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辨析

标签:
孔子《说文解字》论语章句集注文化 |
分类: 国学探究 |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辨析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一句,出自《论语.子张》。一般人们都是这样去理解:“做官或从政,做好了就去学习,学习优秀了就可以去做官。”把句中的“优”字当作“优秀”去理解。这种理解肯定是错误的,应该把“优”字当作“有余力”或者“有余时”去理解,这样就显得合理。
在《说文解字》中:“优,饶也。”由此可以看出,“优”字的本意即“丰饶、充足”。《诗经.小雅.采菽》:“优哉游哉,亦是戾矣。”句中的“优”即“悠闲”。朱熹《论语章句集注》:“优,有余力也。”“仕而优,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优,则所以验其学者易广。”此解甚妙。
http://s2/bmiddle/61c222f7x96e658f58ae1&690
在易中天著述的《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书中,在解释这两句话时,他也有精彩地阐述:
孔子是什么人?或者说,是什么人的代表?士人,君子。士人是相对于庶人的,君子是相对于小人的。士人与庶人、君子与小人,有什么区别?孔子认为,士人和君子有人生价值,庶人和小人没有。所以孔子说,一个君子,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难矣哉”(《论语·阳货》)。“难矣哉”是什么意思?李泽厚先生说是“难办”,李零先生说是“难受”,总之是不行。孔子还说,一个士人,如果贪图安逸(怀居),那就不配称作士,谓之“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为什么呢?就因为士人和君子有人生价值,而要实现人生价值,就必须做事。
那么,士人和君子做什么事?两件事:一是做官,二是做学问。而且,最好是两件事都做,即“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句话虽然是子夏说的,却很能代表孔子的意思,因为这就是他的理想──在读书与做官之间游刃有余。过去,人们常常把“学而优则仕”理解为书读得好,就能做官,或就去做官,这是不对的。因为这句话的前面,还有“仕而优则学”。如果“学而优则仕”是“书读得好就做官”,那“仕而优则学”是什么意思?是“官做得好就读书”吗?显然不通。其实,这里的“优”,不是“优秀”,而是“优裕”,即“有余”或“富余”。也就是说,做官而有余力,就治学;治学而有余力,就做官。一边做官,一边做学问,两边都不耽误。
现代汉语中,将“优”字解释为“优秀”,应该是一种引申义,有充足的能力或时间做某事,正是优秀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