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经很深了,营区漆黑-片,只有食堂的灯还亮着,不时地传出人声。那是我们的板报组还在忙碌着。
文书的三年,锻炼了我的活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书写能力。要说最难忘的,却是组织黑板报的出版。
连里有两块黑板报"党团生活"和"绘新图"。初期有两套出版人马,排长纪文革负责一块,我当文书后负责-块。没多久,两套人马合并,就全部由我负责了。当时板报组有窦桂彬.候瑞芬.谢桂英和我,从及后来增加的刘争嫄和夏玉鑫。"绘新图"两天出一期,"党团生活"三天出一期。几乎天天要出一期,又都是利用大家的业余时间,在现在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所谓黑板,那是木匠用厚木板拼成的,涂了一层黑板漆。由于用后擦不干净,白糊糊-片,我们发明了用少量墨汁渗水,出版前先刷-遍,就象新黑板-样。刷黑板的刷子很费,又没钱买,就从马背上剪下马鬃自制刷子,用秃了再扔掉。为了写整齐,刚开始时俩人用根线,拉直了,把粉笔抹上去,轻轻在黑板上一弹,一条笔直的线条在黑板上出现了;后来改做了一个荷包,把残剩的白粉笔碾成粉未装进去,白线在荷包中穿过,使用时只要拉动荷包,当白线上裹满白粉时,再在黑板上轻轻-弹就行了。
设计好了板面,大窦负责主题标语的大字和插图,我们几个负责抄写文章。但当大窦探亲和有事不能来时,我只好自己顶替摸索地干起来,写大字就是在黑板报上开始练出来的。慢慢地连队的横幅标语,会议会标,我都能用排笔脱手写成,根椐需要釆用黑体.仿宋体等不同字体。
七三年的麦收,我们决定把"绘新图"临时改为"麦收战报",一天出版-期。这就需要我们随时掌握连队麦收的信息,报道得及时,准确。白天,我们板报组人同样战斗在第一线。晚上-下工,有时还来不及洗把脸,大家就凑在一起,沟通情况,整理稿件,然后把板报出版出来。一个月多一点的麦收,我们竟出了25期"麦收战报"。
出版报,最愁的是稿件。我们建立了一个报道网,连里有报道组,班排有报道员,他们热情很高,经常给我们提供稿件和信息。党团支部十分重视宣传报道工作,经常给我们布置任务,带头为板报写稿。团支部规定每个支委每星期要写一篇稿,每个团小组也设立报道员供稿。的确,报道网为我们打下了扎实的稿件来源基础,没有他们的支持,我们根本没法坚持下去。但必竟板报出得很勤,许多时候我们人到齐了,却发现谁的手中都没有收集到稿子。没办法,就只能我们几个人凑在一起,根椐连里的动态临时议出几个题材,分头写稿,再出版报,这样就往往搞得很晚。我清楚地记得最晚的一次,出完板报已经深夜-点多了,我和小候还好点,她在机务排当保管员,我们累了还能偷点闲;但窦桂彬.谢桂英.刘争嫄和夏玉鑫都在农工排,明天还要下地干力气活。在那个年代,不图名,不图利,毫无怨言,谁都不打退堂鼓,凭的就是年轻人的-腔热血,可在现在是难以想象的。我想,人的精神就是这样炼出来的!
多少个寒冬腊月,我们在冰凉的大食堂,常常写不了几行字,手就开始麻木了,怎么也拿不住粉笔,只能搓搓手,活动活动,或者到炉子上烤-烤,再继续写;又有多少个盛夏酷暑,蚊子小咬满脸飞,叮出了-个个小包,大家还是有说有笑, 坚持誉完最后-笔。停电是经常事,有时我们正出 在中途,突然没电了,大家手忙脚乱,赶紧到旁边的宿舍里拿了蜡烛,点了再干下去。记得有-次正起上停电,扬脖岭一片漆黑。我赶到食堂,其他人有事都没有来,只有小候等在那里。为了赶一篇稿子明天登出来,我和小候点了蜡烛,俩人-分工,马上就誊写起来。连队宁静得有点可怕,只有食堂里微弱的灯火和两个孤单的身影。当誉完最后一笔时,我才深深的松了一口气。在黑板报出版的三年里,小候对我工作的无私的支持,我打心眼里感激她。
每次当出完板报后,我们都会把板面-期期地画在本子上,并把稿件标题,内容及来稿者简单地作个记录,留作纪念。每当我们翻开两本"板报记录"时,一幕幕的情景又展现在眼前,可惜两本记录本已经不知去向了。当我调离连队的时候,两块板报出了三百五十多期。有-次,我们几个出完板报自我欣尝时,既认真又开玩笑说,我们要出满1000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