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知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成体系的文字,但甲骨文写得并不规范,大的大小的小,特别的随心所欲。

这让商朝的统治者们感到很没面子。
他们需要一种更规范的文字。
所以,金文就出现了。
金文就是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一方面,青铜器大多是礼器,代表了形象,刻在上面的字也要经过专人整理、规范——这个“专人”比起刻甲骨的部落巫师,更有时间和学识(废话,毕竟文化进步了),所以金文就变得更为规范化了。
另一方面,是金文是在青铜器制范起模的时候就刻上去了,比起甲骨,软趴趴的泥土模子显然更好刻,自然每个字就刻得更工整了。
而且,为了更加规范和美观,有的工匠还在泥范上划上了格子,字就写在格子里。
久而久之,金文就变得越来越方正了。
所以,到了金文,汉字才变成了真正的“方块字”。
金文出现之后,青铜器上的装饰也慢慢变得朴实起来了。
到了西周中、后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日趋简约,饕餮纹已不多见,带状花纹增加,越来越多的青铜器上刻上了长篇的铭文。
所以说,以大量文字作为装饰的做法,咱们从西周就开始了。
看看现在满大街的英文的文化衫,反正穿的人也不懂是什么意思,还不如换成咱们自己的甲骨文和金文,一样好看,说不定还能成为另一种时尚呢!
(这是一笑设计的文化衫,也还看得过去吧?)
刻有金文的青铜器,最出名的有武王征商簋(gu,又称利簋)、散氏盘、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大克鼎等。
本文是《趣谈中国汉字/书法史》姊妹篇,《笑画中国美术史》(暂名)系列文章。每篇一分钟,收获受用一生的知识,你值得拥有!加关注看之前文章,及时提示更新。转载请标明出处,欢迎出版社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