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心得之自我的定位
(2010-07-01 21:50:44)
标签:
杂谈 |
大学四年的社团活动的组建和社团活动参与中,我认识到了信息筛选的重要性,在充分信息的基础上,自我的定位也同样重要。接下来我想说下我和我的团队成员的自我定位。
记得我高三的时候,班级的气氛很压抑,大伙每天的主题都是6月份的高考。就在高中最后一个圣诞节那天早上,我们在早读的时候发现桌子上贴着一位名叫天外飞仙的祝福。虽然只是几句简单的关怀,却透露着人性。心想昨晚自习结束该是10点以后了,而早读一般是6点半,这位同学要赶多晚或者多早才能写好这些东西并贴在我们的课桌上。突然就觉得很感动。自此之后我就坚信一个道理:那就是施比受更有福,只要真正让大家懂得去付出,懂得去关怀,大家就会感受到付出和关怀他人的喜悦在哪里。
我曾经在北京的实习中代表SCDA去参加了北京的一次公益展会。在展会的《就业,创业,公益》讲座环节中有幸见到了李开复、徐小平和袁岳。他们在回答同学关于如何把握大学四年的问题中,提到了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重要性。袁岳认为,当今世界,公益已经成为新的就业和创业热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自然和谐的道理,他们放弃了眼前的利益去追寻全人类的利益,这是值得同学在自我定位时去挖掘的。大学生如何在大学期间培养自己的能力,公益也是重要的选择之一。他还提到一个很有建设性的观点:任何兴趣爱好都可以发展为公益,就算你只喜欢睡觉,一睡就着,你也可以建立一个组织去宣传你的睡眠心得,然后广而告之,从而帮助越来越多的失眠患者的痛苦。
在创立先锋社的时候,我和我的团队便有了一个不成文的共识:在引导同学解决他们留学问题和组建留学生活动的时候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就算筹划了半年,倒贴了很多钱的汉语教学课程,我们也是免费授课。这样的观念源于我们在团队成员有着共同的自我定位:我们都是怀着公益事业心的人,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成长,同时得到快乐。但是坚持这样的理念并不容易,在大学四年的社团活动中,我们受到一些内部管理团队和外界学生老师的怀疑,曾经因为辛苦组织的活动没有人参与而默默忍受。每当我准备放弃的时候,身边的很多人和事都会激励着我前进。
今年回西交利物浦,发现主楼一楼的圆形餐厅上,在角落里有放置着很多筷子和自动清洁杀菌的机器。仔细一看原来是艺立传媒的一项环保项目。后来还听说是一位一年级的学生有感于大家每天中饭使用可的的一次性筷子,怀着一种公益理念,自费购买这些物品并免费提供给大家使用的。我感到自惭形愧,“亲为好,力为具”,很多时候我认为自己明白很多道理,但常常不能言行一致,更别说付诸于行动了。“知而不改,是为恶”,这是多么让人绝望的事情。
而就在前几天,还有同学和我咨询利物浦关于志愿者方面的信息,希望将青年志愿者的精神带到英国去。看到那些学弟学妹的公益热情,我非常高兴能够看到他们内心世界的成长,也让我看到了西交利物浦的希望。
其实不仅仅是做公益,其他的事情也是一样。信息时代的我们每天接受太多的信息,在面对很多选择的时候,如果你已经筛选了很多有用的信息,你所要做的就是挖掘自己内心的兴趣点从而结合这些信息,做出你的决策,努力实现效益信息的效益最大化。
一旦确定了你的兴趣点,就要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先生曾经对大学生说过,只要你心中的有一条河流,就一定要想办法融入大河,只要你心中有一颗幼苗,就一定要想办法变成参天大树,心中有信念,持之以恒的做下去才能做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