容易了。不要像个孩子似的老使气,你是个大人物,是个英雄,是个政治家,是个军事家,所以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是第一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什么叫大丈夫男子汉?能伸能屈是为大丈夫,大丈夫不是说只能赢不能输。错了,真正的大丈夫是输得起,赢了以后也赢得很清醒,不张狂。这都是说项羽的,“包羞忍耻”,项羽能不能包羞忍耻呢?不能嘛。打败了以后,跑乌江边上了,乌江边上的那个乌江亭的亭长划一小船跑到跟前来,跟他说:江东之地,沃野千里,尚有江东子弟十数万人,您要是在这儿称王,还是有基础的。就我这一条船,我把您弄过去,把您摆渡过去,您只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项羽说了,我带来的八千子弟现在没有一个回去的,我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意气用事,不是真英雄。学学刘邦嘛,是不是。
这就是说啊,如果从一个成熟的政治家的角度来要求项羽的话,他就不能包羞忍耻。那你说勾践,卧薪尝胆,那是不是包羞忍耻啊,当然是了。范蠡是不是啊?他把西施送给了吴王,那真是奇耻大辱,那不是。日常人伦,有日常人伦的标准;对政治家来讲,有政治家的人伦和道德,标准是不一样的。要想干大事,就得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啊项羽,应该坐着小船摆渡过去了,就这么宣布失败太可惜了,不成熟,你还没成长起来。没错,项羽已经死了,已经败了,但是从杜牧的角度来看,太遗憾了,还是有机会的。清楚了,这是杜牧的观点。
王安石正好相反,题目一样,《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乌江亭》
这什么意思啊?这是说项羽打了多年的仗,成功和胜利了不少,也失败了不少。可是现在的情形是“中原一败势难回”,大势所趋。为什么这么说呢?最重要就是这垓下之战。垓下之战我们知道是楚汉相争的决战时刻,可是在垓下之战里边,项羽是怎么表现的呢?第一,项羽的军队被刘邦的军队团团包围,然后刘邦使了个计策,让大家在军营里面都唱楚歌,正所谓“四面楚歌”啊。这一唱,把项羽给唱崩溃了。项羽一听,难道楚地都被他们占了吗?完了,一切都结束了,over(结束)了。把虞姬叫到旁边,唱了一首歌。这时候就不是儿女情长的时候,是应该英雄气长的时候。第一,四面楚歌,你得调查研究,不可能把楚地都占了。一唱,心理崩溃了,主帅都崩溃了,将士怎么打?然后,这么危难的时刻,先想到的是,跟家眷告别一下。当然可能在那个历史条件下,有具体的情况。但仅仅我们就是从一个主帅和军事统帅的角度来讲,这样做当然令人荡气回肠,哎呀觉得项羽这真是有情有义,都快over了,还惦记着他心爱的女人,真是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是,你能这么讲,可是问题事情不能这么办啊。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我拿你怎么办啊。现在不是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时候,是我的楚军怎么办的问题,你说对不对?这诗要改的话应该是“军兮军兮奈若何”。你作为军事主帅,你应该首先考虑的是我手下的将士怎么办的问题,不是虞兮怎么办,更别提那匹马了。
心理上首先崩溃了,然后自己制造悲观的情绪。好了,还要打一下,可是他这个打一下跟别人不一样。他带了几百壮士要突围,其实这种突围是象征式的。他自己都说得很好,说我打仗打了七十多仗,战无不胜。你到这个时候了逞的是匹夫之勇,先开始是心理崩溃,然后是悲观情绪,然后是匹夫之勇。到现在都不认识到自己为什么失败,还说是“天欲忘我,非我之罪”,怎么能不败呢?所以我们说,王安石这首诗说“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你这么个打法,是挺情绪化的,挺带劲儿的,写到史记里边的时候是够出彩的,大家都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可是问题刘邦是一个成功的政治家,你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可是英雄都失败了,还有意义吗?他们两个人在这儿较劲较这么长时间,为的是一口气吗?不是,是在争天下。从这意义上来讲,王安石的这首《乌江亭》写得确实好,好就好在哪儿呢?他眼光远大,看到了项羽的失败那是历史的趋势,相比之下呢,杜牧的这首诗倒有些讨巧。寄希望于项羽摆渡过去,也许还能成。可是咱们说句实在话,就以当时项羽兵败如山倒,甚不得人心的这种局面,就回到江东,谁肯拥戴他呢?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曾经写过一首题为《贾生》的诗,诗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贾生》
诗人认为,西汉时期的政治家贾谊超群不凡却怀才不遇,不免为他唏嘘感叹。然而到了王安石的笔下,同样的题材,同样的人物,王安石竟然为之一变,写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新境界。王安石也写了同样的题目《贾生》。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王安石《贾生》
王安石说,谁说汉文帝不重用贾谊了?很重用啊,相当重用。这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贾谊曾经给汉文帝提了很多建议,我们只举两条最重要的。第一,贾谊认为当时威胁汉朝的最大的危害是什么?就跟人身体上的肿瘤一样,就是刘邦分封的同姓王和异姓王。我们知道,刘邦拿了天下之后为了笼络手底下的人,封了好多王,这些王都是独立的诸侯,他们自己有军权,有财权。这是因为有很多人军功很高,跟着自己打天下,你不给他这东西不行,可是这时间长了就麻烦了,所谓的“七王之乱”就是这个道理。他要是势力大了,他就会反抗你,就会夺你的江山。而且当时很多分封的诸侯都不愿意待到他们的封地去,就待在长安不愿意走。后来贾谊就给汉文帝提建议说,应该让一个人带着头走了,其他人一看他走都走了。拿谁做带头呢?周勃。我们知道,周勃那可是开国的大功臣,著名的将军。好,汉文帝动员周勃,周勃就离开了长安,但这个举动大大得罪了那些权贵们,贾谊在长安就待不住了,所以这才跑到长沙去。但是,虽然贾谊走了,他的建议还是被汉文帝吸收了。
后来贾谊还给汉文帝出了个主意,说现在这诸侯,你硬性的地削藩很难办。你说我现在不让你做王了,把你轰走,这非激起民变不可。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比方说这吴王,他原来的地盘是十亩地,我们打个比方吧,他是十亩地大的封地,吴王死了,朝廷说好,你的子孙继续继承你的封地,不过有一样,你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分开,一人继承上三亩半。十亩地,三个儿子,一人继承一小块。等这仨儿子又死了,那孙子再分,每人再分上一亩地。最后就剩下一分地了,你还能闹事吗?这就是像切蛋糕一样,一点一点地给你切得越来越小,这是非常聪明的办法。贾谊的这些主张,我刚才说了,汉文帝有的吸收了,有的要根据形势的变化才能调整,不能说他不重用贾谊。所以,王安石的一个重要的观点说什么呢?说谁说汉文帝不重用贾谊,谁说他只问鬼神,不问苍生的。他问的。比起那些真正怀才不遇的人,那些给朝廷反复上疏却没人听的人来讲,贾谊已经非常地荣幸,非常地侥幸了,所以这诗的最后两句:“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从古到今,身居高位的众多的大臣,不知道有多少人,写了多少奏章,最后都变成废话了,皇上都不听的。相比较来讲,以贾谊三十多岁的人,汉文帝能吸收他这么多的建议,他应该感到非常的荣幸,非常的侥幸。
大家说那为什么王安石会将那样的话?当然了,王安石的身份跟李商隐不一样,王安石搞改革变法,宋神宗是怎么力挺他的,我们前面是讲过的,所以同样的题目,到了王安石的手中,怎么来看这个问题。贾谊在历史上,在文人手中,一向是个怀才不遇的这么一种形象,但是到了王安石的手中,他就变成了一个怀才有遇的人,或者说,以王安石的眼光,对于像贾谊这样传统上看上去都怀才不遇的人,他都有“有遇”的那一方面来讲,这就是说一个积极的,乐观的,向上的,阳光的人看再悲观的题材,他都能看出阳光来。所以,王安石的“贾谊”也不是在单纯地翻案。我们现在就发现一个很大的问题,王安石写的这些翻案的诗和文,都是有意为之的,写这些翻案文章和诗的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声,是为了自己的事业来服务的。所以我们对王安石的翻案文章就有一个新的看法,他不是文人玩的一种单纯的技巧,而是政治家表达自己意图和心声的一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