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企业家中我佩服的人有很多,其中最佩服的是褚时健先生。衡量领导力、能不能干,不是看他在顶峰时候的表现。比如就我现在的位置来评价,当然不好评价。真正看领导力是在他遇到很大的挫折、从头做起时,反弹力怎么样——这才表现你的领导力。褚时健先生,75岁时无期徒刑假释出来,重新创业,创立储橙。橙子和香烟风马牛不相及,但现在却做到网上脱销。
我和其他人不同,包括我和褚时健先生也不同——我可以离开企业,但它还可以做得很好。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领导力。我可以去登山、游学,只是寒假关心下企业的事,而且更多还是公益慈善,和企业没多大关系。你说我离开了吧,去年我们的CEO郁亮也离开公司登山去了。登珠峰,进山出山两个月。我不在,CEO也不在,企业照样做得很好。
很多商学院、EMBA班会告诉你领导力是什么,领导力包括哪些东西。但我想告诉你,领导力不在于你个人如何亲历亲为,而在于你如何在背后建立制度和团队,在于如何执行制度,你不在时团队的表现如何。甚至可以这样说,你不在它可以运行得更好,因为更多发挥了团队的作用。
领导就是领着大家干活儿或者指挥大家打仗,你在无形中有一种磁场。就比如开复,他在这儿,无论说不说话,感觉是不一样的。但反过来讲,他不在了,创新工场还在正常运转,这就是领导力,是高级的领导力。
中国传统对领导力的理解,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如果一个领导老是不在公司,会对大家的士气有很大影响。实际上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平均主义,就是说你玩我也得玩,领导必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你要这样的话你带的团队也会这样,所以你根本不敢玩。但这里面还有第二个问题:我都不玩,你能玩吗?我都在干活,你凭什么玩?这就是中国的传统逻辑,首先你不敢玩,其次下面人要玩你就更不高兴。
领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你是把它(吃苦)当成手段呢,还是当成目的?中国人的问题,就是往往把手段当成了目的。比如你说你想做大,其实大小是结果,不是目的,但大家把结果当成目的,往往就变形了。什么意思呢,可能我做成行业第三,非常好,干吗要做老大?如果你只想着做老大,就会变形,而你变形了,即使做老大,也可能很快就从老大位置上下去了,因为你把结果当成目的了。
就像现在,去年万科的销售额是1709亿元,房地产行业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同万科也差不了多少,一个1600多亿元,一个1300多亿元。今年这两家的目标全定在2400亿元,但万科定的是2000亿元。换大部分人的想法,万科怎么也得定个2500亿元吧,可不能让人给超过去了。如果再自信点,你定了2400亿元,我怎么也得2700亿元吧,也不能离得太近。但万科还是定了2000亿元的销售目标。你定了多少的目标,就真的能达到吗?你想要保持老大的地位,定了2700亿元,首先你变形了,老大是目的吗?你要把它当目的,结果一定会很糟糕。
领导力的逻辑很简单,你做企业,如果已经制度化和团队化,它怎么会离不开你呢?你是相信领袖管理还是团队管理,相信人治还是制度管理,这是你的前提逻辑。这个逻辑成立了,完成团队和制度建设后,你一定要脱离它。当然也有契机,但这是前提逻辑,即你是不是相信制度和团队。
加载中,请稍候......