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组织结构开始
文/ 姚绍龙

传统的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制定的目标无法按期完成;团队绩效无法突破;整体经营业绩也与老板的战略预期相差甚远。很多企业都把这些问题归咎于员工不行、经理不行、管理方法不行,于是不停地换员工、换经理,甚至换模式、换方法。可是,这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让公司越来越乱。其实这些可能都不是人的问题,也可能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你的组织存在先天的结构性缺陷!
【案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一次U模式研修班休息间隙,一位来自南海某钢制品公司的学员过来咨询一个问题:她在公司里负责绩效考核工作,但做得非常尴尬,各部门主管对人力资源部的考核结果非常不配合,每月都自己给自己打分,而最让她难以接受的是,老总也支持各部门的做法,这就导致绩效考核形同虚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无独有偶,前几天,另一个在佛山某餐饮企业任职的HR经理也来电诉说她的困惑:老板老是让她去监督公司营销总经理、行政副总、总经理助理及厂长等几位高层人员的日常工作,并及时给老板报告,结果弄得这几个老总对她很是反感,处处给她设置障碍穿小鞋,让她非常尴尬,也让HR部门的各项工作举步维艰,根本开展不下去!
【分析】:职责匹配、权责平等
在上述案例中,第一个学员在公司的职位仅仅只是一个刚入职不久的企业文化专员,因为HR经理突然离职,不得已才让她负责考核工作,试问:小马怎么能够拉大车?再说,HR部本来就在生产部门之下,怎样对如此庞大的部门进行监管,又怎样对一群比她牛逼的人员进行考核?
在第二个案例中,HR经理遇到的问题也与自己的专业没关系——公司组织结构是老板拍脑袋出来,毫无科学性、逻辑性可言。甚至老板还把HR部放到与生产车间主任平级的位置上,公司任何一个经理、副总、总监职位,其职位级别都在HR经理之上,请问:一个“村长”能够管得到“县长”么?
大家知道,企业其实只有两种部门: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其中业务部门是做事的,而职能部门是管事的,就像球员不能做裁判一样,做事管事是不能混在一起的。这是组织规划的基本逻辑。所以,要想组织绩效问题提高,降低组织内耗,必须将职能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开。
在中小企业中,类似的结构性错误几乎比比皆是。比方说让销售部管市场部,自己做计划又自己实施,结果就是年年原地踏步;再比方说让生产部管计划部,自己做计划自己实施,结果是完成不了计划就修改计划,产能越来越低;还有企业让生产部自己管品质,结果是达不到质量标准就降低标准;让厂长管HR部,你的组织将永远被低能绑架。
“职责匹配、权责平等”这是最基本的组织原则,也是最基本的组织规律,违反了这个原则和规律,组织规划时不考虑这些原则,不尊重这些组织规律,其结果就只能是失败!
【支招】:系统规划不可少
企业是一个以盈利为目标的正式组织。而正式组织必须要进行系统规划,才能保证组织各方面的资源得以合理利用并充分发挥其最大价值!组织规划的前提是“有规才能划”,这个“规”就是组织运营必须遵循的原理和原则,失去了这个“规矩”,任何形式的组织结构规划都只是乱画。
首先,组织必须有目标,目标必须层层分解为每个岗位的指标才能落地,这是部门职能和岗位责任等组织分工的基础,没有目标的组织都是伪组织。目标必须通过结构层层分解并级级实现才能达成,所以,一切的结构都必须围绕目标的达成来进行规划,一切的部门都必须针对目标来设置,所有的岗位都必须是目标的科学分解,否则,组织规划将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要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先要保证组织有良好的运营秩序,这就需要制定严明的组织规则和科学的组织流程,还要有日常的管理运营督导做保障。遗憾的是,100%的企业进行组织规划都缺乏这些最基本的规划,很多管理者对组织高效运营的“四大规则”和“八大流程”更是毫无概念,让企业基本上处于“没组织”状态,导致组织内部冲突不断,组织内耗更是无所不在,这样的企业还能是正规组织吗?
任何组织的目标、方案要想得以顺利落地实施,就要先保证组织目标、规则变成整体的组织行为,这中间需要一种媒介,这种媒介就是组织管理的必备工具。所以,在高绩效的组织规划中,除了《组织结构图》之外,一定要附有“组织目标分解一览表、部门职能图、岗位责任说明书、职等职级表、职务权限表、组织运营督察表”等六大基础工具,这是组织行政的基本依据,也是HR管理提升的基础条件。缺乏这些基本工具,就是最大的组织结构缺陷。
错误的地方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一个结构歪斜的屋架,再多的装修材料也只能装修出一栋危房;一台有先天缺陷的汽车,维护保养得再好也只会爬行得踉踉跄跄。同理,一个存在先天缺陷的企业组织,投入再多的资源也都只能是浪费,拥有再好的人才也无从发挥。这样的企业,也注定只能在行业末端苦苦挣扎。结构问题才是企业一切管理问题的根源!不改变你的组织结构,任何改变都不可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