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子仪谈到曾国藩
(2012-08-17 12:44:29)
标签:
郭子仪汾阳曾国藩曾国荃文化 |
分类: 人文论坛 |
从郭子仪谈到曾国藩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爱跟随奶奶到县城的戏院里看戏。《打金枝》最好看。因为这是著名豫剧演员刘忠河的代表剧目之一,以豫剧优美曲调加上通俗易懂的唱词深受大家喜爱,为豫剧知名作品代表之一。剧情大概是: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许配汾阳王郭子仪三子郭暧为妻。时值汾阳王花甲寿辰,子、婿纷纷前往拜寿,惟独升平公主不往,引起议论,郭暧怒而回宫,打了公主。公主哭诉父母,逼求唐皇治罪郭暧,郭子仪绑子上殿请罪,唐皇明事理、顾大局,并加封郭暧。沈后劝婿责女,小夫妻消除前隙,和好如初。当时大队部里有大喇叭,整日播放豫剧唱片。当一播放《打金枝》时,人们都不由自主地跟着唱起来:“有为王我金殿上观看仔细,殿角下吓坏了王的驸马儿。为王我不传旨哪个敢斩?斩驸马,斩驸马本是把孤王来欺!走上前那个将驸马,急忙搀起,听父王与我的儿呀,细说来历:恁夫妻不和睦王不怪你,你好不该呀,好不该把父王的江山提。论国法本应该,将儿斩首!为王我斩女婿,也难舍得!替娇儿,擦去了,面上之泪,与我儿,与我儿加官职--提升三级!王这里传旨赦了你啊,驸马儿回班房,你更换朝衣。”听完后,那叫一个过瘾!
郭子仪是唐代中期的著名军事家和中兴功臣。他生于武则天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卒于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长驱南下,烧杀抢掠,先后占领东京洛阳和西京长安,唐王朝危在旦夕。在这一期间,郭子仪先是被任命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之后又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天下兵马副元帅,受命领兵,与叛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七年多时间的反复争夺,在郭子仪的统领下,唐军终于击败了叛军,收复两京,到公元762年平息了安史之乱。唐肃宗对郭子仪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唐代宗赐给郭子仪铜书铁券,在凌烟阁为他画像,以表彰他的兴唐之功。郭子仪因功被授予御史大夫、汾阳郡王,官至太尉、中书令、上柱国。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但从不居功自傲,在朝中有很高的威望,朝野皆称之为“老令公”。唐代宗则称他为“皇兄”,唐德宗称他为“尚父”,吐蕃、回纥称他为“神人”,甚至有些安史之乱的叛将也很尊重他。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他既富贵而且长寿,享年85
岁高龄,八子七婿都是朝廷官员,孙子有数十人之多。郭子仪逝世时,唐德宗沉痛哀悼,废朝五日,下诏书高度评价他。《旧唐书·郭子仪传》在传记的篇末赞曰:“猗欢汾阳,功扶昊苍。秉仁蹈义,铁石心肠。四海静乱,五福其昌。为臣之节,敢告忠良。”
在清朝人楮人获所著《隋唐演义》中,曾讲述了著名诗人李白搭救郭子仪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受杨国忠、高力士、安禄山排挤,辞官离京,云游四海,在并州地界巧遇郭子仪。当时郭子仪在军队中做偏将,因奉军令,查检兵粮,却被手下人失火把粮米烧了。依照问责制的规定,郭子仪也负有领导责任,罪及其主,按律当斩。李白看到囚车中的郭子仪相貌非凡、谈吐不俗,认定其将来必是国家有用之才,于是利用自己“大学士”的名望,先是恳求官员宽期缓刑,而后又奏请皇上赦免。皇帝准奏,只将郭子仪手下仆人失慎的,就地正法,赦免郭子仪之罪,允其日后将功补过。因为有这一段故事,才有了《打金枝》中沈后的那段唱:“多亏了李太白,保举了郭子仪,才把那安禄山叛乱平息,从此后国家升平黎民安居,老皇兄功劳第一。”
近日看郦波教授评说《曾国藩家训》,里面也谈到了唐代中期的著名军事家和中兴功臣郭子仪。曾国藩说:我早年要做曾国藩,中年要做曾国藩,晚年要做郭汾阳。郭汾阳就是郭子仪呀,为什么要做郭汾阳呢?
正所谓“高处不胜寒”。一个人越处在人生事业的顶峰,越容易骄傲自满,自我膨胀,因此,紧接着伴随而来的,就有可能是人生跌入低谷,事业一落千丈,多年辛苦付之东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越高摔得越惨”!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曾国藩在教育子弟的时候,曾经感慨的说过一句话,“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什么意思?就是功名声望这个东西啊,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为什么呢?这个东西有是好事,但是,一旦你依赖它,它立刻就转化为坏事了。声名,当你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名利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它会导致盛极而衰,甚至导致你人生功亏一篑。所以古人说了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说走一百里路,按道理,走五十里是一半,不对,人生上走了九十里才不过走了一半,为什么呢?最后那十里最难走,也最不容易走,也最容易走出失败来,走出昏招来。因为什么呢?九十里你走出功名来了,那十里才越发的难走。所以,曾国藩这个地方很自嘲地,也是很豁达地说了一句,善始者不必善终,就是说,像我也难免,所以我不想那个善终的事,我只要把开始做好了就行。
这句话说得貌似很豁达,但是我们知道,其实曾国藩对于自己人生规划那是非常细致的,是不是?这话才说完没多久,就在家书里头,给自己弟弟牢牢叮嘱,说什么呢?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宜牢记此二语。”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曾经提到过,“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当时身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已经取得了极其显赫的成就,功勋卓著,因此难免招致朝廷猜忌、同僚嫉妒。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却不慌不忙,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举措,从而化解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危机。那么,曾国藩都做了些什么?这其中又隐含着怎样的人生智慧?
曾国藩惑慨说过:
曾国藩提出的第一着是让功于人。安庆是最后一个屏障,安庆是曾国荃打下来的。让曾国荃想不到的是,曾国藩上表对此战论功行赏时把功劳只字不提曾家兄弟,胡林翼决策得当,相当于后方的萧何,主后勤工作。这一点曾国荃投意见,而主战之功给了绿营首领多隆阿,这是协助曾国荃进攻的。曾国荃委屈呀。安庆多难打呀,自己亲自上阵,甚至还挨了一箭。首功却让给他人了。太不理解了。大哥要教育他。“有难先自己当,有功先让人享。”先让功劳,这是做人的品德。曾国荃不服气,但是接受呗。眼看要攻下南京,曾国藩又劝他了,不适合一个人打,让李鸿章与左宗棠来帮吧,分分功。曾国荃不服,这是曾家兄弟的功劳呀。曾国藩搬出死去的父亲来说事。不能独贪大功。朝廷也让李鸿章来帮忙。李鸿章打下常州,不往前走了。说枪太热,得休息。他写信给曾国藩,老师放心,天京这个蛋糕,我绝不抢。李鸿章聪明哪,就是不往前,还让弟弟带洋炮去帮曾国荃。曾国荃,独贪了最大一块蛋糕。曾国荃高兴得不得了,曾国藩写上表,首功仍然不是曾国荃的,给了官文。为什么不能胡林翼呢?病死了。居然把领导之功给了官文。战功分给了湘军所有将领,曾国荃还是只得接受这样的不公。但是,曾国藩明哲保身着数多哪,他不接受的是,裁军,这是第二着。此时,曾国藩最重要的事是找钱。都知道他一生是穷还廉,祢为一品宰相,一生不折腾钱。但是,这两年却拚命筹钱,不是投本事,为了私利原本可以捞许多钱的。要知道,大清这时烂透了。他却不为自己圈钱。五百万两是为了裁军。投钱谁愿意回家哪。慈禧高兴坏了,因为不要政府出钱,曾国藩圈好了。这是难得的忠臣哪。曾国荃不高兴,也投办祛。手下主力给裁掉了,兵权没了,笫三着来了。曾国荃要发疯了。
第三着是劝弟辞官。当时的战场上,曾国荃最能打。现在哥哥劝他回家。正好以生病为由,请求回家。为什么要劝他?打下天京后,所有矛盾都集中在他身上。他自己以为是建了不世之功,有人弹劾他,杀了许多人,卷了金锒财宝运回了老家。曾国藩让他回家休养。他只得回家。曾国荃刚好过生日,曾国藩专门为弟弟写了几十首诗,庆生。弟弟放声大哭,然后回家了。曾国藩也难过。投做任何解释,只是要弟弟记住下场当如上场时。
曾国藩第四着是曾左不和。一出双簧戏,曾国荃攻下天京后,要论功时,大家高兴时,自揭伤疤的是左宗棠,说曾国荃谎报军情,曾国荃气,曾国藩也气,上表章骂左宗棠,互吵,吵到慈禧处,她高兴了。吵得好。内讧了,分裂了,曾国藩不足为虑。这些大知识分子,吵到这种地步,互相弹劾,在送交朝廷时都要互相看看,这是演给慈禧看。所以,安了慈禧之心。
第五着是明志,用的是曾国藩家书。这是家信,与一般的信不同,他的信是生前就刊印并公布于世的。出版印刷,家书里立身根本是儒家知识分子的忠孝仁义。体现忠臣的信仰与精神,广布天下后,大家都能看到,哪有反心呀。这是自明心志,通过家书来表明,自然,优雅。
最大着是认直工作,带头工作。功高盖主时,天下猜测不断,曾国藩裁完军,开始埋头苦干,不管别人怎么说,认真重建南京,惩罚江南官员,重开考试,选拔留学生,这种精神能不让人放心吗?“惟忘机可以消众机,惟懵懂可以祓不祥。”慈禧的疑心重,唯独对曾国藩信任有加,甚至调到自己身边做直隶总督。最初的猜忌投了,只有倚重。曾国藩教训子弟时说,“于毁誉祸福置之度外,此是根本笫一层工夫。此处有定力,到处皆坦途也。”这种大智慧是菩始善终的保身之祛,是以柔克刚。
纵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能有郭子仪当年的功业与地位,又能像郭子仪那样最终屹立不倒、善始善终的,郭子仪之后,数来数去,还就真的只有一个曾国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